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方式研究
作者:刘承焜
一、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支持环境
1.营造网络学习氛围
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给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带来的影响;不失时机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使其切身感受网络的巨大作用和无穷魅力,激发了学生自觉运用网络进行探索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外,让学生多接触网络、随时使用网络,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完成作业等,进一步加深对网络的了解,不断增强运用网络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信心。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是终身学习者具有的主要特征。只有培养学生驾御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使其把握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只有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使他们理解网络传输的知识,并帮助和促进他们的意义建构。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搜寻、应用、交互评说和实践创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加工、利用、评价和创造能力。
3.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掌握较高的信息技术技能,是对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并注意做到专项训练与应用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与个体学习相结合、实践操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通过有计划、连续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开发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网络资源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校教育提供了灵活有效的教育平台。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兴建具有一定水平的网络教学系统,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活动的基础。在利用网上或他人比较成熟的资源的同时,注重自主开发网络学习资源,并逐步建立起由多媒体素材库、多媒体课件库、教学案例库和试题库组成的多媒体资料库。在开发学习资源的过程中,要体现以下特点:
1.开放性
网络学习资源是永远开放的,但这种开放必须体现即时性、有序性和可选择性等特征。也就是说,要建立较理想的网络系统,让学生和教师在网络和资源库上获得所需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传递方式的限制,通过多种设备,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的课程相关信息;可以实现随意的信息传递、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另外,还应注意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使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习者进行讨论和利用,逐步实现资源的全球化。
2.层次性
首先,注意开发适应不同类型教学模式需要的多媒体素材库,让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网上备课平台进行多媒体备课。其次,资源的开发要为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的选择学习内容提供方便,努力实现传统的标准化训练向个性化学习的转变。再次,对相同的学习专题,不仅要提供丰富的相关资源,还应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同一内容的不同材料,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兴趣选择不同难度的资源进行探索学习。
3.生成性
一方面,学习材料必须高度相互联结。提高充分的事件之间的链接,能让学生根据学习需要不断拓展学习领域,深化对学习专题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是超文本学习环境的优势。另一方面,网络资源不只限于信息传递,还应具有动态性、可选择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其学习内容要能够被评价、被修改和再生产,即允许学生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对学习资源进行合理应用、重新整合和再创造,并作为其学习的成果在网上发布,成为新的学习资源,进行交互共享。也就是说,学生既是信息资源的享用者,同时也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是现代课程的有机构成。
三、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
为了避免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的在线学习快捷、方便、有效,必须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精心设计,逐步形成符合课程改革精神、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做到:确立一种思想、扮演两种角色、实践三种模式。
1.确立一种思想——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的教学行为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所有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均要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为原则,要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构建的教学模式必须基于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需要,便于学生操作,必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扮演两种角色——服务者、协作者
首先,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服务者。网络世界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民主的、平等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努力为学生进行快捷的搜集、获取信息服务,为学生随时随地的需要服务。这里的“服务”不仅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必须体现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其次,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在网络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学习平台和网络通讯工具,随时与学生交换信息,交流学习心得,进行平等对话、讨论协商,适时传递具有激励、导向功能的评价信息,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信息,围绕中心议题和学习任务进行有序探究,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3.实践三种模式——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三种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通过情境、协作和会话等要素进行自主学习,强调意义建构。而多媒体技术与Internet网络的特性和功能最有利于以上要素的充分体现。为此,我们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这三种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地、创造性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1)支架式教学。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Ill)的有关文件明确指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里的“概念框架”是学生学习的“脚手架”(如,学习提纲、学习线索等),它引领着学生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学习,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建构。它一般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五个环节组成。
(2)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此,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了一样)。这是一种基于真实情境或问题的教学,一般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主要环节构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似的情境(真实情境、问题性情境或虚拟的情境),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3)随机进入教学。学生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意进入式教学”。主要包括“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等几个环节。即,利用网络系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随机切入学习主题,进行自主学习;再依据学生的“元认知”和思维特点,适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协商、讨论、争辩,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最后,利用题库中的形成性练习题进行自主检测、自我评价,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学习,达到相互借鉴、相互欣赏和相互发表意见的目的,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网络教学环境.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8.
[3] 加涅.教学设计原理.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4] 李子运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中国远程教育,2001(5).
[5] 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0(2).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