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课堂阅读教学“先学后教”方法探究

作者:周跃德




  一、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学后教的理论基础
  
  反思当前高中学生中存在的不会阅读文章的情况,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把本应是个性化的、情感化的阅读,纳入到内容分析的轨道;自主发现少,“灌输”、“求同”多,轻视个人体验、理解,往往通过强行灌输,得出结论;忽视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忽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发现读书的方法;教学过程、方法僵化,割断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上课时教师重在讲,下课后学生重在做作业,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旋律”,使学生失去了自读能力。而改变这种情况的一种理念是语文学科教学素质化,具体实施的方法是课堂阅读教学中开展学后教。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突出知识整体性呈现的地位,突出知识的迁移意义,突出与直接经验联系的价值,突出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这与新课标所提倡的是一致的。学后教的整个过程都特别重视“行动第一”,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始终要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去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
  
  二、实施先学后教的基本策略
  
  1.由重课后操练转化为课前预习、课堂反馈
  素质教育主张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学后教重视课前预习,课堂反馈,这样,能够真实暴露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准确及时地矫正,使学生在不断的预习、矫正中,真正形成良好的学习阅读习惯。
  2.教师提问为主转为学生提问为主
  学后教使教师的“问堂”变成学生的“学堂”,改变教师追问不止的状况,把提问权交还给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
  3.由重知识传授转化为思维品质的训练
  学后教课堂教学重视思维品质的训练,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对形象作充分的想象、联想,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使阅读更加准确深入,具备探究的能力。
  4.以学为本,以学设教,以教定导学
  学后教模式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从时间序列上对学、教、练作了规定:以“学”作“教”的基础和前提,以“教”作为“学”的发展和深化,以“练”作为“学”的巩固和提高。在“学”、“教”、“练”三者关系中,“学”为主轴,“教”和“练”都围绕“学”这主轴展开,过程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创新为目标。
  
  三、“学后教”的具体实施
  
  1.基本模式:“研读提问—合作探究—练习拓展”
  “研读提问”,指自学看书掌握道理,对疑难问题勇于质疑,即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活动,旨在培养勇于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合作探究”就是指学生共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练习拓展”指巩固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尝试解决问题。
  一是研读提问。研读分为三步:初读,解决字词,了解文本的大意;整体阅读,大体掌握不同体裁文章要素;研读文本,激活思维,抓住某一方面进一步探究。
  提问,就是通过研读,发现阅读文本时的疑点,发现自己阅读时的感悟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二是合作探究。教师应认真批阅学生上交的思考题,整理后印发给学生,由学生选择他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把文章的重点、难点选择权“下放”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原则。然后当堂解决筛选出来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就近选择要解决相同问题的进行编组,互相交流,互相检查,互相补充。
  三是练习拓展。教师将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公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作为练习,进行巩固;如果学生对文章的一些方面不清楚,可以选取一部分资料进行延伸阅读,作好笔记,同时,由文章延伸到现实生活,进行学科的延伸、拓展。
  学后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学生对其学得的东西不仅能重复、应用或表现,而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文章以后进行迁移拓展,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掌握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2.正确选用课型
  一是教师引导下的阅读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读预习,感知课文,进行吸收积累,思考研究,讨论交流,信息反馈,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能力迁移,实现创新能力发展。其基本教学过程为:自读—自思—自析、互析—自结—自用。这几个环节,包括三个阶段:自读为输入阶段,其功能是吸收积累;自思至自结是内化阶段,其要义是辨析深化;自用即输出阶段,其要义为发展创新。
  以《世间最美的坟墓》为例来说明。
  第一步,进行散文阅读指导和方法指导。
  初读,感知内容信息,扫除文字障碍,找出重难点;精读,理解掌握内容,理清思路,概括中心,理解关键句,提出问题;再精读,鉴赏评价文章。这是一般的阅读方法。
  第二步,学生研读提疑。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根据提供的阅读方法,真正主动地阅读、思考、钻研,提出问题。学生提问可以是真正有疑惑的,也可以是自认为是课文重要而提出的,还可以是自己的感悟点和兴奋点。要求进行独立认真的思考,不管正确与否,自己要有一定的想法。鼓励有不同的体验和想象。学生将所提的问题交给老师,由教师整理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供学生筛选并解决。
  第三步,课堂教学。
  ①学生介绍他们所了解的茨威格和托尔斯泰,教师进行补充。
  ②列举从学生提问中筛选的题目,接着请学生再次选出其中最重要的几题,并说出理由。
  ③解决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分组分题要求学生各自动笔回答问题。
  ④课后,学生可以就问题中当堂未解决的其他问题进行交流,对课堂中解决的一些问题作深入探究。
  二是学生的“自读课”。具体操作是:每学期开始,组织学生将新课本浏览一遍,然后由课代表组织调查,有哪些学生愿意担任老师,然后挑选自己喜欢的课文,提前查阅资料。学生可以请教老师,可以与同学交流,可以上网查资料,甚至可以请家长来。有人会认为,学生当小老师不如教师讲得精彩,然而我们应立足于发展的制高点,只要有一位学生参与当老师的角色,他学习语文钻研课文的能力就得到很大的提高,与老师的距离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三是学后的互测课。学后教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更有质量,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可以采用阅读自测课。其基本教学过程是:自读—自思—互测—反馈。
  其中的互测是:学生预习课文以后,把思考题形成为文字材料,教师经过筛选,上课时同桌之间互相做思考题。然后,互相评阅,讨论各自的问题以及如何回答。最后,教师让一组或几组有争议的同学发言,说他们的思考过程、各自分歧及思考结果,然后由同学给予评价。
  四是实践探究课。课堂阅读教学学后教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备良好的信息接受、分析和综合能力,这些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为此我们引入研究性学习,训练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主动探索、发现和创新。
  其基本教学过程为:
  学生自主性=明确目标—了解方法—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形成成果—组间交流
  教师指导性=目标确定—方法讲授—个别指导—组织答辩—分析评价
  实践探究课型实施的基础是自主阅读课,通过一段时间实施学后教,能较好地自主阅读一篇文章,但是如果要深入探究这类文章的特点或这一位作家其他作品的情况,就必须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可以这样说,自主阅读是基础,实践探究是提高,研究性学习是桥梁。
  
  四、“先学后教”的反思与分析
  
  1.注重“教”
  “学后教”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但是不能因此而忽略了“教”,特别是“学前教”。“学前教”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自读为主。刚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因为许多学生拿到文章,未必就会读,未必就会提问,这里就有学什么、怎么学、怎么问的问题。
  学什么:教师在学生“自读”之前,要“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基本点: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并作圈点,二是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三是归纳各段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四是分析概括并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五是就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者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六是探究作者写作目的和产生某种情感的原由,七是整理文中用以寄托情感、表达情感的“情物”,这里所说的“物”是广义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动植物等。基于以上基本点,指导“自读”的方法。
  2.面向全体
  课堂阅读教学中实施学后教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所有学生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但是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他们或不愿预习,或随便提几个问题并不把答案形成为文字资料而敷衍了事,或干脆就不动笔不动脑。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应该自始至终都要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甚至要“逼着”他们动笔动脑,完成学业。一旦你对他放弃了努力,那么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他可能会永远处于被动地位。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