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成因及其对策

作者:周建伟




   “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男女教师比例差距在逐年扩大,女教师越来越多,男教师越来越少。2004年,辽宁全省小学女教师整体比重接近70%。在广东,现有中小学教师68万余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女教师。贵阳市各城区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大多为1:7、1:8左右。不少学校只有计算机、体育等科目是男性教师,班主任和主要科目老师几乎都由女性担任。”以上数据表明,性别结构严重失衡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性别构成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不仅会给学生的个性心理、性别角色、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也会对国家和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注意中小学教师性别的构成,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造成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
  
  1.男女智力方面差异是造成目前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的一个直接原因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男、女两性在智力上虽然水平上是平均的,但男、女两性各有所长,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取向:感知觉方面,男性的视觉反应快;女性则听觉能力强。注意力方面,男性多定向于“物”;女性则多定向于“人”。记忆力方面,男性的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较强;女性则机械记忆、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能力较强。短期记忆方面,女性也强于男性。思维方面,男性的抽象思维能力强;女性则形象思维能力高。想象力方面,男性的想象力常常带有抽象与逻辑性的色彩,而女性则往往带有具体与形象性的特点。
  这种结论,强化了男女学生在选择专业方面的性别刻板印象。造成大量男生除非是理科“瘸腿”,万不得已才选择文科,其他基本上都选择了理工类,而女生多垂青于人文类,尤其是语言和音乐等专业。这使得文科类教师性别构成方面失衡尤其严重。
  2.传统的不平等的社会性别观念束缚了女性的发展,使得大量女性选择师范院校和进入中小学
  虽然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男女平等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但传统的“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仍然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市场。表现在选择专业上,怕女性受不了苦、脏、累,有意识的引导她们选择更为“轻松”的文科。“女性适合学文科”便成了一种颇有市场的群体观念。表现在选择职业上,社会大众对教师职业的看法,恰恰吻合了传统观念中人们对女性形象的整体认知。多数女性在这种背景下认同传统性别角色定位,自我期望值较低,不愿选择波动大、竞争激烈的行业,转而选择师范院校和进入中小学教学。
  3.教师职业越来越对男性缺乏吸引力加剧了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
  第一、社会地位和待遇较低。中小学教师工作繁重,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过重的工作压力、过高的社会家庭期望值以及舆论的求全责备使得每个教师不堪重负。而相对来说社会地位和待遇却是比较低的。据统计,2003年,中小学教职工年平均工资仅为13293元。并且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收入相差悬殊,许多地方还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现象。付出与获得极不相称,是造成男性不愿就读师范专业的根本原因。
  第二、男性认为教师职业缺乏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多数男性认为整天与孩子打交道没有意思,缺乏挑战性,没有成就感。许多男性教师也如此认为,这就为自己的学生选择师范院校和教师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同样基于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男性认为选择教师职业缺乏社会认同,被人看不起,因此较少选择师范院校。即使有一些男性当初选择了师范类专业,但想方设法选择“改行”,希望靠自己打拼来取得所谓“成就”,获得社会认同。
  
  二、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的不利影响
  
  1.严重的性别结构失衡会造成诸多心理问题,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在男女性别结构严重失衡的中小学校,由于女性教师非常集中,由此造成团体内部矛盾重重,互相猜忌,产生极大内耗,极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而相当一部分男性教师在这种环境下认为自己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是错误的选择,自我评价降低,心理压力增大。总是想方设法离开教师队伍,不安心于中小学教师工作,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从而对教学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2.中小学教师群体的女性化,不利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
  中小学教师女性化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和人格培养有着潜在的不良影响。从教育的角度看男女教师各有优点。女教师温柔、耐心、观察仔细、易接近学生;男教师有魄力、思想开拓、精力旺盛,对学生的引导性强。男女教师的特点对朝夕相处的学生的性格形成、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中小学教师多为女性,而女教师们的教学对象又是由整体男女生组成的群体,当她们教学行为出现不可避免的“因性别施教”的倾向性时,在她们性别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们在性格形成、人格培养以及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方面,也必然产生特定的“异化”和“失衡”,比如,不利于学生性别角色的形成,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勇气、胆量,特别是容易让一些男生少了“阳刚之气”,甚至造成个别学生心理缺陷等等。不利于学生走上社会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特别是当前,我国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便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由于女性在社会化过程受种种限制,思维的创新性比男性要差。教师女性化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3.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性别观念的影响浪费了女性人才,扼杀了女性发展。而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又在不同程度上迎合并强化着这种落后的性别观念,这就极不利于女性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同时这种失衡将导致基础教育发展的缺失和不完善,基础教育的缺失和不完善则很难培育出敢于竞争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归根到底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三、解决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要在全社会、全民族中树立起社会性别平等的观念
  要在全社会树立和大力宣传社会性别平等观念,使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职业等各领域中无社会性别差异,消除社会中包括学校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增强社会对男性教师的社会认同。要鼓励女性冲破传统的社会性别的束缚,树立竞争意识。从而为女性的成长成才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积极推进两性的协调发展。这不仅是女性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2.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政府要努力使教师职业保持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社会声望,从而使教师职业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如德国不仅把教师列为公务员,年薪也提高到4万欧元左右。美国一些州的教师收入在全美也排在前五位。我们有必要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当然,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要结合国家发展的实际,更要保证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要严把“准入关”。对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和未进行岗前培训的人一律不能进入学校,让教师真正实现专业化、职业化,从而增强教师岗位的内在吸引力,使更多的男性优秀人才主动投身教育。
  3.作为培养准教师的高师院校要重视学生性别结构失衡问题,并采取相应政策进行平衡
  许多高师院校在对性别结构失衡问题已经有所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尝试在文科院系进行男女混招,招生时适当控制男女学生比例,为男生入学提供优惠条件。上海师范大学对此首先进行了尝试。该校2004年的招生政策规定,各专业向男生倾斜,在投档线上降分录取,尽可能使男生的录取比例不低于招生计划的40%。学校同时承诺,高考分数进入上海市1000名之内的考生,进校后奖励四年学费;高考分数进入上海市1001~1500名之间的考生,进校后奖励两年学费;高考分数进入上海市1501~2000名之间的考生,进校后奖励一年学费。新疆师范大学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来对男女学生的性别比例进行平衡。
  同时,高师院校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尤其要对男生进行补充教育。要帮助男生认识男教师在未来历史发展趋势中的重要作用,帮助男大学生克服传统文化对他们的负面影响,调动男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男性的主体功能。从事师范教育工作的教师,要起到身先示范的作用。使学生增强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使每个师范生都认识到在教育事业中,同样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师范院校要努力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教育事业的良好情感,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