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新时期教学环境中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

作者:安荣勇 叶 青 刘 杰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小品体裁的结构形式决定了它与幽默表达手段一定是最佳组合。戏剧小品是以对白性表演为特征的,其中语言的表达是最简洁的方式,语言可以即时地提供愉悦。而幽默虽然常常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语言总是创造幽默的最便捷手段。在喜剧小品中,以语言材料打造的幽默层出不穷。作为一门说和演的艺术,小品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8—15分钟),充分调动人们“笑”的神经,给人以精神的刺激和心灵的启迪。要艺术地达到这一目的,应该充分发挥修辞技巧。而在众多的小品修辞技巧中,刻意曲解是非常重要的一种。
  
  一、误解与刻意曲解
  
  宗世海(2001)认为误解都是就理解结果而言的。是指在言语交际中听话人没有准确或全面理解说话人意义的语言现象。Yus(1999)认为,误解是指a)听话人未能从说话人在语境的可能的解释中选取正确的解释,b)听话人未能处理那些最佳语境信息,这些信息来自社会文化环境,而非事先的意图。如《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中的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
  Last week I went to the theatre. I had a very good seat.The play was very interesting. I did enjoy it.A young man and a young woman were sitting behind me. They were talking loudly.I got very angry.I could not hear the actors.I turned round.I looked at the man and the woman angrily.They did not pay any attention.In the end,I could not bear it.I turned round again.?“I can’t hear a word!”I said angrily.“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the young man said rudely.“This is a private conversation!”
  最后小伙子的回答其实就是误解了“我”的真实意图,“我”是想看演出,而不是听他们聊天。而小伙子正是因为误解,才会有这样的回答,造成交际失误。
  何自然、申智奇(2004)认为刻意曲解是语言使用者的一种语用策略。就是在会话交际中,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和对方话语中含糊的、不确定的表达方式,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以便达到某种交际效果。这种语言现象就叫做刻意曲解(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简写为DMI), 如:
  (柴君在单位做业务报告,报告结束后,同事自由提问)
  同事:像你这种才华横溢的人,华宁公司不适合你,你准备什么时候走?
  柴君:做完报告就走,当然明天还来上班。 (《演讲与口才》19972)
  同事所说的“走”是指“跳槽,离开本公司”。但是在正式的工作会议上,柴君不可能随便流露出脱离公司的想法,但是他也不能指责同事的提问。所以他把同事的“走”刻意曲解成只表示“离开,回家”。
  
