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范永丽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现代科技所创造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条件,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学习者创造一种随时激发创造性的、教学内容相互结合的学习环境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鉴国内外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和实践,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使先进的教学技术与生动的教学艺术相结合,参与“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的学校形成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的四种模式:“情境——体验”模式,“引导——探究”模式,“自主——交互”模式,“启发——创新”模式。
  
  一、“情境一体验”模式
  
  人的认识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不仅有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还有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不仅有理智的活动,而且有情感活动。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并且进一步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为此,要想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不仅要重视理智的活动,还要通过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情绪愉快饱满和精神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现代化电教媒体具有综合文字、表格、图形和动画的能力,具有图文声像并茂,动静快慢结合的优点,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教学手段,使传统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变的成看得见的,使“静”变成“动”。这就使学校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情境——体验”教学模式就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让学生参与、体验教师设计的活动,使学生融入教师创设的“境”中,最后通过教师的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主题,从而把所学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去,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如:小学语文《小小的船》一课中,学校为学生设计了璀璨的夜空、眨眼的星星、弯弯的月牙、漂亮的小女孩……《鸟的天堂》把学生带入南国的大榕树下,那无数的枝杆、茂密的树叶、纷飞的百鸟、争鸣的鸟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
  经过实践,实验学校总结出“情境——体验”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创设情境,以境激情——参与活动,情境交融——总结转化,升华情感。“创设情境,以境激情”,即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参与活动,情境交融”,即学生通过参加游戏表演、实验等教师设计的活动,使学生的“情”涉入教师创设的“境”中,而学生“情”的涉入,又使学校的“境”更具有内涵理念。“总结转化,升华情感”,即通过教师的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体会真挚的情感,开拓广远的意境,做到理与性的统一。
  “情境——体验”模式广泛运用于语文、外语、思想品德等课的教学中,使这些课的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师就文提问,学生看书回答的老框子,形成了以“境”促“情”,以“情”化“境”的主动参与教学模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二“引导一探究”模式
  
  教学是由教师主导的教和学生主动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去掌握知识技能上。学生主动地学就是要经历一个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建构新知,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在当今社会中,知识更新的步伐越来越快,教育不仅教会学生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会探索和发现。
  教学中,学校注重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探究发现的最优化教学条件,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发现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能有目的地进行独立的探索发现学习。例如,实验教师在教“数据在收集和整理”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展示出学校日常生活常见的工业、农业、商业各方面的不同类型的、色彩艳丽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并配上解说词,这样不用老师说,学生一看就明白了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而知道这节课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了准备。接着在学习“原始数据的收集”方法时,教材要求在动态情况下随机收集原始数据。学校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一个路口十分钟内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和载重车通过的数量。学生通过眼睛观察各种车辆行驶的情况,从多媒体课件中发出的模拟现场的声音,使学生觉得身临其境,手里在用划“正”字的方法统计各种车辆通过的数量。学生很快学会了“原始数据的收集”方法,强有力地促进了知识的心理内化。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热情参与,动脑动手动口,相互交流协作状态,表现出强烈的主动精神。
  实验学校的“引导—探究”模式包括四个基本过程,即引入——探究——交流——总结。引入,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方法,并启发探究欲望,做好探究的物质和精神准备。探究,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实验、观察、思考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对交流探究的成果与心得体会,进行综合、比较、筛选。总结,把探究中获得的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取得发现认同,使知识系统化。
  
  三“自主一交互”模式
  
  学生学习的规律表明,学生获得任何知识都是通过学生个体(自己)的大脑进行系统的独立思维的结果。这个学习过程是任何他人(包括教师)都不能代替的。计算机网络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信息容量大,交流空间广泛。“自主——交互”教学模式就是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的支持,形成一种“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足够丰富的资源,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学生间的交流完成学习目标,让学生理解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学习《田忌赛马》一课,实验教师将与课文有关的大量资料、信息输入微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如孙膑的足智多谋,田忌的英勇善战等。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按兴趣、能力等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辩论,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最后,让学生自行调换马出场的顺序,看能否找到更佳的办法……在学生读取教学信息的过程中,始终得到教师的帮助指导,教师依据信息反馈正确分析、评价与诊断学生的学习效果,随时调整学习进程。
  “自主——交互”教学模式既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量大,超文本结构,网络性的优势,又适应每个学习者自我建构的学习需要,不同的学生在计算机中能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自主——交互”模式的基本程序是自学——启发——练习。自学,即通过学生独立操作学习材料,培养自学能力。启发,即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启发指导。练习,即学生通过完成各种类型的作业、实验操作、评价、改错、小结等活动,将所学内容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
  
  四“启发一创新”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校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从而将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将计算机看作一种认识的工具,鼓励学生用计算机、互联网来进行创造、研究和设计,获得新的知识。例如:通过学习制作课件、编辑电脑小报、“一分钟动画”制作等创造作品,发挥创作能力,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培养信息能力。如实验教师教学《地震》一课时,孩子对地震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学校经常提到;陌生在于学校谁也没有亲身经验过,也不愿体验。教师利用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心态,启发、鼓励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去网上自己寻找有关地震的资料,学生马上操作起计算机,从网上寻找有关地震的资料,结果有的学生发现了有关地震的图像,有的发现了有关地震的前兆,有的发现了预测地震的措施等等。每个学生将他们寻找的资料整理成小报告、小论文,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分享这些资源,并一起讨论、探索地震形成的原理,预防的措施等等,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创新教育既是人类教育史上最高级的阶段,也是素质教育最高形态的实践模式。学校对于“启发——创新”教学模式的探讨时间还不长,今后,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