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中小学教师创造性概念的内隐理论研究
作者:余运英
近年来,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课题。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创造性人才,这就涉及到对创造性概念的理解问题。
创造性(creativity)也翻译作创造力,自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Guilford)将其引入科研领域以来,国外专家学者们对其本质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揭示,更多的创造性研究者从创造的产品和过程来定义创造性,都强调产品和过程的独特性。我国专家也对创造性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揭示,基本上认为创造性应从创造的过程和产品两方面来认识其智力品质的,并通过是否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或适用性)来进行判断的。那么,我们的一线教师对创造性概念是如何认识的,是否与专家相一致等问题,即成为本研究的课题。
本研究从教师的角度对创造性内涵进行了探讨,并依据教师对创造性的看法、感受和经验,归纳出教师对创造性概念的认识,即内隐理论研究法。采用此方法的目的在于:(1)使研究的内容更符合教师的实际,提高研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2)了解一线教师与专家学者对创造性概念理解的异同,以帮助一线教师不断提高对创造性的认识,增强其创造性能力;(3)为有关教师创造性研究提供一定的事实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自河北省一市区中小学六类学校共220名教师(每一类教师都在30名以上)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教师73人,女教师147人)。基于Irene-Anna N Diakidoy等(1999)编制的“师范生关于创造性的观念”的问卷,编定“中小学教师创造性观念问卷”(包括“封闭型”和“开放型”),一致性系数均达0.9以上。采用问卷和访谈等方法获取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小学教师对创造性概念的认识
本研究通过自下而上的方法,对中小学教师关于创造性概念的认识进行了调查,共得出6条看法(或判断标准),表现为:产生新颖的、独特的产品的能力,包括观点和方法等(新颖性,占64.5%);产生有用、有价值的新产品的能力(价值性,占10%);突破常规思维的能力(变通性,占9.5%);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提出新问题(批判性,占3.6%);对问题能举一反三(流畅性,占3.2%);做事情有自己的主见(有个性,占3.2%)等。
本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在理解创造性概念时,多数是依据创造性产品的新颖性来解释的(64.5%)。对创造性产品的新颖性的理解存在很大个体差异:50.5%的教师认为创造性产品是指“对个人和当时社会或同伴群体来说是新颖的”;18.2%的教师认为是“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新颖的”;11.4%的教师认为“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的”;还有19.5%的教师认为“创造性产品不一定是新颖的”。另外,在认识创造性产品时,很少有教师提到创造性产品的价值性(3.6%)。对创造性其他特性的认识也存在明显不足。这些都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对创造性概念的认识较片面,这将影响我国目前创造性教育实施的步伐,有必要引起足够重视。
2.中小学教师与专家创造性认识的比较
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对创造性概念的认识与专家的理解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以专家的理解为基准,对比中小学教师列举的创造性事例,考察了他们对创造性的理解。结果发现:有40%教师的举例是“符合”创造性特征的;有24.1%教师的举例“有点符合”;有27.8%教师的举例“不符合”或“没有举例”。又据随后的访谈得知,多数中小学教师对创造性的本质不理解,只是根据一些表面现象和自己经验来描述的。因此,真正能列举出符合创造性例子的教师是很少。这进一步说明,中小学教师对创造性内涵理解的不全面性和不深刻性。
3.中小学教师对创造性概念认识的相关分析
中小学教师对创造性内涵理解我们进行了非参数检验。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在创造性概念的理解上,存在所教年级的显著差异(X2=8.773,df=2,p=.012),在对创造性的“流畅性”认识上,表现为随所教年级的升高而持这种观念的人逐渐增多的趋势。在城市内部,对“变通性”认识上,也存在所教年级的显著差异(X2=10.080,df=2,p=.006),城市初中教师持此观念的人数显著多于小学和高中教师,小学和高中教师间差别不大。
对城乡中小学教师描述创造性的举例情况比较,也发现类似结果。小学教师举出“符合”创造性的例子要比初中和高中教师的多,初中和高中教师的差异不大。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小学教师对创造性的理解要么准确到位,要么不太理解,而中学教师多数把握不够准确。原因可能是受应受教育的影响程度不同而致。
四、讨论
教师的创造性观念是指教师在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创造性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创造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教学实践(这一点已被研究证实)。因此,了解中小学教师对创造性的认识,即他们的创造性观念是什么,存在哪些优点和不足等,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调查研究还发现,中小学教师对创造性概念的认识或多或少地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表现为教师们了解一些创造性现象,知道一点有关创造性的间接经验,但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实践创造性观念。对究竟“什么是创造性”问题,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产生对创造性概念理解和揭示的多元与困惑。正如Davis,Kogan和Soliman(1999)等研究表明,教师对创造性的知觉与专家对创造性的知觉不一样,教师缺乏对创造性的本质和特征的认识,他们的教育哲学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如64.5%的中小学教师对创造性产品的新颖性、价值性认识还很不够,对创造性过程的变通性、批判性、流畅性和有个性等特征的认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与专家对创造性的理解相比,他们的认识存在经验化和表层化现象。值得肯定的是,与以往调查相比,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关于创造性的观念是有明显提高的。
另外,本研究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创造性理论学习不够,缺乏科学的认识。目前,我们的师范教育和师资培训、教师进修等,大多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一般理论的灌输,对创新理念更新不够及时,造成教师对创造性概念认识的偏颇。二是创造性的教育实践不足,缺乏创造性体验。当前,升学的“指挥棒”依然起着作用,教师大量的责任、时间的限制等阻碍了教师从事创造性实践的积极性。因此,深化教师对创造性的认识,加大教师对创造性理论及新进展的学习,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增强他们创造性实践体验(如可定期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外出参观等),已成时代发展的必然。
五、结论
1.中小学教师对创造性的认识主要包括六方面的内容:①产生新颖的、独特的产品的能力,包括观点和方法等;②产生有用、有价值的新产品的能力;③突破常规思维的能力;④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提出新问题;⑤对问题能举一反三;⑥对事物有自己的主见等。
2.从总体上看,中小学教师对创造性概念的认识与专家、学者们的看法是一致的,多数教师对创造性过程的有效性、有个性和不可替代性等根本特征的理解,还不能够像专家那样深刻,并付诸于教学实践。因此,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城乡中小学教师的创造性认识和实践还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魏艳.小学教师创造性人才观研究(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03.
[2] 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1(1):5-13.
[3] Irene-Anna N.Diakidoy & Elpida Kanari,Student teacher’ beliefs about creativity,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Apr 1999,25(2):225-243.
[4] 武欣,张厚粲.创造性研究的新进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1997(1):13-18.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