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学生英语音节习得现状分析

作者:王 芳 田 方




  一、引言
  
  音节是音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因为音节概念可以更好地解释音系学规则和语音配列制约条件。在对话语进行切分的实验中,Finney,S.A.等发现不同语言的人们划分语句(word segmentation)的基本单位是音节(1996)。这些都说明了音节在解决语音感知(Phonetic perception)、建立言语产生模式(Speech production model)以及寻找言语识别(Word recognition)单位等研究中显示了巨大的作用(Content,A.,2001)。
  在二语习得领域中,语音习得的研究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语言教育工作者在描述习得者错误的发音现象时,主要依靠的是研究者个人的经验。在研究报告中,他们没有提供结论所依据的数据内容,也不对发音现象做量化的描述。研究内容多以英汉音系系统对比为出发点,对两种音系系统各个层面进行对比和总结,包括单音等音段特征和音高、节奏和语调等超音段特征。而国际上通行的语音习得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意味着研究依据是有目的地采集到的、客观存在的数据,即学习者发音的录音或学习者的语音知觉等。研究者通过对数据给出量化的描写,得到学习者语音习得的现况。
  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英语的音节边界往往不够明确,而这主要是针对元音之间容易引起歧义的辅音或辅音串。音节歧义辅音现象(Ambisyllabicity)是由Kahn提出的(转自Kessler,B.,1998)。他认为开音节可以通过享有后面非重读音节的一个辅音来实现自身的音节尾。这样的辅音被称为音节歧义辅音。不同语言的研究者通过观察人们划分双音节词汇(V1CV2)来寻找不同语言的人如何划分音节,又如何看待元音之间出现的辅音。Protopapas,A.等(1995)发现不同的重音模式影响人们对音节边界的感知,对于后重音节边界的敏感度远远高于前重音节的边界。辅音的属性影响其音节归属性。Pharao,N.(2003)发现连续音(continuant)被视为歧义音节辅音的几率高于暂音(stop)。重音模式、辅音的属性以及辅音的表层拼写形式都影响人们对其音节归属的判断。语音学家也对二语习得者进行类似的实验,以得到母语对二语音系习得的影响。
  本文将从二语习得者的语音感知入手,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受试者对双音节英语词汇的音节划分实验来了解中国学习者如何看待元音之间辅音的音节归属问题。重音模式、辅音属性及其表层拼写形式等因素是否影响他们的判断,如何影响。究竟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如何影响二语学习者对英语音节结构的掌握。
  
