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汉语言的意蕴魅力

作者:周蓬华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的丰富语言,不仅便利了人们的交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汉语言表意的准确性、丰富性、形象性,可以说,是其他语言所无法比拟的。下面,本文就从古诗文、现代文、外来语中举几个典型例子,具体体味汉语言的意蕴魅力。
  
  一、从古诗文看汉语言的意蕴魅力
  
  汉语言的意蕴魅力在古典诗文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古典诗文语言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准确、鲜明、生动,不仅有很强的感染力,而且优美隽永,能给人留下持久的印象。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中的“暧暧”、“依依”这两个叠词不仅写了农村傍晚的风景,而且景物中透出了农村傍晚的恬静。再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中的“悠然”,不仅写出了东篱与南山的距离,而且流露出诗人闲适恬淡怡然自得的神情。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中“直”与“圆”两字,使得单调、伤感之景产生了相反的美学效果。“孤烟”本是单调的景色,用一“直”字来写孤烟,不但没有了单调之感,而且衬托了大漠的辽阔,写出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伤感的情绪,但在这里着一“圆”字,却使夕阳显得艳丽壮观。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自然新鲜,用“肥”来说叶,用“瘦”来写花,精妙至极,雨后海棠花的形象鲜明地印在了读者的脑海中。孔尚任“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剩”字不仅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还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古典诗词中可谓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古典诗文语言的再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委婉含蓄,尤其是古诗词。诗词语言不像其他文学样式那样直露,而是含而不露,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可以说,诗愈隐而不露,意在字外,其味愈浓郁强烈。请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作者在巴蜀时寄给妻子的诗,诗的语言十分简明精练,但蕴涵的内容却非常丰富、深厚,语意十分含蓄。全诗无一句言羁旅行役的清苦孤独,但是,短短的四句,却足以发人联想。首句是答复妻子的问讯。客居在外的人,本来应该知道归期的,这里说“未有期”就含蓄着不尽的凄楚。接下写景,凄风苦雨连绵不断,涨满了池塘,旅邸的孤独寂寞尽在言外。三四句写的格外深沉,诗人不说对妻子的思念,却写道:何时才能团聚、剪烛西窗之下、彻夜长谈今天这一段令人愁肠寸断的生活呢?“共剪西窗烛”是言夫妻和睦、情深意洽,与今日巴山夜雨的索然寂寥形成强烈对比,使这首诗格外耐人寻味,为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除古诗词外,古典小说中也很讲究语言的委婉含蓄,追求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美学效果。《红楼梦》第八回就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片段:
  林黛玉已摇摇地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哎哟,我来的不巧了!”一句话,从黛玉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有“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这一大堆言外之意。由此可见,古典小说蕴涵的话语义是多么的含蓄。
  
  二、从现代文看汉语言的意蕴魅力
  
  汉语言的意蕴魅力不仅体现在古典诗文中,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老舍先生是现当代文学公认的语言大师,下面我们就从他的《骆驼祥子》中截取几个片段来欣赏一下汉语言的意蕴魅力。“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拉车夫)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骡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这里用“奔”和“灌”突出了车夫的口渴之苦和喝水之急,映衬出天气的酷热,反映了烈日下拉车之苦,表现出车夫牛马一样的生活。用一“栽”字,说明发病之突然、凶险,进一步说明烈日下拉车的艰苦和危险。
  又如,“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这里用一“砸”字,突出了雨点之大以及雨点的气势和威力,并照应下文的“哆嗦”。
  再如,“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里,低着头一步一步往前拽。”这里“直砸”、“浇”、“横扫”、“裹”、“拽”等词语准确生动地描写了祥子在暴雨中难以忍受的感觉以及拼命挣扎的形象。
  不再多举了,像这样的例子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也是举不胜举,仅从上述几例中就足以说明了我们汉语言意蕴的魅力,并且是一种永久的艺术魅力。
  
  三、从独特的文化意蕴看汉语言的意蕴魅力
  
  语言是文化的直接载体,汉语文化不但体现在由汉语言文字书写的各种文化典籍中,也直接体现在词语的使用上。有些文化意义诉诸词语的直接言说,而有些更为隐微的意味则体现在部分词语在文学语境中。这些词语在文学创作与评价领域超越了其基本意义,已通向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的深层。例如在古典诗词中大量出现的“寒”字,其内涵已经超越了寒冷之本意,在更多的时候隐含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成为积淀于中国古典文化深层的集体意识,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意蕴。寒的本意是冷、寒冷,引申意有冷清、悲伤、悲苦、贫困、低微、凋谢、枯败、声音凄凉等,诗词中大量出现的“寒烟”、“寒色”、“寒碧”、“寒山”、“寒鸦”、“寒塘”等,“寒”既可以表示一种体表感觉,也可以表示视觉听觉印象,更可以体现为一种心理体验。在这些词语中,具体物象究竟用何种形态呈现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这种意象中体会到了诗人所要传达的孤寂、清高、澹泊、伤感等,“寒”已经具有了独特的文化意蕴。除此之外,诸如“圆月”“残月”“田园”等词语,在文学创作与评价领域都超越了其基本意义,成为了一种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意蕴。
  
  四、从外来词的翻译看汉语言的意蕴魅力
  
  汉语言的意蕴魅力不仅从民族语言中体现出来,也能从对外来语的翻译中体现出来。外来的语言一经汉语言加工润色,便神奇般具有了丰富的表现力。下面选一些成功的翻译词,品味其汉语化的精妙之处。“雷达”,来自英语radar,无线电波探测装置,号称“千里眼”。看到“雷”这个字,马上会让人想到天边的雷鸣闪电,突出了一个快字,自然,雷达这种千里眼的作用也就让人印象更深了。“雪碧”,来自英语sprite,原意为妖怪、精灵。作为一种饮料,把它译为雪碧,可以说译者是煞费苦心的。雪有寒意;碧,清澈碧蓝。在大夏天,这样的饮料名,听着就给人一种凉爽之感,即使不喝,似乎也能解渴。可口可乐“来自英语Cocacola,世界著名饮料。英语原意似乎并无深意,音译成汉语后的“可口可乐”让人感到多么惬意。“的确凉”,由粤语谐音翻译自英语dacron,一种以醛化合物为原料的合成纤维,70年代中国流行的布料。的确凉,的确凉,虽然是大白话,但听起来的确凉快。炎热的夏天,一听这名字,保准让人向往。
  汉语言博大精深,它丰富的意蕴仅从四个方面是难以说全的,诸如成语、俗语、谚语等语言中都体现着汉语言的意蕴魅力。本文列举的四个方面,只能是对我们汉语言的意蕴魅力简单、肤浅的体味。
  
  参考文献
  [1] 刘志中.“寒”的文化意蕴.汉字文化,2006(2).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