首页 -> 2007年第5期
在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策略
作者:黄纯国
一、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
教育技术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从而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教育技术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是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科学;它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运用系统方法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
二、教育技术能力的构成
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教育技术能力包含4个能力素质维度: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包括信息需求意识、信息应用与创新意识、对信息的敏感性与洞察力以及对信息的兴趣与态度等);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包括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基本操作技能、信息的检索加工与表达、信息安全与评价等);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包括信息利用及传播有关的道德、法律、人文关怀等)。要以“意识与态度”为动力,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应用创新”为目标,以“社会责任”为价值导向。
1.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
教师要从教学角度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所在,一方面需要形成一种将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意识与态度;另外一方面也需要能够形成一种不断学习技术与方法、促进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意识与态度”既是能力建设的原动力,也是培养反思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长期动力,意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价值是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这一系统的重要动力系统。
2.理解和建构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
为了能够有效利用教育技术,教师要积极学习应用教育技术所必须的教育理论与观念、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方法、资源选择与开发的技术与方法、教学应用的模式与结构、教学评价的技术与方法、教学科研的方法等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
教育技术知识是一种面向实践的知识领域,而其指向的实际教学过程极为复杂,各地以及不同的教学活动之间差异显著,面对的学生又具有极强的异质性。因此,教师应在自己已有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教育技术方面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形成合乎教育技术规律的知识图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情景理解各种教育技术技能及其实际应用过程,逐步形成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灵活变通的教育技术技能,以便有效应对复杂的教学实践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从各类实际需要出发全方位、开放性地“应用”教育技术,在实践中谋求“创新”与突破
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从日常教学环境的设计与管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管理、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管理、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教学科研活动和开展,以及与同事、家长、学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就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
“应用与创新”是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随着教师由“教书匠”向“终身发展的专家型教师”的转型,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也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4.内化为为学生示范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
教师应该从社会责任角度促进学生在利用技术、资源方面能够全面、公平、健康、安全、规范地成长。教育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为教育、教学和学习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需要教师在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时面向每个学生公平应用,并以身垂范,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合法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习惯。
三、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策略
1.重新定位培训目标:把自上而下的需要转变为自下而上的需要
教育技术培训是短期的、扫盲性质的,因此不可能期望通过一、两次培训,就把广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成能够自如地应用信息技术并对课程进行整合的高手。现阶段的教育技术培训,应是把广大职业院校教师引入教育技术的大门,让他们通过授课教师的“言传身教”,探讨正确学习教育技术的学习方法;通过典型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感受如何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活动当中,如何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整合。
现阶段教育技术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建立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基本工具,无声无息地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就像人对于空气的依赖,既离不开,又感受不到。所以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目的应该是重在教师“需要”观念的更新与转变:把社会对职业院校教师的需要转变为教师自身的需要,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
2.培训内容:把“教育+技术”转变为“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Education—Technology)是一个概念,具有完整的内涵,它不等于“教育(Education)+技术(Technology)”。但是,目前许多培训机构在设计培训内容的时候,往往人为地将其理论和技术分开,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一位老师专讲理论,另一位老师专讲技术,而缺乏的恰恰是最生动的、最有魅力的、综合到一起的“教育技术”应用。
教育技术中的理论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理论和理念的深化需要技术与应用做支撑,技术与应用的升华需要理论做指导,如果人为地割裂了二者的关系,就会削弱各自应有的作用。教育技术培训应该把理论融入到技术和应用之中,理论和技术的融合形成的是崭新的“化合物”,而不是前两种“物质”的简单相加,所以“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其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意识理念”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所形成的、实质上是与受训教师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的、最有生命力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和课程整合的应用案例。
3.培训方式:针对培训内容选择合理的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方式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教师在教育技术方面的专业发展本质上是“教师为主体的学习”,教师对教育技术有关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运用是一种学习过程,其学习目标定位于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其应用对象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不一致性。因此,有关的培训方式应注意实践性和教学针对性。
(1)对于意识态度、社会责任方面的培训,建议采用案例讨论的方式。
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态度、社会责任等内容适合结合具体案例,让教师亲身体验有关案例,观察分析相关现象,并通过讨论等方式形成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切忌采取讲授等方式灌输意识态度,或者让教师死记硬背一些社会责任方面的条目。
(2)对于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建议采用基于问题的培训方式。
对于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先介绍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尤其是操作步骤以及操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对策。在此基础上,培训者应提出一些关键性的基本问题,或者由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问题,围绕问题组织讨论,开展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beaming),重在引导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建立连接。
(3)对于应用与创新方面的培训,建议采用以教学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方式。
在任何一种有效的教育技术教师培训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设计都是提高培训实践性和针对性的关键。教学设计可引导教师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深刻理解教育技术理论,并借助理论理解讨论与解决具体教学问题,是教师经验与理论之间,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培训者可结合实用的教学设计范例引导教师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习者的学习难点,培养目标中的重点和教学内容对信息技术的需求等);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对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论证教学理念,选择或创新教学及评价方式;论证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确定适当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设计各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和学习准备,教学实施过程,后续教学和学习活动;论证教学活动对人力、物力、设备等各方面的需求和所需的各项准备工作等。
在以教学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方式中,培训者要注意发挥教学案例的作用。以教学案例为载体使教学设计者内隐的知识和观念外显化,以教学设计为载体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情景发生关联。如果有条件,应尽量采用带有设计者自我反思、同行点评、教研员点评和专家点评等多视角点评的案例,引发教师从多个视角审视同一个问题,形成更多样、更灵活的知识技能。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