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基于一线教师层面谈新课改的问题及其原因

作者:穆 瑾 刘培军




  一、当前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追求形式。一是滥用多媒体。媒体的介入,本是件可喜的事情,但教师们现在上课唯多媒体主义,似乎一节课没有使用多媒体就不是好课,由过去上课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放”,由过去的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变成了现在简单的人机对话,不理解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过滥地使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严重忽略了学生学习心理的状态,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甚至淡化了课堂的主题,影响真问题的解决。二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盛行。不分清红皂白一律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性思考,上公开课的老师特别讲究课堂教学的形式,情景创设、小组合作交流、游戏、智力闯关等成为教学时尚,他们将这些方式当作新课改的标签,不管需要与否、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一概用上。
  2.一味奖励。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人格尊严,要求广大教师摒弃训斥、命令、控制、束缚乃至体罚的简单粗暴行为,代之以尊重、理解、激励、引导等人性化的管理。据此一些教师认为,对学生的所有惩罚都是错误的,是不应该的。其实不然,杜威曾说:“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过多的鼓励只能让人厌倦,正如我们吃糖一样,天天吃糖就甜腻了。因此合理的惩罚是必要的。
  3.急功近利。一是一蹴而就思想。有一些教师思想极端,希望改革一步到位,殊不知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周期,加之以往形成的惯性,使得改革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教育效果。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必须克服消极影响,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地实施新课程,遵循新课改的客观规律,认识到新课改是一个渐进、漫长而且艰难的过程。二是功利思想。教学来不得半点功利,在有些教师眼里,新课改成了成绩工程、形象工程,于是在文字上下功夫,通过科研搞出学校特色,追求宣传效应,有些教师参与科研完全是为了自己职称的评定捞取资本,并没有想到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教育活动的研究者。
  4.否定考试。不少教师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因而应该取消考试,因为考试是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扼杀。我认为考试仍是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依据考试做出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诊断、证明乃至教学等功能。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评估采取一定形式的考试不失为一种比较耐用的手段。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学得怎样、学习的能力如何、教育教学的效果怎样等等,以考的方式来反馈、评价肯定是需要的,至于怎样考,则另当别论。因此,目前我们还不能削弱考试的功用,更不具备取消考试的条件,不应该拒斥乃至取消它,而应当想方设法改进、完善它,促使其规范化、科学化、多样化,充分发挥其积极功用,抑制其消极作用,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5.割裂新旧。新课改的精髓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活动,在参与中思考,在思考中独立,在独立中创新。于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很少,有些学校甚至规定教师在课堂中讲课不得超过15分钟,进而有些老师完全将一切放给学生,不切实际地强调自主、探究学习,任何内容的学习都让学生做主角,教师当陪衬,这些做法牺牲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本来提倡百花争艳、张扬个性的新课改逼到了另一个死胡同,从一种僵死的模式进入到了另一个僵死的模式。第二种教师是游离于传统与创新之间。当有领导听课时,于是就排练,按照新课改的精神来做,领导一走,又恢复平常,我行我素。第三种是岿然不动者。管它春夏与秋冬,课照以前讲,试像以前考。在他们的课上丝毫感受不到新课改,上课仍然口干舌燥满堂灌,学生仍然死记硬背团团转。
  
