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语言顺应论与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语码转换

作者:范晓迪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尽管很多语言学家认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进行母语的输入会干扰学习者,但由于词汇空缺、教师语言能力有限及学生在接收全英语输入时难度较大等原因,在我国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转换还是极其普遍的现象。本文尝试从顺应论的角度来解释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现象,并探讨该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顺应论与语码转换
  
  1.顺应论
  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语用学家Jef V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不管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语言选择由语言使用的三大特点作为前提组成,即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变异性使语言选择成为可能,并决定选择必须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协商性排除语言的机械表达方式,使语言使用富有弹性;顺应性使人们通过协商和选择,最终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Verschueren,1999:68-69)。变异性和商讨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核心。在这部著作中,Verschueren在接受了社会语言学的言语适用论的基础上提出“选择——顺应”论。他认为,任何语言接触情景都会导致言语趋同、言语趋异、语言保持、语言干预、语言变化、语言扩散和语言统治等现象的产生。
  2.语码转换及其类型
  语码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或语体。语码转换是指人们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过程中,由一种语言或变体换成另一种语言或变体的现象。语码转换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个是句子中间夹杂着另一种语言或变体的词语或短语;一个是句子与句子间的语言或变体的转换;还有是段落间语言或变体的转换。
  根据甘柏兹的观点,语码转换分为两类:一类是情景型语码转换(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指由于参与者、话题或者环境的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换;另一类则是会话型语码转换(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指由会话本身的因素引起的语码转换。在会话型语码转换中有一种喻意型语码转换(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指说话者为改变相互的关系或说话的语气重点而进行的转换。作为一种言语交际策略,语码转换在言语交际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它具有社会功能,可以改变社会场景以确立新的交谈性质;另外一方面,在交谈过程中,语码转换也反映了说话者的心理、感情以及人们对某种语言或变体所持的态度。
  3.顺应论与语码转换
  Verschueren认为语码转换是语言选择的结果。毫无疑问,选择的目的是为了顺应,为了有利于交际,有利于生存,这是Verschueren的语用学试图要解释的根本问题。语言选择的执行是由进行顺应这个巨大推动力驱使的,语码转换是交际者顺应语境因素的具体体现。
  语言顺应论从本质上揭示了语言使用的重要特征。只有语言选择得当,才能达到语言使用的预期目的和效果。就顺应性而言,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要进行语码转换,选择不同的语言,是为了能够接近或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语码转换在背后实际上隐藏着语言使用者的目的和动机。
  
  二、英语教师语码转换的顺应功能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会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交际策略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其中语码转换就是他们顺应特殊的语境而采用的教学策略。于国栋在分析Verschueren的语用学的顺应性理论基础上,利用Verschueren(1999)提出的顺应性理论研究模式来进行语码转换的研究。他认为语码转换的意向主要是为了顺应语言现实(linguistic reality),社会规约(social conventions)和心理动机(mental motivation)。所谓顺应语言现实指语言使用者在交际的过程中动态地顺应着语言事实而进行语言的选择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主要是指对社会文化(如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的顺应;心理动机的顺应是指在交际过程中顺应交际者心理动机,其内容广泛。
  1.教师语码转换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1)英汉语言有着较大的差异。当因“文化空缺”造成“词汇空缺”时,极有可能引发语码转换。所谓“文化空缺”造成“词汇空缺”是指某些词只为一种文化特有,其他民族、文化中不存在或缺乏。如汉民族中医词“虚”、“实”、“寒”、“热”;儒家哲学的“仁”,道家哲学的“道”、“无为”;气功的“气”、“阴阳”等(潘惠霞、李辉,2000)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词汇,这些词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或者在语义内容或应用范围上有很大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用mercy 和reason来解释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仁”、“道”,并不确切。因为“仁”是中国自古以来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而“道”则更是含义丰富的哲学概念。因此谈论到它们的时候,转换到另一语码即汉语,才更明智,才能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完全基于语言的不同所进行的转换,即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2)同一信息用两种不同的语言陈述,可以起到解释和说明的作用。由于语言思维习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类似概念的词往往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这种情况下,“语码转换”能够帮助说话人准确解释和说明话语意思,也有助于听话人准确理解和把握话语的意义。
  (3)当说话者由于某种原因而想不起或缺少适当的表达方式时,语码转换可以用来弥补或填充语言空白。
  2.教师语码转换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语言是人们主观能动的产物,不同的语言或变体的使用是人们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在交际的过程中,交际者的心理动机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影响到交际者的言语行为。在英语课堂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教师的心理动机或意图不仅决定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说什么,也决定了他们如何进行语码转换。
  (1)通常教师从上课开始到课程进行至5-10分钟时会一直用英语讲述,这与教师企图树立自己的权威有关。社会规范所预期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权威与服从、上对下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语码转换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说话者想表现自己权势和社会地位的心理动机。
  (2)因为喻意型语码转换具有变权威模式为同等亲近模式、变严肃气氛为幽默气氛的功能,所以教师们有时候会转换自己的语码来创造一个轻松而愉快的课堂气氛。黄成夫老师举例如下:
  T:“现在这个年代什么东西都是“点com”这个,“点net”那个!I just can't stand it anymore!“
  S:…(laugh)
  这句话中,老师说的“点com”是dot-com,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点。课堂上,教师的幽默能使学生笑声顿起,从而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3)另外,教师们在批评或表扬学生的时候,也很有可能发生语码转换。
  (4)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全英文的课堂教学。所以在课堂中,当遇到重点、难点或者学生理解有困难、交流出现障碍而思想不集中的时候,教师容易转换语码、改用学生的母语和他们交谈。此时,教师试图运用语码转换来建立一种平等关系,缩小他与学生之间的社会距离,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
  
  三、英语教师的语码转换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外语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双语互换的过程,教师的语码转换对英语课堂教学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大家普遍提倡全英文的教学环境,认为这样可以营造良好的氛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如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教授课程的特殊性、教师自身运用外语的能力等原因,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语码转换,也是为顺应特殊语境所采取的一种教学策略。它可以丰富师生言语技能,增强课堂交际效果,活跃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印象。
  2.教师应以最大的努力设置外语教学情境,突出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张口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应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得到持续发展。让学生多接触自然语言,如看原声英语电影和收听VOA,BBC等英语广播节目;参加英语角等活动;学唱英文歌曲和举行英语晚会;举行英语演讲比赛等。
  3.老师应该在诸如讲述或复习重要概念、学生注意力分散、表扬或批评学生等关键点进行语码转换。它是二语习得中有效的教学策略。
  4.不能忽视教师的语码转换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因为当学生知道教学过程中老师必定会有母语的翻译或解释时,他们可能就不会去注意目标语的输入。另外一方面,由于汉语翻译能让学生理解到足够的信息,教师可能就不会再以身作则地给学生展示如何通过体势语、教具或释义等手段做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