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基础教育中的性别意识失衡与对策

作者:赵建芬 马书彦




  一、家庭教育模糊的性别导向是造成孩子性别意识失衡的首要原因
  
  父母是孩子性别教育的启蒙老师,如果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性别角色不规范,就会影响孩子性别取向的确立,从而扰乱他们的性别认同。家中阴盛阳衰、父母长期分居、亲子关系不良、父母关系不和等都很容易导致男孩儿女性化、女孩儿男性化。
  学龄前的家庭教育阶段正是孩子性别意识的启蒙阶段,每个家庭应该从孩子一出生就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性别导向。家庭性别教育正确的导向应该包括穿戴服饰上的性别导向、性格培养上的性别导向、人际交往上的性别导向等等。不要给孩子穿戴模糊性别界限的服饰,要培养男孩坚强勇敢,女孩温柔大方的性格;教导男孩豁达、开朗、敢做敢当,女孩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地与人交往。强化孩子的性别意识并不是要回到旧社会“三从四德”的年代,而是为了让男孩女孩的心理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女孩温柔大方、善解人意并不代表娇弱、顺从,并不是弱者的代言词,而男孩坚强勇敢、豁达开朗也并不等于大男子主义。人之所以分为男女两性是由性激素的分泌差异决定的,雄性激素决定了男人是力量的代表,雌性激素决定了女性是温柔的替身。而社会的存在和健康发展需要男女两性的和谐相处和相互包容。
  
