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心理教育艺术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作者:卢用喜




  德育工作中的心理艺术,就是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的各种方法与技巧,通过科学的、巧妙的手段运用到德育工作中,通过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因势利导,达到使学生心悦诚服的目的。这是一种科学的思想工作方法,它的关键是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深入了解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它与传统的“说教式”德育工作方法的不同之处是具有平等性、启发性、易接受性和正向情感的感染性等特点。它强调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将情绪、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综合协调组织,发挥情感最大功能,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此外,心理艺术还非常注重“度”的把握,避免了“超限效应”、“马太效应”和逆反心理的产生。由于德育工作的疏导方针和心理学的情感过程相通,从情感到个性,既有针对性又有说服力,避免了盲目性,增加了主动性。
  
  一、共情艺术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共情艺术要求我们做到尊重和理解他人。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都有自尊和他尊的需要。即每
  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这是基础。学生向老师敞开胸怀沟通和交流的前提,是双方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和信任的关系。众所周知,共情是咨询工作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如果我们把心理咨询中的对应关系引入思想政治工作中来,建立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改变过去那种学生的从属地位,将直接带来政治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其次,共情艺术还要求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即将双方相互置换角色,从对方角度出发去体验当时的情感和心情。这对于教育者理解对方至关重要。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即使学生犯有非常严重的错误,也需要我们平等对待,尊重理解,而不是责怪和鄙视。要知道学生和学生所犯的错误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学会换位思考,切忌板起面孔,因为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关闭自己的心灵之门。只有在共情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和信任,建立朋友式的平等关系才能畅所欲言。我们是在做人的工作,要以正常人的眼光和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
  
  二、倾听和情境设计艺术是学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
  
  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多是一味地对学生说教,而很少认真地去倾听学生的诉说,这是传统德育工作存在的一大缺陷。我们知道,在心理咨询中首要的就是认真地、仔细地“倾听”,并借助言语的引导,真正“听”出对方所讲述的事实、所体验的感受和当时的心情。咨询工作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咨询者是否把握了来访者传达的重要信息。在德育工作中,如果能耐心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诉说,我们就可能知道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避免主观臆断和推测。如果一味地对学生当头训斥,甚至不给学生解释的机会,即便学生在权威的压力下屈服,但也无法解开他们内心的“结”。在做学生的德育工作时,我们要通过表情和目光引导学生,表明对他们的尊重、关心和理解,要善于在和风细雨中化解学生心中的矛盾。同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给学生“说”的权利,留给自己“听”的机会。
  创设情境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取得至关重要。心理学家波普认为:“会谈是发生在两个个体之间的对话式交流”。会谈是一种交流的主要形式。每一个人都有会谈的能力,但不是每一个人的会谈都能达到理想的结果。会谈比简单的交流要复杂得多,它是一种艺术,需要设置一定的情境。从会谈的气氛、环境、切入点,到谈话者的声音、时空距离等很多方面都包含了艺术的成份。一般来说,教师找学生谈心多是选择在办公场所进行,且常常居高临下,直接切入主题,这往往使学生被迫应付或是沉默,甚至当面反驳,导致气氛紧张。如果我们能事先和学生约好时间,选择在户外,给对方足够的空间和距离,效果可能就大不相同。即便是在室内,我们也要避免居高临下,审讯式的交流,因为这样的情境都会让人产生焦虑、紧张和不安全的心理。与学生交流,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物,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避免空洞说教或动辄上纲上线。我们还要尽可能从生活中的小事询问或关心开始,然后再逐渐切入主题,并且最好在肯定、理解和尊重的气氛中委婉提出要求,既要让学生认识错误,又能使他们愉快接受。
  
  三、情感激励艺术是学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都是感情丰富的个体,只要真正施以“爱”的情感教育,必定会达到心灵的共鸣。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只有自现出以爱护学生、爱岗敬业为基本内容的“爱”的人格力量,才能对学生起到深深的感染和震憾作用。“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呼应,情与情的交流,是最难能可贵的情感因素。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学会“感同”,学会体验,以期达到师生心灵之共鸣。
  有一种心理模式表明:当一个人说“不”时,绝非简单的一个“不”字,他身体的整个组织(内分泌、神经和肌肉)将全部凝聚成一种抗拒状态。反过来,身体就会处于前进、接受状态,易于达到终极目标。通过先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让对方情绪处于一种积极状态,减少了抵触和对抗情绪,在和风细雨中提出批评和建议,指出不足和问题,使教育工作入情合理。实践表明,只要我们做到“精诚所至”,就一定会“金石为开”。
  
  四、运用暗示的艺术会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暗示”的心理艺术也是值得运用的好方法。实验表明,积极的暗示通过显意识进入潜意识,到达意识的深层部分,并能持续地存在。暗示有时会比直截了当的指示、命令起到更大的作用。在德育工作中,我们要善于从良性暗示入手,在学生内心建立起自尊心、自信心。对于那些缺乏自信心,性格内向,容易自卑的学生,我们更应该随时随地多给一些积极暗示,为他们加油、鼓劲、喝彩。在学生干部的安排上,在集体活动中多鼓励支持这类学生。轻松和谐的环境总是能将个体潜能发挥到最大限度,这种方法在当代创新思维训练中产生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他所在群体的影响。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积极利用群体的心理将会对个体教育产生巨大的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利用集体的力量成功改造好许多流浪犯罪青年,通过集体,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已成为一条著名的教育原则。如何利用学校的社团、班级、宿舍等集体来影响和教育学生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在德育工作中运用群体心理功能,即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教育和鼓励先进,监督和激励后进,往往胜过任何教育者的鞭策和监督。一个“优秀班级”的荣誉称号会让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兴奋和自豪,一个好的先进集体的影响力也往往会经久不衰。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注意到点面结合,把群体的功能发挥到最强。
  此外,教育者还要教会学生自己进行积极暗示,“我一定能成功”、“我越来越有信心了”、“我确实比以前进步多了”等积极暗示,将会给他们注入强大的动力。根据著名成功学者希尔的研究,“积极的带有创新意识的暗示会让你在自发心理中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在学习良性自我暗示中要牢记五大原则:简介、正面、信念、观想、感情”,成功的暗示带给人成功,也在其他活动中不断被验证,让人们受益匪浅。
  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运用心理艺术做学生的德育工作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将心理艺术引入德育工作是方法上的一次有益探索。只有正确处理和解决学生思想中的心理问题,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保证工作质量。当前,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还不稳定,人员素质更是参差不齐,迫切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都应该既是思想教育者,又是心理辅导者,这是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可以说,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应用心理艺术的根本目的都是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它以“育人”为宗旨,与思想政治工作密切配合,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一种新的重要的手段和方式,而且使德育教育者有了实现创新的广阔空间。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