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阐述
作者:于国强
词汇学习,首要的是要摆正掌握词汇的量与词汇的正确用法(质)的关系。英语教师及研究者大都知道词汇知识与阅读理解的紧密关系。Laufer(1992)指出个人拥有导入词汇量在语篇中若能覆盖95%,就会对之有充分的理解;他还发现,若词汇量小于3000,则其能力不足以帮助理解。所以要想很好地理解语篇,词汇量是必需的。但所识词汇究竟到怎样的程度我们才能说确实掌握了它们呢?语言学家Wallace(1982)是这样表述其观点的:词汇教学的任务是要了解一个词,以至于认识它,随意可回忆起它,把它和相关的东西或概念联系起来,正确地运用、发音和拼写,恰当地搭配,恰如其分地运用,并且清楚其意义和内涵。
一、语境策略与精加工策略
语境策略就是学习者通过上下文语言环境所提供的信息对出现在语境中的生词进行猜测,从而习得这个单词。语境策略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词汇学习策略之一,它不仅可以扩大词汇量,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目的语的文化知识。但是,Channell(Carter & McCarthy,1988)认为,音节认知和重音认知对学习者理解词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词汇,学习新单词的方法应使学习者准确地内化和吸收新单词,即学会单个音标的发音,了解音节数,掌握重音位置。从这一方面来看,运用语境策略学习词汇不能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精加工策略是指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记忆的一种策略。皮连生(1998)在《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中也曾提到:“精细加工策略”(同“精加工策略”)指对学习材料作精细的加工活动,即通过在要记忆的材料上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的材料记忆的学习方法。如对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旨在为知识的检索提取提供新的途径,为知识的构建提供额外的信息。精加工策略的关键是将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要学习的词汇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要学习的词汇进行深水平的加工,使其合理化,富有意义,进而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熟悉的母语知识、外语知识、头脑中生动鲜明的形象以及其他多种相关的知识经验等都可以作为已有的经验加以利用。
最常用的精加工策略是联想。联想又可以分为词缀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接近联想、相似联想等。心理学认为,联想反映了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在促进人的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运用联想学习词汇时,通过串联归类、纵横联系、辨析分解,在脑际建立相互依存的知识结构,从而战胜遗忘,增强记忆。如词缀联想,在学习词缀-tion时,学习者可以联想-tion构成的词汇,如corporation,administration,competition,congratulation,description等。通过词缀联想,学习者可以举一反三,迅速地扩大词汇量。Krashen在“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 中也提到:只有接受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语言习得才会产生。精加工策略,可以建立形象与词汇之间的联系,使抽象的材料具体化,使学习者要记忆的目标词转化为可理解性输入,这一信息加工过程遵循了Krashen的“输入假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
所谓元认知策略,即strategies that facilitate learning by actively involving the learner in conscious efforts to remember new words.(Ellis,1999)由于英语词汇学习是个系统工程,具有持续性,所以需要积极采用元认知策略,合理安排词汇学习计划,不断监控词汇学习过程,及时调整词汇学习方法。根据现代信息加工理论,信息首先受到注意,并被注意选择而进入短时记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便被编码和贮存。但短时记忆对信息的贮存时间很短,只有30秒左右,而且容量极为有限,只有7±2个信息单位。如果学习者不及时复习、巩固,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就不能进入长时记忆,自然就被遗忘了。Nation(1990)也认为,词汇的复现率与记忆相关,学习者一般要经过5~16次甚至更多的重复学习才能记住一个词。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也说明:学习者对所学习知识的遗忘规律是先多后少,先快后慢。根据以上种种理论,学习者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元认知策略意识。首先,实事求是地确定词汇学习目标,然后制定词汇学习计划,如每周背一个单元的单词。目标和计划可以激励学习者学习,克服学习的盲目性。接着要严格监控学习过程,学习者每周或每月要自我检查一下,也可以与他人互相合作,互相监督,循环复习,以免遗忘。通过监控学习还能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进展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一学期结束,学习者应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肯定取得的成绩,以增强自信心。另外,也要充分认识到不足,适当调整学习策略,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三、文化策略
1.各自无对等词及在两种语言中表面上指同一物体或概念,实则指不同的事物
这类词多含有各自民族的文化特点,如中国的功夫、气功、磕头、阴阳、风水、春节、拜年等,封建社会的皇后、贵妃、妃子、嫔等在英文里找不到对等词。同样,英语里古希腊、罗马诸神Apollo、Zeus、Venus等,英国君主制中的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在汉语里也难找到绝对的对等词。另外,在汉英语言中表面上指同一物体或概念,实则指不同的事物。比如,汉语的“爱人”与英语的lover表面上对等,但中国人说的“爱人”实指妻子,而英语里的lover则意指情人。再比如美国总统的夫人世称第一夫人(First Lady),对中国人而言,则容易引起误会,为什么是第一夫人呢?是否还有第二、第三夫人呢?另外,中国的加油站仅为车辆加油,而美国的Service Station除了提供加油服务外,还提供其他一些服务。
2.有些词基本词义在两种文化里都相似,但其附加意义却有不同
在中国,月亮曾被多少文人吟咏过,能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甚至象征人间的悲欢离合,而在西方却没有那么多的象征意义。中国人心目中象征着坚韧不拔精神的“岁寒三友” ──松、竹、梅,对英语读者来讲可能只是普通的三种植物,不存在特别的文化内涵。《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在中国读者眼中象征着智慧,尤其是代表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但英语读者却大多不知其为何许人也。同理,如不了解西方历史文化,中国读者也很难知道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watergate scandal(水门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历史文化寓意。
知道词义后,还应了解词语的内涵,因为许多语言交际障碍来自忽视词语的含义。内涵(暗示)指除去词语的基本含义(即明确意义)外,其暗示的意义。众所周知,由于地域及生态文化差异造成不同的文化语义联想,英汉语言中东风和西风这两个词词义相同,但内涵却完全不同。在中国人心中东风指春风,象征春天和温暖。东风也比喻革命的力量或气势,汉语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压倒西风”等。而英语中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去的象征寒冷,令人不快和讨厌的风。英国谚语里就有这样的内容: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东风吹寒风到,对人对畜都不好)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温暖的西风相当于我国从太平洋吹来的东风,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一首《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英国谚语里也有这方面的反映: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the weather is at the best.(风从西边来,气候最宜人)
参考文献
[1] James R.Nattinger and Jeanette S.DeCarrico.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e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 Noebert Schmitt and Michael McCarthy.Vocabulary:Description,Acquisition and Pedag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3] Krashen S.D.:Third Hypothesis.London:Longman Inc.,1985.
[4] 龙千红翻译.促进二语习得和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2003(4).
[5] 杨梅.汉英词汇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内涵.西安外院学报,2004(专集).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