  二、学校教育中性别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孩子性别意识失衡的关键
  
  每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除了晚上、假期,绝大部分时间是与老师、同学一起度过的。十多年的学校教育对于每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应该提高基础教育中男老师的比例。幼儿园极少有男老师,全是清一色女老师。小学基本上除了体育老师也全是女老师,初中、高中男老师的比例稍有增长。学校男性教师、女性教师的角色和家庭中父亲、母亲的角色是类似的,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不同性别教师的言语举止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本身就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园和小学时期是孩子性别意识和性别特征成型的关键时期,男性教师的缺失就好像单亲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一样,会导致学生性别意识发展失衡;过于突出的女性氛围会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懂得因“性”施教,警惕自己一言一行会给学生带来点滴的心理暗示。现代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主张“多鼓励”“多表扬”,可具体到“怎么鼓励怎么表扬,什么情况下鼓励,什么情况下表扬”,就各有不同了。有个男孩上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期间,读课文总像小女孩一样,其父母发现班上另外几个男生也是如此。原来从上一年级开始,老师就整天表扬班上两个乖巧的女生,奖励小五星,每天早读时让两个小女生轮流领读课文,尤其是其中一个女生,无论是朗读、书写还是纪律、成绩等各个方面,俨然成了他们班上的一个“典范”、“样本”,当大部分学生的小五星还是四、五颗时,该女生的小五星已达三十多颗,过度的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小五星)使该女生无形中成了大部分学生的“精神偶像”,认为自己只要向该女生学习,模仿她,就能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就出现了模仿女生的声音和腔调读书的男生。尽管前面提到了男孩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告诉他应该用自己的声音和感情去朗读,却根本不奏效。后来男孩参加了一个语言培训班,兴趣班上的老师仅告诉他两次:“孩子,你的声音特别好,不要模仿别人,就用自己的声音和自己的感情去朗诵。”并且让他参加排练节目,结果男孩一下子找到了作为男生的自我。这个例子也可以归结为对不同性别和不同个体的关注度失衡问题。教师过度关注一两位乖巧女生的同时忽视了男生,没有在男生中间也树立一个榜样,而不同性别的学生同时向女生榜样看齐,自然就造成男生性别意识的混乱。
  由此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和对不同性别、不同个体的关注度在学生内心世界里的影响之大、作用之深。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有着清醒的性别教育意识,也就是因“性”施教。男生和女生在许多方面天生就有显著差异,如情感、兴趣、性格、感知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教师应该了解先天生理差异所造成的性别心理差异,但更重要的是要清醒认识到后天环境和教育因素对性别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方面,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应该给不同性别的学生同等公平的机会。从班干部的任用上来看,据统计,近些年来,在中小学,女生做班干部的比例占到80%;甚至大学期间,女生干部也比男生干部比例高,因为大学会根据学生在中学时做班干部、团干部的经历来选择干部。
  这就要从小学说起。这些年似乎从小学生一入校门教师都喜欢任用女生做班干部,有的班甚至除了体育委员是男生以外,其余全是女生班干部。并不是说现在乾坤倒转,学校都改成“重女轻男”了(在过去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重男轻女”思想还有残余的年代,学校里男生要较女生更受重用),而是女孩天生就比男孩更文静、更乖巧听话、更会察言观色、更能讨老师喜欢,不像男孩天生爱动、爱淘气、爱制造麻烦,很显然老师选女生当班干部就会更省心、更放心。
  有的老师会说班上的干部并不是老师任命的,而是学生自己竞选的,可这样的老师可能忽略了男孩儿女孩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天生就是有差异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女孩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远远超过了男孩儿,即使男孩儿对竞选的岗位有很好的设想也可能因为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而落选。
  因此,在女生干部“统治”班集体的前提下(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把班干部当成一种荣耀,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是“官”,而不是以身作则的领头人和榜样),女生越来越“霸气”,以能“统治”男生为荣耀,而且许多小女生干部很会“表里不一”、“两面三刀”,老师在的时候一个样儿:温柔可爱,谦虚好学,吃苦耐劳;老师不在的时候一个样儿:耀武扬威,吆三喝四,如果男生不服就以向老师告状相威胁。于是,有些男生慢慢把自己的锐气和棱角隐藏了起来,越来越懦弱;有些男生发现老师任用女生较多,而且女生的能力和行为大多受到老师的欣赏,便认为如果自己也像女生那样去做,可能也会受到老师的欣赏,这样的男生慢慢地就越来越不像男生了。
  就这样,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男女生干部的任用就形成了一条链,从而造成男女生关系的性别紧张,这也是当前教育界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并不是说女生不能比男生强,而是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来看,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阴盛阳衰是一种不健康、不正常的现象,对男女心理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对社会和谐发展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第四方面,教师在授课时应该给男生和女生同等的机会。从学习成绩上来看,经调查,整个小学阶段,尤其是初中,甚至初三,成绩位列前十名的同学中女生占绝对多数。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个现象都普遍存在。并不是说女生小时候就比男生聪明,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课堂上,老师给女生的机会要远远高于给男生的机会。一方面是因为男生思维活跃,敢提问题,但是往往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比较离奇或离题,超出了老师的教案和知识,老师就会感觉比较难处理、比较尴尬;另外一方面,老师不但会为了保证顺利授课而放弃给男生公平的机会,而且会因为某些功利或利益而抛弃男生。现在的学校都有很多的公开课、评优课,以及各种名目的教学检查,老师怕男生在这种场合提那些离题的问题,自然就减少了给男生提问的机会。
  这同样也是前面所提到的关注度的问题,男生所受到的关注度越小,激发他们思维和学习的动力就越小,有关学习方面离奇的问题没有机会提出,也收不到回应和关注,自然这些男生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学习之外,自然成绩也上不去。由此可以看出老师给不同性别、不同个体同等公平的机会是何等重要。
  
  三、媒体和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性别意识失衡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现在是个性飞扬的时代,无论是电影、电视、网络,还是文学、艺术等媒介中,女性和男性的形象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我的野蛮女友”曾让许许多多的女孩扬眉吐气,“野蛮”也成了女孩们的专利,“超女李宇春”曾让千千万万的女孩为之疯狂,“中性”也成了时髦的标准;动画片里张牙舞爪的女孩,也成了孩子们的榜样;而听着流行歌曲长大的男孩子自然也受到了歌中男孩多愁善感和柔情万丈的影响。如何给孩子们一个和谐的性别导向环境就成了摆在媒体和社会面前一个并不轻松的问题。
  孩子天生就是一张白纸,除了先天生理差异所引起的性别差异,后天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都对孩子的性别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学校教育更为重要,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别意识和性别归属,影响着孩子长大成社会人的性格特征定型。据美国学者本姆的研究,社会上较成功的人士,无论男女,往往同时兼具通常认为的“属于男性的优点”和“属于女性的优点”。所以,希望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能高度重视并关注基础教育中的性别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们都拥有一个健康发展、充满魅力的人格———女孩儿既温柔又独立,男孩儿既细心又勇敢。
  
  参考文献
  [1] 丁钢.基础教育中的性别弱化.燕赵都市报,2005-06-10.
  [2] 戴斌荣.儿童性别教育中的“扬长”与“取长”.教育评论,2006(2).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