  二、原因思考
  
  1.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不明晰和教师的专业素质达不到要求。新课改实践方案中存在着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不清晰、不明确的现象,理论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的混乱。由于理念模糊不清,导致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还没有到位。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模糊和实践中的困惑、迷茫,实际上反映着两种教育思想观念“培养塑造人与引导生成人”的激烈碰撞,因此在新课改实践中,具体实施改革方案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当然会陷入迷茫的境地。再加上新课改在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教学模式、教育体系结构、教育管理体制、课程体系和教材、评价和考试制度、教育技术手段等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部分教师还达不到这个高度,使得许多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了偏差。如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对立起来,把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对立起来,把因材施教与整体发展对立起来,追求形式,使得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教师指导作用弱化,“探究”“合作”学习泛化,“启发式”教学简单化,“活动”无效化等等。
  2.改革的外部气氛缺乏,传统教育模式影响还存在。改革外部气氛营造缺乏力度,当前社会各界对新课改的关注度和支持度还是很低,家长对课改的理解也远远不够,学校在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的活动中,难以得到各类机构的支持,社会舆论尚未形成有利于课改健康发展的氛围;而且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教师,多数习惯了多年形成的讲授系统知识的教学方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思维和习惯行为,再加上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追求办学最大效益的原则促使领导为扎扎实实应试推波助澜,以至于“靠素质教育不要太近,离应试教育不要太远”成了领导的新格言,以期在各类考试岿然不动的现状下能够迎合家长“分数要高”“考试要好”的需求,以保证学校的声誉和生源。在这样的氛围中,新课改便只能作为做秀的摆设而已。
  3.教师的培训流于形式、力度不够。新课改需要的师资培训存在两方面的重大问题:一是培训的重点是关注理论和学历的提高,教师的培训一般都是在学新课改精神,没有将教师培训落到实处。有些地方教师的培训工作虽然已经开展,但力度不够,而且往往是重形式轻实质,重理论轻实践,参加培训的教师重考勤轻实效,培训流于形式,操作性不强;二是课改培训复制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教师队伍怎样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是摆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一道难题。新课改明确要求教师要实施“创新教学”,但是目前从事课改培训工作的教师还在用传统教学模式给教师培训,导致教师课改教学学无榜样,而且使教师们认为上级对新课改不够重视和认识度不够。
  4.对考试该怎么考,考什么,考试的作用、价值认识不清。我们以往的考试一是标准单一、内容片面,不允许学生有创造性的答案。二是采取题海战术,车轮战法,不管年级、年龄、科目,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幌子下,三日一小测、五天一大查、两周一预考、足月一大试,使得广大中小学生为考试疲于奔命、形容枯槁,在题海中雾里看花、昏昏欲睡。三是一锤定音,分数至上,以考试来决定命运,导致学生视分数为生命。在考试有如此弊病的情况下,我们也应看到考试应有的价值,不能因事物固有的一面而将考试的弊端推至极致,盲目地拒斥、削弱乃至取消它。在没有找到并确立一种比考试更具功效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之前,与其一厢情愿地拒斥、削弱它,不如相对保守地暂且坚守、完善它。
  
  三、对策探究
  
  1.师资培训以观念教育为先导,并加大培训的力度。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任何一次重大的变革,都要以思想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新课改的成功实施必须首先使课改的精神与理念占据广大教育工作者头脑。其次在师资培训中,让广大教师明白课改中的具体要求,课改与传统教学有哪些不同,还要帮助他们学会收集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2.教师要大兴学习之风,钻研教材与学生。教师要利用工作、业余时间大兴学习之风,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同时要钻研教材与学生,根据知识类别,学生的特点与能力,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明白新课改不是要求我们在每堂课都要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3.鼓励教师反思教学,加强科研建设。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反思、分析并探索解决的新路径,并建立起与校本研训相应的制度,积极创建校本研训的活动平台和激励机制,要求全体教师在钻研教材与学生,备课、说课、讲课、评课、撰写教学反思等方面磨砺自己,并使“课”与“研”相结合,使全体教师进入新课改的角色,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
  4.要理解考试的意义并处理好教学与考试的关系。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评估采取一定形式的考试不失为一种比较耐用的手段。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学得怎样、学习的能力如何、教学的效果怎样等,以考的方式来反馈、评价肯定是需要的,但必须要拓展考试内容,增加考试的多样性,更加注重对考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查,积极引导教学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总之,新课改中虽然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课改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到新课改的学习之中,那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 崔国富.新课改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观念作为理论基础.中国教育报,2005.
  [2] 石鸥.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