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关于阅读教学的文化学思考
作者:潘冠海
一、阅读教学的真实文化定位与诠释
本文更多地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认识文化。从静态意义上来说,文化主要是指一种与自然、天然相对立的人为的、人造的东西或人存在的状态及方式。即主要是侧重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而不是活动本身或过程。从动态意义上来看,文化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指一种合工具性的对象化活动或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对人的教化、训练、加工的社会化活动或过程,使“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另一个层面是指一种合目的性的对象化活动或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作为一种人化的活动或过程,使作为人的人能成为真实意义的人。因此,结合静态和动态意义的文化,笔者认为文化着眼于人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实现全面、自由与和谐的发展,着眼于提高人的主体价值与意义,着眼于培养人的思维和能力。从这个视角的意义上,阅读教学就与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表现为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保存、传承和发扬文化的一种途径,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文化生成过程。阅读教学的文化定位表现为学生语言的形成、思维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
1.语言的形成是接触和获得文化的首要路径
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最终要落实为学生语言的形成。阅读活动表现为由文到义,再到物的过程。具体来说,即阅读从作品的语言文字出发,沿着句、段、章、篇依次前进。从阅读的过程来看,是从感知语言符号起步的,实现书面语言向内部语言的转化,从文字系统中提取有组织的意义。然而,从人的社会性角度来看,语言是组成一个社会人文环境的基本因素,作为一种表意与交往的媒介,语言不仅是文字符号的识得,语法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它还蕴含了人的精神。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语言即人的本体存在”,“言语即人的实践活动的本体存在”。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作品的学习,学习人类的语言,进而形成学生自己的个体生命的语言。人要更好地参与到一定的历史和社会中,首先要凭借语言,打好文化的基本底子。只有学生拥有了语言,才能更好地接触文化,阅读文化,反映文化,获得接触和拥有文化的首要路径。
2.思维的培养是提升文化品质的内在要求
阅读教学既是学生求知的重要途径,又是开发思维的很好手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阅读教学能触发想象力。阅读教学中,以虚拟手法写成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小说等,学生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时,可以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其次阅读教学能培养概括力和记忆力。那些中心明确、条理清晰的文章,在教学中精读,有助于抽象概括力的培养。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尤其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阅读课堂上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领悟,力争使思维达到深刻、灵活、独创、批判和敏捷。
毋庸置疑,学习文化,感受文化,在手段上首先要借助思维,才有可能分清哪种文化可以选择。其次是在对待文化的态度上,要避免那种单一的被动接受倾向,自然要用到思维。没有思维的深刻性,就难以进入文化的深层;没有思维的灵活和敏捷,就难以提高获得文化的效率。同样,没有思维的独创和批判,就不容易对文化有所发扬。
3.情感的熏陶是升华文化境界的最好途径
阅读教学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使学生形成众多形象,促成情感态度的体验。语文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会学生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审美。我们通常说的教书育人,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显性化的,另一种就是隐性化的。语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情感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在阅读文本的时候,通过文本的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给学生美的熏陶。通过体验、感受,再结合学生的表达与倾诉,让学生在与自然、社会、人、人类的认识中获得各种感情,陶冶情操,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升华学生获得文化和对待文化的境界。诚然,阅读既是情感的,又是审美的,这已是语文教育界的共识。阅读教学的过程不仅实现着文化知识的传递,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语文教材的文本内容离不开鲜活生动的生活,离不开生活中的七情六欲的人。像《荷塘月色》《琵琶行》等这样的文本就不仅只是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诸如音乐、美术等文化因素的存在。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当中先进的文化精神,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让学生感悟中外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阅读教学的文化生成与建构
阅读教学改革是一项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理念、意识层面上的,主要是理论基础和理论继承创新的问题;二是实际行为、落实层面的运作,主要是阅读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尖锐矛盾。这两层解决得质量如何、效果如何、风格如何,能够从不同程度上反映阅读教学改革的文化品格。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看:
1.作为文化经典的教学内容不能丢
中国当代的社会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惟一、共同走向现在的多样和多元。知识性质的转变必然会动摇原有的文化知识基础,引发新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改革。“后现代知识性质对‘权威主义’的解构和对‘科学主义’的批判,每一个人都已成为整个社会、历史的知识网络中的一个环节,都有权力有可能对任何知识进行质疑、修正和反驳。”这样,在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看来,没有什么东西是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更没有绝对的权威。语文阅读教学也难逃后现代知识观的影响。经典文化的地位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阅读教学中经典文化内容的分量和精华受到一些冲击和颠覆。阅读教学要为青少年学生的精神打好底子,就应该聚焦在体现经典文化的内容上。“文化选择中既要考虑共同文化,又要考虑亚文化,首先把两者作为相对独立的部分,然后再考虑其融合的问题。”所以在选择阅读教学内容时要以“共同文化”为主,用“刚性”对待共同文化,确立水平基准线,再用“弹性”对待亚文化,增强文化的适应性和多样化。即在教学中以经典文化为主,又不排除亚文化的内容。因为从长远来看,那些流行的时髦的文化,只是暂时的,如果学生在大好青春时光里花大量时间迷恋于此,无疑是不利于健康成长的。只有那些经典的文化内容才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对学生的未来才有积极的作用。
2.坚持阅读教学的文化主体论
当代语文课程文化倡导文化主体论,目的在于消解传统的文化工具论。把原来塑造传承复制的课程功能丰富拓展为生成和发展。阅读教学也一样,并不是要教师带领学生复制教材文本内容,而是在理解文本内容、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生成和创造新的文化,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近些年来,“人的解放”、“人的发展”、“人的自由”、“人的主体性”一度成为热门话题,其目的在于倡导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建设向度体现在文化基频及思维方式的转换。阅读教学也要转换思维方式,有学者认为,长期以来我国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不利于开发学生主体潜在能力的僵化模式。阅读教学中,学生不是阅读的工具,而是富有主体性、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人。体现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阅读教学重在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本,营造自由、自主的课堂气氛,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培养具有自己思想的主体。
3.关注具有文化关怀的语文教师的生存方式
语文教师的问题是当今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既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和落实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语文教师是有思想的人,具有自己的精神,在语文课程改革中诠释着自己的使命,实现着他们的生存价值和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当其超越了把职业仅仅当作‘活着’的境界时,才能变得有批判性。”今天,语文教师个人和集体之所以有些躁动不安,大多是因为其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外在和自身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关怀的沦落与丢失。首先,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生成文化,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意识。其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在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以及编者这个场域里实现对话,语文教师开放的文化视野和包容的文化心态是必不可少的。第三,语文教师能够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成长,有文化自觉意识。即对自己身为人师的自我警策、自我激励、自我反思以及自我升华的过程,这也是教师生命自强的必然要求。若以一种超功利的态度,对自身进行文化关注,找到内在的尊严与欢乐,就有可能做到超越眼前的功利化具体工作,深入更高的领域,语文教师既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从一定意义上说,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更是一种崇高的人类文化精神的化身,以优秀的思想文化教化学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传播科学人文知识,启迪学生智慧,培育学生美好心灵。
总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从文化学的视角来思考阅读教学,也是语文的本义。在阅读教学中,确立新的文化教学理念,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惟其如此,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富有活力,才能肩负起阅读教学所承担的文化使命。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