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探观察幽径 品观察真味

作者:尹志刚 钟亚明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比较系统的主动的有意识的知觉活动,人们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新知识,实质上是他们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结果。因为观察事物的过程,不只是一个感知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通过大脑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使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逐步吻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过程。只有经过长期有序、循环反复的观察,才可能产生独特的正确的观察结果。
  观察是认识和发现客观事物的基础,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扇窗口。通过观察,可以获取和积累第一手材料,这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写作,第一须观察。”而要学会观察,则应仔细探究观察的途径,品味其中真味。
  
  一、观察的细致入微
  
  无论观察何种事物,都是在思维指导下的观察,提倡的是全面观察,即用眼去看形体、色彩,用耳去听声音,用鼻去嗅气味,用舌去尝味道,用手去摸感觉。
  观察人,可以观察他的言谈举止,体味他的气质品性;观察物,可以观察它的形色姿态,感悟它的神韵特质;观察景,可以观察它的春花秋月,欣赏它的夏雨冬雪。
  宋代画家文与可钟情于竹,常置身于竹海,摇晃高耸的楠竹,抚摸低矮的水竹,细心观察狂风暴雨中摇曳的竹林,仔细观赏青青竹叶间滚动的水珠,无论风霜雨雪,春夏秋冬,年复一年的细致入微地观察竹子,时间长了,他闭上眼睛,就能把竹子的各种形态、不同变化在心里细致地描绘出来,所以他画的每幅竹子,都那么逼真动人、生机勃勃。
  而现代作家鲁彦在《听潮》一文中则调动了视、听、嗅、味、触觉从声音、形态、气息、动作等角度对海潮进行了精彩的描写:“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幕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窗棂,黏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生活积淀,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是不可能写出如此精美的文字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物和景也是千姿百态、各具情致的,要使观察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走好第一步,做到细致入微。
  
  二、观察的迁移延伸
  
  观察的迁移延伸是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实现的,它能使观察向深层次推进,使观察能力向高水平发展。
  联想是由所观察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由感知的某一事物而联想到相关的另一事物,其客观基础是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人们在有关的经验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形成固定联系,并引起相应的情绪反映,由此再回到观察,就使观察具有了无尽的趣味,具有了奇特的感觉视角。比如看到瑞雪便想到丰年,又联想到农民的喜悦。人们赞美山的雄伟,海的壮阔,松的坚贞,鹤的傲岸,同时也赞美着与自然特点相吻合的某种精神。观察时联系人的生活和斗争,赋予自然事物的特点、特征以丰富的内涵,具有丰富的美感。在观察中合理运用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一定可以使观察达到一种较高深的层次,取得较好的效果。
  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巧妙地运用联想,由树联想到北方的农民,联想到守卫家乡的哨兵,正因为有如此恰当合理的联想,作者对白杨树才有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它就不再普通,不再平凡,而具有了一种崇高的美感,它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片片向上的叶子,微微泛青的皮,都成了伟岸、正直、质朴、严肃、坚强不屈、不折不挠的象征,成了树中的伟丈夫,因而就成了作者所赞颂的对象。
  想象是对表象的一种加工,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思想观点以及欣赏水平不同,每个观察者都会把自己独特的个性融会进去,因此想象就具备了自由性、宽广性,进而给观察或称为审美欣赏带来了无限的宽广性,使观察的结果成为一种分析综合加工改造过的理念,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形象。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因为有这惟妙惟肖的想象才使得作者眼中的西北边塞大雪过后洁白的树木变成如此迷人的景致,给人以愉悦的审美感受。《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正是融合了想象的观察,使一个多愁善感、病体缠身的活生生的林黛玉的形象鲜灵灵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联想和想象赋予观察以神奇的魅力,使之脱离了浅层面的逼真求实,使生活的表象即观察的对象具备了丰富的内涵,产生相应的美感和深刻的美感享受。
  
  三、观察的活力源泉
  
  观察的活力源泉是情感,情感是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体验。它依客体而生,又影响和制约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它广泛浸入主体心理过程中,使整个观察过程带上浓郁的情感色彩。“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都说明了感知自然景物的变化而引起了心理的情感活动。我们欣赏桂林山水的清幽秀丽,黄山的云海奇松,感到精神愉悦,便是情感心理在观察中起到的作用。
  情感对观察同时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王国维的“意境说”里谈到“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涉及了情感对观察的深刻的影响。各人的心境不同,情感的差异,就是面对相同的情景,观察的对象也会大相径庭。《红楼梦》中填柳絮词时,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情感有很大的不同,填出的词也就有很大差别。黛玉词是“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一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薛宝钗词是“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韵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是“缠绵悱恻”,一个是“情致妖媚”。林黛玉寄人篱下,没有亲人,这种遭遇是“漂泊一如人命薄”,情感总是悲戚的,她眼中的柳絮自然带有悲戚之意;薛宝钗则有母亲在身旁,诸事顺心,心境总是好的,她眼中的柳絮自然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欢悦之感。
  无论是观察激发了情感,还是情感影响了观察,总之,在观察中融合了情感,就使观察到的表象具备了浓郁的感情色彩,不再是自然存在的毫无生机活力、毫无思想内涵的死物,而成为鲜活的具有万分灵机的一种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物,可以说只有融会了情感的观察,才拥有了自己的活力源泉。
  
  四、观察的最高境界
  
  观察的最高境界是弃形取神,得精忘粗,目无全牛。让我们先品评一下两则寓言故事。
  “伯乐荐九方皋”出自《列子·说符》,九方皋被伯乐荐与秦穆公相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穆公只注重表面的“牝而黄”“牡而骊”,轻率地否定九方皋的能力。而伯乐以敏锐的眼光,深知其相马能从马的“天机”着眼,并指出九方皋的非凡才能已超出相马的意义。让我们再品味一下伯乐的精典论述。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贵者也。”
  我们姑且不论穆公的浅薄无知和伯乐的英才慧眼,只谈九方皋的观察能力,他只去看他所要看的,他不去看不必要看的,他要看的是天然的机理,是千里马具有的禀赋,而不是人人皆能见的“粗”与“外”,不是马的牝牡、毛色这种“舍”与“得”、“弃”与“取”的能力,是高层次观察的精髓。为得其精华,不妨忽略粗浅的表象,审查内核不妨忽略外形。用心专一至忘形而得神的程度,也许就到了观察的最高阶段。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篇,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庖丁“每至于族”,“视为止,行为迟”,甚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种“目无全牛”的境界堪称绝妙,观察的能力已经达到不依靠感官的程度,可谓之为“大境”也。
  弃形取神,得精忘粗,目无全牛可说是达到高深莫测的地步,是感知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阅历、知识层次等的综合表现,此境界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却有许多大方之家业已窥见门楣,甚或登其堂入其室,笔者才疏学浅,见识粗陋,对此不敢妄加奢谈,仅以此粗知浅见,贻笑大方。
  我们强调的观察是在思维指导下的观察,观察是摄取事物的表象,思维则是挖掘事物的内涵,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的。没有观察就不可能获得丰富的表象材料,更谈不上全面地、有联系地、深刻地分析事物内在的本质的东西,但仅仅对事物有了感性认识,获得了丰富的表象材料而不去思维,不去挖掘事物的内涵,就不可能上升为理性认识,观察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由此可见,思维离不开观察,观察需要思维,观察必须与思维相结合,互促互进。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