  二、实验
  
  有关音节划分的感知实验方法,我们决定采取直接标注音节边界符(Pause-insertion Task)的方法,让受试者直接判断音节边界。本次实验的音节边界标注符符号为“”。实验所采集用的样本形式将包括语音和书写两种形式。33名学生参加了本次实验,他们已经有了六年英语学习的经验。本次实验选取了一位美国中部的中年女性发音人所朗读的220个英语词汇为实验样本。这些样本在音节结构方面具备以下几点:必须是双音节词汇,且元音之间必须有辅音;中间辅音的表层拼写形式为一个或两个。辅音个数为二时,只出现两个相同的辅音字母或英语中合法音节首的辅音串;辅音属性不受限制,包括爆破音、摩擦音、流音和鼻音等;双音节词汇只有两种重音模式,且两种重音模式下的词汇个数基本相等。所有的样本顺序被打乱,但保证声音文件和文本文件相对应。另外,每个文本样本后都附有其音标,所有的音标均参考《朗文现当代英文字典》第五版。
  1.实验过程及结果
  由于受试者对音系学的知识十分有限和为避免出现太多的无效结果,作者决定对受试者进行简单的音节概念介绍。根据O'Connor&Trim,音节是由一个元音单位作为音节核(nucleus),以及前面或是后面出现的辅音单位或是允许出现的辅音串所构成的最小单位(转自Couper-Kuhlen,E.,1986)。进行介绍后实验正式开始。每位受试者得到打印好的样本表格后,被要求在听到每个样本后将“”直接插入他们认为的音节边界处。同时,每个样本反复播两边,以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结束后,将试验结果收集并做结果输入。将受试者们的划分结果录入EXCEL表后,需对得到的结果进行有效性检查。其中发现有些受试者将音节边界划在音节内部,这样的结果被视为无效。把无效答案删除掉后,音节划分结果仅存在以下三种:将元音之间的辅音全部划归做后一音节的音节首,以1计入结果;将元音之间的辅音全部划归做前一音节的音节尾,以2计入结果;将两个辅音的字母平均分配到前后各音节中去,以3计入结果。实验共得到4133个有效答案。输入所有数据后,计算每个样本三种类型的标注个数,便于实验结果的分析。以下将按照重音模式以及辅音字母的个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2.当元音之间的辅音由一个辅音字母表示时
  此时,辅音与其表层拼写形式完全吻合。其中重音落在前一音节的答案共有2147个,落在后一音节的共有1986个。当辅音个数为1时,音节前重,在音节首为2020,音节尾为122,音节歧义为5个,音节后重,在音节首为1903,音节尾为82,音节歧义为1个。可以看出:当重音在前一音节时,将辅音划归后一音节做音节首的选择达94%;而将辅音划归前一音节做音节尾的选择只占6%。当重音落在后一音节时,受试者的选择出现了非常类似的分布:做音节首的选择占到96%,而做音节尾的选择只占到4%。由此可见:当辅音与其表层拼写形式完全一致时,中国学习者基本将辅音视为后一音节的音节首,这样的选择共占到95%;重音模式的不同并不会导致音节划分结果的不同,即重音模式并不是影响中国学习者划分音节的因素。
  3.当元音之间的辅音由两个辅音字母表示时
  属于此种情况的答案共计3187个。其中重音落在前一音节的情况共计1193个,落在后一音节的共计1994个。当辅音字母个数为2时,音节前重,音节首为578,音节尾为48,音节歧义为567个,音节后重,在音节首为919,音节尾为29,音节歧义为1046个。当重音落在前一个音节时,音节首与音节歧义辅音相差无几(578567);而当重音落在后一个音节时,出现类似情况,音节首与音节歧义辅音选择相差不多(9191046)。而选作音节尾的个数仅为48个和29个。这说明了中国学习者将辅音视为音节首,或音节歧义,但不是音节尾。再一次证明了尽管重音是英语音节的重要韵律特征之一,中国学习者对它却不敏感。
  当然,当元音之间的辅音由两个辅音字母表示时,情况又分两种:辅音与拼写表层形式一致,即合法的辅音串;辅音与拼写表层形式不一致,由两个相同辅音表示。划分结果分布如下:当元音之间的辅音为辅音串,前一音节重读,音节首为41%(11273),音节尾为3%(9273),音节歧义为56%(152273);后一音节重读,音节首为51%(413813),音节尾为0(3813),音节歧义为49%(397813)。当元音之间的辅音为两个相同辅音,前一音节重读,音节首为51%(466921),音节尾为4%(39921),音节歧义为45%(415921);后一音节重读,音节首为45%(431953),音节尾为3%(25953),音节歧义为52%(497953)。当元音之间的辅音串为合法音节首时,音节首和音节歧义所占百分比相近。将配音序列学中合法的辅音串分开,说明中国学习者对英语音节中辅音成串特点也不敏感。当中间的辅音相同时,音节首和音节歧义所占百分比也很相近。这说明单词的表层拼写形式是确实影响中国学习者划分音节。
  如果将所有的辅音为一个的情况按发音方式简单的分为阻塞音和响音,再次分析实验结果,可得以下结果:发音方式为阻塞音,音节首为54%(390727),音节尾为4%(30727),歧义辅音为42%(307727);发音方式为响音,音节首为44%(5071146),音节尾为3%(341146),歧义辅音为53%(6051146)。可以看出,不同属性的辅音所引起的划分结果分布大致相近。当辅音为阻塞音时,音节首的选择略多于歧义辅音;而当辅音为响音时,歧义辅音的选择略多于音节首。这与之前的实验结果一致:响辅音的音节归属容易引起歧义。
  
  三、讨论
  
  本研究以音节划分为研究内容,通过语音感知实验,探究学生对目标语音系系统的掌握情况。实验结果充分表明了汉语音系系统的特点影响着二语学习者对英语音节的认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不构成表达思想的语言单位时,汉语的音节不具有重音特点,所以中国学习者对附着在音节上的重音不敏感。其次,由于汉语的音节不存在辅音串的现象,学习者对其的音节归属存在着音节歧义的划分选择。但同时也应该指出,实验结果中学习者在面对元音之间的合法音节首辅音串时,也会将其从中分开,以确保音节首最大化原则。这样的结果一方面与以CV为主的汉语音节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存在于元音之间的辅音更多得被当作音节首,而不是音节尾,这是各种语言的共性之一。再次,辅音表层拼写形式对受试者造成一定的影响,出现音节歧义的判断。通过观察中国学习者对目标语的音节划分情况,本文发现了母语音系系统对二语音系习得的迁徙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学习者对重音不够敏感是他们对英语音节和词汇掌握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重音又是英语重要的韵律特征,是构成节奏和语调的核心内容之一。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英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目标语音系系统,输出正确的语音。
  (本文作者为浙江大学在读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