  二、小品中刻意曲解的运行机制
  
  1.语言因素
  语言在本质上具有模糊性。一个语言形式常常会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如:“你叫什么?”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你叫什么名字?”也可以理解为“你叫唤什么?”词义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往往会发生变化,如由原始意义变为派生意义、由一般意义变为特殊意义、由具体意义变为抽象意义、由字面意义变为比喻意义等等。另外,指称意义的含糊也会导致人们产生误解,如“这是我的书”,在不知上下文的情况下很难推断是“我买的书”还是“我写的书”。由于语言本身的这种复杂性,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对话语的推理思路不一样,交际双方就会造成误解。
  双饰辞格是喜剧小品创制幽默的一种常用技巧。所谓双饰即利用词的多义或修辞义,使同一个词先后表达两种不同的意义。
  如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
  (1)崔永元:今天的话题是“昨天、今天、明天”。
  赵本山:昨天,在家准备一宿;今天,上这儿来了。明天,回去。谢谢!
  崔永元:我说的不是昨天,我让您往前说。
  赵本山:往前说,前天啊,俺们接到乡里的通知。
  (2)宋丹丹:秋波是啥玩艺你咋都不懂呢,这么没文化呢。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
  剧中角色的两位嘉宾身为农民老夫妇,在理解“昨天、今天、明天”和“秋波”和“往前说”时,由于所受的教育有限真的不能了解在当时“昨天、今天、明天”和“往前说”以及“秋波”的真正含义或者其他原因,使得他们对这些概念造成误解,而正是这种误解打造出幽默氛围。
  由赵本山、高秀敏、范伟合作表演的小品《卖车》中,便有因双饰修辞手法而生成的幽默。
  (3)赵本山:“你们家的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范伟:因为我家的小狗讲卫生。
  高秀敏:错。因为狗只能生狗,生不出别的玩意来。
  在这里,赵本山是利用“生”来做文章的,他借“生”的两个不同含义来忽悠范伟,使其上当,让“生”在先后分别表达的是“长出”和“生产”两种不同的含义。
  2.容易误解之处进行刻意曲解
  说话人用听话人相同的语言符号传达信息、表达心意,听话人为什么会发生误解呢?关联理论(Sperber & Wilson1986:16)认为,导致误解的原因是说话人设想的语境与听话人实际使用的语境之间不匹配、不协调(mismatch)。这是从认知心理的高度对误解发生机制的解释。在实际会话中,人们的社会心理因素,如强期待心理、自我保护心理、自身价值心理和诸多语言因素,如同音多义、歧义、语言模糊笼统等都能为语用误解制造条件,是造成误解的潜在根源;除此之外,有时说话人的口气、会话双方的知识、所处环境、心情、亲疏关系、文化差异等等也可以给听话人提供非说话人所期待的理解的可能性,留下错误理解的空间使误解发生。在小品中,也同样由于上述原因会在会话中产生误解,而小品的创作者也会利用这种误解进行刻意曲解。
  在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中:
  (4)侯跃文:您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是干什么?
  赵丽蓉:上厕所。
  本来记者(侯跃文)想问一问英雄母亲(赵丽蓉)每天起来做的非常能够影响别人的事情时,但母亲可能是真的没有领会到记者的真实意图,误解随之产生,幽默也随之产生。
  3.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在于对词义前后理解的变化。
  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
  (6)赵本山:别瞎掰,当时还有一样家用电器呢。
  崔永元:还有家用电器呀?
  赵本山:手电筒嘛。
  约定俗成的观念,几乎所有人把“家用电器”定义为狭义的比较高档的电器产品,而当大叔说出“手电筒”是家用电器时,大叔明显偏离了常规思维,把“家用电器”广义为一切由交流电和直流电控制的家庭日常用品。不论这是幼稚还是狭黠,观众确实被它逗乐了。
  4.故意混淆同一词语所表达的不同概念
  一个词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有时交际者为了达到交际目的,故意混淆或随意加以解释,混淆事物之间的界限,违反了同一律,如小品《鞋钉》
  (7)句号:(讥讽地)您那行业呢,你也就是个修理破鞋的。
  黄宏:你别抬举我,我是修鞋的,不是修理破鞋的,扫黄不归我管。
  青年所说的“破鞋”名副其实指代坏了的鞋,而老人所说的“破鞋”指那些行为不检点的女人,所以此“破鞋”非彼“破鞋”,强换词义,幽默其中。
  5.故意转移话题重点
  在小品《卖车》中,
  (8)范伟:我是天天找、月月找,足足找了你一年啦!
  赵本山:非常对不起,别激动!我们做好事是从来不留名的!
  范伟所要表达的是你骗了我,我找了你一年终于找到你了,可以找你算账了,但是赵本山却故意转移话题重点来缓和两人的紧张关系。
  6.改变或脱离语境
  说话人可以通过改变或脱离语境。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我们要确定某句话的意义,往往要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而一旦改变了说话的语境,即上下语境的不和谐,说话时就有不同的意义,从而产生幽默效应。
  在小品《拜年》中:
  (9)范伟:你老是养鱼大王赵老蔫吧?
  赵本山:正是陛下。
  现代农民“误”出古人语,脱离说话语境,透露中国农民的可爱与俏皮,也达到幽默之效。
  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
  (10)宋丹丹:现在不行了……两颗洁白的门牙也光荣下岗了。
  这里把大众词汇“下岗”和门牙组合到一块,虽不伦不类,又合情合理、恰到好处,它起到了“戏拟”的效果。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