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数学分层次教学浅论

作者:潘文生




  “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是指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要把群体培养目标与每个受教育者的具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所以说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注重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分层次教学的概念
  
  “分层次教学”中的“分层”概念不仅仅是指学生分层,还涵盖目标分层、施教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测试分层、评价分层等诸多方面,在每一个环节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相互流动。在实施分层次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明确分层次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向学生讲清楚:分层次教学决不是对“差生”的抛弃,而是更有效地促进。从而使学生消除心理上的障碍,能积极配合教学。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1.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
  (1)符合人的个性差异
  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可以把学生的差异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变差异。可变差异就是指学生在认知结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学习策略、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可以改变的。不变差异是指学生在个性特征、学科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相对于可变差异而言,他们在短时间内不可改变,这些差异是学生的优势差异,我们要利用学生的这此特质促进学生个体优势的发展,做到学有专长。美国教育评论家布卢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因此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在于知识迁移过程中的知识缺陷累积。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各个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所谓“认知能力差异”(它对教学质量影响的程度达50%),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他还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能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分层次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分层次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各方面的具体差异,在教学中赋予不同的要求,达到全体学生充分发展的目的。
  (3)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在数学知识链条中,不掌握前面知识,就难以接受后面知识。为了让所有学生得到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教师必须提供不同层次的交流内容。分层次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辅导下愉快地学习,从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教师要鼓励竞争,及时表扬和调整目标要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2.分层次教学的现实意义
  (1)解决教材统一与学生层次不齐之间的矛盾
  当前由于学生生源的不同,学生入校后知识、能力参差不齐;学习态度、习惯、方法等差异显著,这就产生了教材基本不变与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之间的矛盾,分层次教学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2)新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大胆变革
  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不外乎两种形式:第一,“平行结构”分班和“划一的教学模式”,前一种为不管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水平,把他们分成几个平行班,以同一的教学要求、同一的教法、同样的例(习)题、同一张试卷进行教学和评价,其结果“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难提高,学困生受不了”,它将使学生中已经悬殊了的两极分化现象更趋严重。第二,“分离结构”的教学模式,有部分学校按学生程度分为快、慢班,其弊端是:差班学生心理压力大,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差班管理难度大,教师积极性不高;固定不变的“好”、“差”班挫伤学生自尊心,不符合教学规律。分层次教学可改变这一现状。
  
  三、分层次教学的实践途径
  
  在进行分层次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实践途径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又使学生的负担适当,关键要在提高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的效率上下功夫,这是两个主要的研究内容,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着重谈谈自己的看法。
  1.学生分层建组的划分方法
  层次划分要求教师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可以采用学生自报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分层前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舒心乐意地到相应的层次里,分层后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地作些调整,合理地进行升降。一般可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下、中、上分为A、B、C三个层次,开始时C层次人数适当多点,A层次人数适当少点。学生层次划分后,再按自愿结合的方式组成互帮互学小组。教师主要检察A、C层次的,抽查B层次的,这样对教师来说可节省一些精力,有利于钻研教材,进行分层次地备课。对学生来说,既有了互帮互学的机会,又锻炼了能力。
  2.课堂教学中的层次实践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是学生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条件。过去长期形成的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举例、学生模仿这样一种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的教学方法,既不利用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又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与学正确统一起来,教师应抓住重点,使教学内容少而精,以保证A组学生能听懂,B组学生能掌握,C组学生有发挥的余地。在讲授新知识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结论,得出那个结论的过程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弄清了结论的来龙去脉,才能对它理解深刻,牢固掌握,而且每个结论都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所得出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具体体现了数学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思路,运用了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也就学到运用知识的本领。在例题教学中,分析要透彻,选择什么方法,为什么要这样选择,要教会各层次学生敢于选择和学会为何选择,讲清选择不当的原因,从中归纳出解题的法则。数学课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的出现及巩固,都离不开具体的实际例子来印证和加深,这是数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可见例题讲解的重要性,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因此要上活数学课,例题设计切忌照本宣科或重复讲解,要敢于越“雷池”,善于越“雷池”。教师若一成不变地照宣课本例题,就会挫伤学生预习的兴趣和能力,逐渐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设计例题呢?这一步教师既要注意“保底教学”,又要兼顾“培优教学”。可根据课本例题,增加一些过渡性的小题,铺设阶梯降低难度,让A组学生走起来容易且能自己走上去;也可在课本例题的基础上挖掘加深,进一步延伸,将例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一题多变,调动C组学生的学习潜力。总之在教学中要运用变式,讲究逐步设置障碍,不断增加创造因素,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你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3.练习中的分层次实践
  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或半独立地完成作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两方面的内容。由于学生在预习时都已完成了课后练习,新课讲完后,可让学生在课内自己批改所做的练习。教师巡视后,再对各层次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及时纠正,这样便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既加深了学生对错题的认识,又可节省时间。然后教师可补充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各层次的学生上来板演。补充的练习题教师应精心选择编排,根据教学目标把众多繁乱的数学题目归类、整理,成为有序的练习题组让学生练,并把较难的习题铺设好台阶,启发学生,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样课内练习扎实、丰富,既巩固了知识,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课后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一刀切,否则会使A组同学吃不消,C组同学吃不饱。因此,布置课后作业要精心安排。对A组学生的作业实行面改的方法,及时地点拨、辅导、纠错;对B组学生在完成作业本中作业后,加一些典型题,重点题,这样既巩固双基,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C组学生可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指导他们读一些好书。并选择重点题目定时完成,教师可定期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从中掌握学生的思维状态,启迪学生的思维方法。
  4.考核、评价的分层次实践
  分层次教学是使所有学生通过教学都有所学、有所得,逐步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递进,从而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但整体水平提高后,并非不存在低层次的学生,只不过此时的低层次比原先提高了,分层次教学就是在这种递进中不断提高和发展学生水平的。但不管如何,一个班级内学生的层次始终是存在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分层互促的作用,在考核和评价中也应进行分层次。比如试卷的命题,应改变传统的做法,可以将一份卷分基础题和层次题两部分,基础题为各层次学生必做题,层次题指同一大题里安排一到三个层次的题目,各层次做相应题目,难易度不同,但各小题的所得分相同,这样使低层次的学生能享受得“高分”的喜悦,同时也可避免优生因得高分而产生的自满思想。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