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为青少年的成长构建道德意识环境

作者:顾拓宇




  一、几种不良的道德环境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道德问题凸显,家庭教育责任的推诿,社会公德的淡漠,人们好像生活在各自的世界里,对周围漠不关心,对青少年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飙车、逃学、吸毒甚至自杀等行为,已严重充斥着整个社会。人们在纷纷责怨青少年自身的同时,社会环境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1.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
  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社会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家庭所组成的。一个家庭健全与否,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秩序。不健全、不和谐的家庭容易滋生青少年犯罪问题,扰乱社会秩序。社会的安定需要每一个家庭维系,家长只有通过家庭教育,养成子女良好的社会品德,才能使未来的社会更加安定、和谐。从政治学角度看,家庭是政治发展的基石,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即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认为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必须从健全家庭做起。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社会形态不断改变,教育的方式与功能自然也随之有所变迁。传统的家庭教育已不可能完全适用于今天的家庭生活,但传统文化中一些家庭观念仍然存在于今天,也适用于今天。社会的剧变导致人们家庭伦理观念的丧失,家庭核心力量松弛,家庭教育功能日益失去作用。
  2.生命体验的匮乏
  “体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焕发生命活力、走向生命超越的方式。体验是生命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内在感受、主观经验和深刻情感,生命通过体验感知自我,认知他人,解读生活:生命通过体验获得意义,升华情感,净化灵魂。”人的有意识的生命存在就是其自身生命的表现、生命活力的释放和生命体验的获得。人的生命怎么表现自己、体验自己,他就怎么样生存。生命存在取决于自己的表现、自己的能力,更取决于自己的体验。
  那些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永远是一个被娇惯、被溺爱、被纵容的角色,致使他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怕苦怕累,娇气,任性,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一旦进入社会,他们与人沟通、宽容他人的能力都特别差,不会理解他人,自私,不会以感恩之心宽容他人;更可怕的是,这些“皇帝公主们”经不起失败,温室之花是经不起风吹浪打的。在工作上,他们往往对自己定位过高,导致心理失落偏差加大。人生没有体验,就找不到真正的自己。他们是父母和老师们制造出的工具。当一个人体验到自己并且相信自己的时候,他就真正变成他自己了。人是从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体验既是人发现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一个主要途径,也是人创造自我、发展人格、完善自己生命的一个必要途径。因此,充分地体验生活和体验自己同时也就意味着人创造着自己的“自我”、“人格”和“生命”。
  青少年缺乏生命体验不是自身的错,而是成人、社会环境的错,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家长为了让孩子“成器”,不得不牺牲业余时间、童年时光,把所有的一切都集中到学习上。加上独生子女所独享的宠爱,生命体验的匮乏也便不难理解。
  3.社会公德意识的淡漠
  中央电视台联合央视国际和新浪网发起的“最缺乏公德的行为”调查活动,截止目前已经有26000多人参与投票。根据投票结果,排出了十种“最缺乏公德的行为”。它们的排名依次是:“向窗外扔污物;上公共汽车不排队;旅游景点,名胜古迹上乱写乱画;宠物随地大小便,主人不清理;下雨天开车随意溅湿行人;公交车上,年轻人不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传播垃圾电子邮件,黄色短信;看电影、演出时大声喧哗;在街上乱吐口香糖。”
  为了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必须遵守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社会公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将被人们所不齿。社会公德的改善是每个个人之个人修养逐渐提高的结果,只有社会每一个人的道德意识真正提高了,社会公德也就自然形成。社会是大家生活的共同体,每个人在自己获利的时候,首先应想到是否违反了别人的利益,利己不损人,你便遵守了社会公德,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公德意识的缺失是社会共同的损失,它不仅影响到其他人的生活,可怕的是,它为青少年创造了一个极其恶劣的道德环境。
  
  二、对道德意识的理解
  
  何谓道德意识?有学者将道德意识视为“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个体在知识、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是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
  可见,良好的道德意识源于人的内在,发于人的本能。不是知名人士碍于情面和社会影响表现出的令人恶心的作秀场面,更不是出于炫耀的一种施舍。它是一种公平而真诚的帮助。意识既可蕴含于科学创造,又可实践于生活世界。意识不等于知识、经验或能力,也不等于纯理性的或感性的思维,更不等于智力或智商。它是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领域素养在人的思维与实践中的折射。它常常潜植于人的思想观念,积淀于人的心理——生理结构,并时时影响人的思想行为,而成为人主体内在的个性的东西。意识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意识是人在现实世界最佳的行走方式,意识的人生是人的最佳的生存之道,是个体面对与处理人与人、社会和自然各种利益关系时的一种结合能力与状态,即以意识的方式对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道德意识不是以单纯的文字符号的逻辑转换为主的思维活动,而是跨越时空的、积极自觉的、整体性的、直觉意识的道德实践与创造活动。当一个人具有了较高的道德意识时,就会在面对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各种利益关系时,尤其是面对艰难的道德抉择时,穿透迷雾而表现出一种平淡恬静、从容自如的睿智。当有了道德时,便有了有德和缺德的分别;当有了较高的道德意识时,也便开始了“高尚”与“庸俗”、“平凡”与“卓越”的差异。
  
  三、构建良好的道德意识环境
  
  面对家庭环境的缺失,青少年很难在第一教育时间内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缺乏应有的生命体验则是他们应对社会的最大障碍,而当前社会公德的淡漠更是可怕的教育失序所在,道德意识的培养则需要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1.构建良好的道德意识环境
  父母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对慈善的捐助,对弱小生命的救助(尤其在孩子面前),对孩子都将产生一生的影响。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把别人扔的垃圾放进垃圾桶,带孩子去看有意义的电影,引导孩子沿着健康的方向前进。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故事,对孩子的成长与未来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便懂得如何关心别人,理解别人;他们会懂得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大家的互助互爱将利人利己,对社会的奉献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奉献。
  2.社会志愿服务
  不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有两大不幸:第一个不幸是,在学生时代,由于失去应尽而未尽的社会公益义务的机会,他们可能产生焦躁、冷漠、虚荣等消极心态。因为志愿工作是学生在参加社会公益义务的时候,感受人间真情温暖及修养礼仪、诚信、良知、正义、奉献精神的最佳方式;第二个不幸是,学生不通过社会志愿服务来学会承担社会责任、进而实现所定目标,就很难增进自我意识和直接感受自身行为对周围世界产生的影响。
  同时,社会志愿者的增多,先富者志愿到西部投资,大学生志愿到西部工作,这样便解决了西部资金和人才的问题,东西差距就会缩小。城市中的老师志愿去农村,哪怕是三五年,对农村教育也将是一个极大的改善,当然这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这样,城乡的教育差距就会缩小。另外,我们不能以有色的眼睛看待弱势群体,不能对学历低,或者来自农村的学生从心里带有歧视,我们要从心灵上给弱者以平等的空间和平台。
  3.关爱生命
  本真的教育是以生命为原点,关怀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点化和润泽生命乃教育之核心。任何无视生命、偏离生命、摧残生命的教育都是教育的“异化”,因而也是“反教育”的。过去我们提倡“见义勇为”、“粉身碎骨”、“死而后已”等之类与死有关的词让它永存尘封的记忆里,生命的意义高于一切,精神再怎么高尚,用生命换来再伟大的精神,一旦没有了生命,所有的个人财富和未来创造都将成为空谈。只有现在拥有的生命,才是我们创造一切的资本。因为生命的存在,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道德意识的提高,更为关键的是,有了生命这一载体,道德意识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生命情态便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更为弘大和深远,生命的资源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