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提高《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的研究

作者:刘三满




  计算机课是学校普遍开设的课程,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强、应用性强、自学性强、创新性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课程。
  在教学中我们以校园网络环境为依托,充分体现素质教育思想,贯穿能力培养主线,对适合计算机基础课特点的现代化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搭建备课平台,强化协作教学
  
  随着多媒体教室、网络化教室、校园网络等现代化教学环境的建设,教学活动面临着如何利用现代化教学平台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的问题。为此,我们组建了教师备课资源库,将备课由后台推向前台,发挥环境优势和群体资源优势,实现备课资源共享,达到优化教师备课环境,提高教师备课效率的目的。
  具体来说我们组建了CAI课件素材资源库和程序题例资源库。课件资源库包含文本、视图、音像等多种媒体的教学素材,涉及计算机基础课的所有课程。程序资源库包含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用的丰富题例,既可用作课件素材,又能直接应用于课堂的程序教学。专门开发的程序平台对资源库共享提供技术支持,任课教师和优秀学生通过网络为资源库提供资源。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融合个人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对共享资源库的资源进行取舍使用,制作风格各异的高质量CAI课件或组建个人电子教案。
  备课资源库的组建,极大优化了教师备课环境。“资源库”的共建共享机制,实现了教学信息的交流融合,促进了教学行为由个体为主向群体协作的转化,群体优势在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新内容、新形式的教学素材对“资源库”的不断充实,为CAI课件及时更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快了CAI课件更新换代的速度。
  
  二、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和多元化
  
  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纸质媒介、板书教学的传统模式,将图形图像、文字和声音等多种教学载体有效结合起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善教学效果。
  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师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方法不拘一格,“提纲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等都是常用的教学方法。
  鉴于计算机基础课在培养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涉及的办公自动化知识、Web知识、程序语言知识掌握的差异较大,“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特别重要,因此“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既适应了课程特点,又重视了学生自然存在的基础差异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了普遍欢迎。“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其具体内容是:教师提前一周布置教学内容,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自学,总结出学习中的问题,课堂教学前提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留出一定时间进行“问题探究式”教学。在这段时间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直接讲述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操作实践,提出更富挑战性的新问题。同时任课教师要对典型的问题建立问题卡片。
  
  三、以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为目标,奏好实验教学“三部曲”
  
  在教学中我们在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了实验环节的训练,这种理论联系实际,书本知识学习与实际系统实验的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可以使学生把知识学活学深,培养自主学习、举一反三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1.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实践
  第一,因材施教,实验教学内容模块化。针对学生基础不牢、能力不高的实际情况,对每个实验,围绕同一个目的,在确保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设置多个实验内容模块。各模块具有不同的综合程度、难易程度,甚至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风格。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
  第二,强化实验指导教师的职能,实现“问题资源”的共享。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课教学中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常规的实验指导工作;二是观察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填写教学质量实验问题卡片。相关教研室对卡片及时汇总后,给出问题的框架式解决方案,然后上网共享。
  第三,建立“实验示范库”,实现学生优秀实验成果的广泛交流。每次实验课后,实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优秀实验项目予以讲评,分类纳入“实验示范库”,通过开放的实验教学环境和校园网实现共享,供学生学习借鉴。
  2.强化实验报告环节,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报告是整个实验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科学总结,在综合素质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切实发挥实验报告在学习中的作用,我们通过三个途径来强化实验报告环节:
  第一,通过课堂、校园网、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阐述实验报告、科学报告、科技论文等在科学活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学生首先从思想上对实验报告引起重视。
  第二,从形式到内容对传统的实验报告进行彻底的改革,使实验报告变成具有学术性的小型科学报告。实验报告重点对实验思想、重要的实验环节以及创新点进行阐述,有理论、有实践、有总结、有展望,避免流水账式的一般性过程描述。
  第三,教师严格批阅,把好质量关,对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实验报告予以退回。凡实验报告不合格者,相应课程的考试成绩不予承认。
  通过强化实验报告环节,收到了实效:学生通过撰写实验报告,总结个人实验成果,明晰实验思路,实现了知识的融合、升华和再学习;培养了对科技活动的总结能力、科技论文的写作表达能力,综合科研素质得到初步训练;对实验课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加强实验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训练基本的科研素质
  第一,撰写综合实验报告,培养对实验知识的综合加工能力。凡是计算机基础课,课程结束后,每一名学生都必须对该课程的全部实验进行系统总结,提交一份综合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求用Word编排,统一格式,图文并茂,用电子邮件形式发到指定的电子信箱中。
  第二,举行设计竞赛,激发创新能力。设计竞赛是课程的综合性实践环节,目的是培养科技活动的相互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具体组织方式是:竞赛一般安排在课程结束前2周举行;每位学生自由编入一个不超过五人的小组参加竞赛;每门课程拟定若干类竞赛题目,通过校园网公布,学生根据兴趣与专长,在一周之内完成设计;完成的作品以电子邮件形式放到指定的电子信箱中;教师专家组和学生代表组共同对作品评议,按A、B、C、D评定等级。
  
  四、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科研促教学
  
  近年来,我们以先进的科研带动和促进教学,注重将科研成果及时渗透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不断更新,也为学生开拓思路和了解学科前沿打下了基础。
  1.“问题卡”的深层次知识挖掘
  教学骨干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卡”进行综合分析评议,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背景进行广泛的深层次挖掘,从中发现有助于教学的知识,如教学方法问题、教学环境问题、教学知识面问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知识需求倾向、学生的基本能力及创新能力情况等,以指导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2.定期举行以新知识应用为目的的教研活动
  教研室教师对近期掌握的新知识、新技术进行交流研讨,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取舍,对具备教学条件又有必要补充的教学内容,组织专门力量,形成框架式结构的教学提纲,为及时把新知识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提供指导性意见。
  3.实行以教学目标管理为核心的教学检查制度
  教研室对课程总体教学目标按阶段逐一细化到各个教学环节,教学检查的重点是以目标管理为出发点,检查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目的是实现对课程教学的宏观的综合控制和微观的及时调整,确保教学按既定目标发展。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