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以学论教”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理论探索

作者:王 建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改革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而教学思想的贯彻、教学方法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完成都是要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来体现。“课堂教学评价,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现代课堂教学观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及其发展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这种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失去了它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导向与激励功能,甚至异化为教学改革的障碍与阻力。因此,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的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已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影响语文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课程功能的落实。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为单一视点、以课内为单一视面、以能讲为单一目标、以传授知识为单一目的的认知性教学评价。由于“语文认知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认知性任务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所以这种以完成认知性目标的课堂教学评价忽略了学生对语文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追求,既不利于客观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又不能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以“以学论教”的理念来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通过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性质及其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二、“以学论教”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理念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正确实施,需要有正确的理念指导。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语文不仅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性学科,而且还承担了人文精神的传播和道德情操熏陶的使命,是一门人文性学科,课程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应是“以学论教”。
  1.促进个体发展
  “发展是指个性的自由发展,其外延是指人的全面发展,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步趋向社会化”。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关键在于关注个体个性的全面发展,即评价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为出发点与归宿,强调其形成性作用,注重发展功效。具体来讲,促进个体发展的教学评价必须关注人和人的发展;必须体现出尊重、关爱,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必须体现对人的价值重视,促进个体价值实现;必须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发人的主体精神。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2.以“学”为中心
  建构主义学习论者认为,世界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培养人文素质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应以评价学生的“学”为主,应当建立在通过教学活动来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人生追求、价值标准、文学修养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只有通过评价学生的“学”,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只有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高低。那么,这种以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以学论教”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教学兴趣与态度
  教学兴趣与态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兴趣与态度,以学生的“学”的兴趣与态度为主。只有在学生“乐学”的前提下,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第一,语文课堂教学能否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第二,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否鼓动学生的挑战意识。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准绳和先导,强化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在一定意义上是为了提高教学系统自身的目标达成度。目标达成的教学应当通过教学过程与教学诸要素的有效性来最终体现。第一,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第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要全面;第三,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要具体。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合作探究意识、自主学习意识、方法习惯意识、课外阅读意识等要在教学中得到具体明显的增强,为教师提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参考。
  3.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体现了人与文本之间的主客体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必须以语文的人文性创设问题情境为中介,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第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师生合作探究意识。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主要采取平等对话的形式,这种对话既要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又要体现师生间的参与式合作关系。通过师生互动与对话,将现实问题与教学内容有机联系,形成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是否具有合作探究意识是衡量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第二,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通过自主学习体现出来,学生参与教学中的数量、广度、深度是衡量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重要标志。参与数量,要看学生参与的人数及时间的数量;参与广度,要看各个层面的学生是否参与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参与深度,要看学生参与的是表面的问题还是深层次的问题。第三,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学生的注意力要集中,善于思考;能勇于质疑,发现问题,并从多角度解决问题;针对问题的回答要能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得到教师的关注;学生的回答错误或提出的异议要有人指出,正确的要得到肯定和鼓励;师生之间要能够彼此交流和分享见解。第四,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目标达成意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的培育、知识的扩展、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和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等目标要在教学过程中达成。
  4.教学内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语文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语文水平和教学的实际需要,适当拓宽、加深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扩充整合与实践创新。教学内容的扩充整和与实践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的教学内容标准必须实现四个结合。第一,教学内容要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参与听说读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又要以文化、文学精品为基础,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审美情趣的养成和健康人格的培育。第二,教学内容要体现综合性和扩展性相结合。既要对文学思想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综合,不局限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可以把文学相关的内容包括进去,实现文学与文化的结合;又要与现实世界知识进行内外互用性扩展,注重时代气息,增加文化与文学最贴近的内容。第三,教学内容要强化对问题解决的创新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教学内容既要强化学生的文学批判意识和文学思想观结论的不确定性,又要提倡学生对文学现象思考的多维度和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第四,教学内容要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结合。“现代语文教育强调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发挥的是一种推动和引导作用”。因此,教学内容既要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两难问题情境,加强自主性练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文学思想和见解;又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质疑,强化练习活动中的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意识。
  5.教学效果
  第一、师生应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教师和学生的心理体验,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励,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习,提高学生自尊心,促使学生产生良好反应。第二、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对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干预。教师要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善于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设思维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状态,对学生认知形成积极的干预,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创新、实践。第三、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状态。从知识教学的落实情况、思想教育情况、能力训练情况、课堂气氛活跃情况、学生注意力集中情况等方面来判别。根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一节课必须有85%的学生达成85%的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