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在教学反思的路上行走

作者:肖质红 洪群欢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形式和方法
  
  1.教学反思的概念与意义
  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培植教师“反思”的意识,使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
  现在,教学反思已经被公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被解释为一条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及优秀教师成长的一个共性特征。
  2.教学反思的形式
  (1)内省式反思。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可通过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方式完成。
  (2)学习式反思。即通过理论学习或通过与理论对照进行反思。
  (3)交流式反思。即通过与他人交流来进行反思,可用观摩交流、学生反馈、专家会诊和微格教学等方法。
  (4)研究式反思。即通过教学研究来进行反思。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学、以研究的视角反思教学、以反思的成果改进教学。
  3.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
  (1)自我反思。即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等进行的反思。自我反思应做到坚持多方面的反思。
  (2)自学反思。是指教师在自我进修、自我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教师通过不断的自学反思,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学会反思,进行反思性教学,并让反思成为习惯,做一名科研型教师。
  (3)交流反思。师生之间以及同行之间的对话、沟通与交流,大家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解剖”,通过相互的研讨交流,通过多种观点的交锋来多视角、多层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并提出改进意见、理论依据和策略。在交流中展开教学反思,有利于拓展思路,把握实质,共享成功的快乐。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
  
  二、在课程改革中的几点教学反思
  
  1.教学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革
  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是最基本的教育伦理关系,“传道”、“授业”、“解惑”是为师者的基本职责。而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定向和调节时,离不开一定的价值选择,在其实现过程中,教师的学生观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存在以下几种模式:任务中心取向;知识中心取向;自我中心取向;学生中心取向。
  通过反思,发现自己在课程教学目标的价值选择中陷入了知识中心取向这一模式,在教学中,片面追求对知识的强硬灌输,忽视对学生情感体验目标的培养。这个观念的形成与自己思维定势有关,认为岗位不同分工不同,自己所做的就是把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感受,应该是辅导员所关注的。
  事实上,在我们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教师的基本职能中,传道是第一位的,这个道是什么?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这个道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让学生治国平天下,得先教其修身。
  学生如何修身?师者,为典范也!如果一个教师在道德上是虚伪的,这不仅会使他丧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性,而且很可能会引导学生也变成不可教养的人。所以,要给学生授业,一定要先反省自己,时刻警惕自己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是否真正做到了真诚。
  今天,当我们为冷漠、敌对甚至悲凉的师生关系不断地抱怨和哀叹的时候,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校教师,是否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对学生是否付出了真情?是否奉献了真知?是否尽了育人的职责?如果不是,教学活动对于教师来说只不过是一种纯粹谋生的手段或捞取名利的工具而已。正是种种极端功利的取向和做法消解了教学活动的人文和人道本性,降低了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扭曲和恶化。
  2.知识结构的补充和完善
  说完了传道,再来反思授业。“业”是什么?“业”就是知识,授业就是传授知识。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今天已经大大缩短了人的知识系统更新的周期。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作为“弟子”,有可能由于掌握了先进的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技术而比“师”更快地扩大和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倒真应了韩愈的“弟子不必不如师”了。
  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缺口远远大于传统社会,传统社会的教师凭一本教案修修补补可以教一生,而这在现代社会却是不可想象的。
  如今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特点之一就是社会需要什么“业”,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授业方法,我们就随时调整以满足其需要。前者是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挑战,后者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挑战,这就要求传统的师生伦理在“授业”环节上要及时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当然,这种调整并不是简单地迎合学生实用主义的浮躁心态,而是适应现代社会快速更新的知识及其相应授业方式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知识不断产生并迅速传播,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需要内容的前沿性来保证。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积累,如果教学内容陈旧,就必然使他们感到教学索然无味,并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及时“充电”,补充新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将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融入课程内容之中,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充实。
  虽然,师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但在“授业”的过程中,师生两个方面的地位恰恰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本身是教育活动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失去了这种不平等,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知识、能力、社会经验等诸多方面必须在水平和程度上高于学生。
  3.教学实践与目标脱节严重
  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以教学大纲(现在是课程标准)的形式呈现。然而在我们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围绕此目标纷纷开展实践教学,重视技能的培养,导致过分强调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却对实践的方法、内容和顺序却研究不够,致使训练带有很强的随意性。
  教师备课时缺乏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和领悟,缺乏对教学目标的充分设计,教学结束后,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检测和反思意识,任务完成即是教学的终结等等。
  在教学目标的落实过程中,未能结合学校、地区和教师个人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教材与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能动性,适当地删、减、增、补内容,从而整体、系统地确定本课程的目标体系。
  通过反思,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注意实践教学的计划性,关注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性别差异在教学目标中存在的不同之处。
  4.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的关系
  因为笔者在应用软件方面有优势,所以喜欢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课程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充分展示,从而有效地突破常规教学中的难点。
  所以,经过反思验证与比较,在教学中确定以“实验为主,积件为辅”的原则,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对于演示效果明显的实验,就不必使用多媒体,而直接在课堂上实验演示或让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直接感知真实的现象,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三、结束语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的教学也如此,只教不研,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只研不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者。只有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才能“百尽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 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郑慧琦,胡兴宏.教师成为研究者.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徐继存.面向现实教学活动的师生关系建设.教育研究,2005(05).
  [5] 郭德侠.自我反思:导师的责任和义务.中国高教研究,2006(07).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