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网络社会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作者:强春风




  当今时代的深刻变革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计算机网络快速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为人类创造便利的同时猛烈撞击着人类苦心经营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铜墙铁壁,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影响。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分析网络社会发展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各种影响,主动应对挑战,积极创新发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培养未成年人科学健康的网络道德观,已经成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前沿性课题。
  
  一
  
  网络,是指由电子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联结世界各个国家、部门及个人的高速信息交互系统。国际互联网络以其电子邮件、远程登陆、网络新闻、文件传送、网络浏览等构成的强大的服务功能,使网络为人类的行为、思维乃至社会结构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形式。人类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生产、管理、流通、教育、医疗等各项活动都烙上了“网络化”的深刻印记。伴随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网络直接进入社会各层,形成了一个由成千上万的个人组成的网络社会,人们逐步开始生活在现代网络社会之中。
  在网络社会中,未成年人是最年轻的一代人,是“网络的一代”、“拇指一族”的重要构成,是互联网络的主要接触者。他们以年少多志趣的好奇和年轻多学力的好学的优势,迅速投入网络生活之中,成为网络时代的先锋者。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未成年人又因网络“免疫力”差、是非分辨力弱的劣势,受网络社会的负面影响或消极影响最大,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网络社会中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是当今时代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网络时代所面临的这个重大问题,为进一步搞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网络社会中,未成年人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思维意识、心理发展等各个方面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领域因此受到全面触动和冲击。可见,网络社会中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消极影响。
  第一,网络社会中,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出现了扭曲的现象。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网络载体提供给人们极大的信息自由,在网络中人们可以匿名地发布信息,进行交流,其匿名的隐秘性让人们有机会摆脱现实社会道德观念的束缚。谎言、剽窃、辱骂的责任者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传统意义的社会直接接触,责任者之外的他人难以有针对性地作出道德反应并采取道德措施。于是,在网上尤其是未成年人喜欢的一些聊天室、电子公告板或论坛等类型的网络交流区域里,常常可以看到诸如互相谩骂、侮辱、进行人身攻击等不道德的行为存在。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是非、美丑甚至善恶观都在发生着令人不安的扭曲,极大地影响到未成年人价值观、人生观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网络社会中,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标准出现了失范的现象。网络打破了民族、地域和社会阶层的限制,使人们可以进行最为广泛的精神情感交流。然而,在这个跨时间和地域的一体化空间里却不存在着一个统一的道德规范,使得网上的行为缺乏社会道德的约束,这就造成了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的失范问题。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空间缺乏社会舆论等监督机制。一部分未成年人由于本身道德素养欠缺,违反道德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影响他人的网上生活,影响网络整体使用效率;有的不经意间侵犯了别人的个人隐私权;有的无休止地制造网络垃圾,导致网络资源破坏。这在客观上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
  第三,网络社会中,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行为出现了败坏的现象。网络作为信息传播载体常常被一些人利用,成为其进行各种“见不得人的勾当”的工具,甚至成为犯罪的手段。利用网络进行淫秽、赌博、贩毒活动的事例比比皆是,滥发电子邮件、垃圾邮件影响他人正常使用网络的行为司空见惯。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败坏问题也有存在,他们有的喜欢模仿“黑客”,偷阅、篡改或窃取他人机密数据资料;有的利用网络宣传不健康内容;有的盗用他人帐号上网;有的还恶意攻击网络,致使公用网络瘫痪……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其他人的正常上网和网络的正常运转,成为值得关注的现实性问题。
  最后,网络社会中,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生活出现了变异的现象。网络束缚和禁锢了未成年人,使他们把交往和生活放在网络中,把学习和娱乐放在网络中,把行不行、聪明不聪明的标准放在网络中,感觉“鱼失水则死,人无网则终”。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精神病专家托尼诺·坎泰尔米指出:“长期在网上冲浪会渐渐失去自我,改变个性。”因此,未成年人过分沉溺于网络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势必导致学习无规律,生活无规律,表现出健忘、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等特征,思想道德生活出现了变异。
  
  三
  
  网络社会的长期存在和迅速发展,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塑造未成年人就是塑造祖国的明天,培养未成年人就是培养民族的希望。我们不能因为没有正确的方式方法,而影响未成年人在网络社会中的茁壮成长。因此,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根本要求,时刻肩负起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历史使命,着力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文明建设,努力培养未成年人科学健康的网络道德观。
  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加强先进网络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关爱未成年人的网络环境。《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中明确提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坚持高格调、高品位,积极向未成年人提供丰富有益的精神食粮,努力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知识、提高素质的良师益友和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家园。”这为网络社会中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科学的指导。当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主动迎接网络所带来的各种挑战,把宣传当代马克思主义和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灵魂,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不断建设有影响力的、能够传播正面信息和先进文化的网站。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教育网站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网页、专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在有条件的校园和社区内,要有组织地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
  同时,正确对待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大力开发德育信息资源。在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的过程中,将具有中华传统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信息送上我们的网络,以吸引更多的未成年人对中国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思想品德产生兴趣,使他们在网络上能够得到正面的声音和先进文化的熏陶,确保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服务始终代表我国先进文化的传播方向。
  第三,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意识教育,培育较强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未成年人在网络上既是网络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网络信息的发布者。首先要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依靠网络本身加强网络文明的宣传,培养未成年人的信息素质,教育他们自觉维护网络文明,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维护网络道德;同时要综合运用传统的媒体强化舆论的道德评价,对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不道德现象进行谴责,形成舆论压力。其次,要培养未成年人对有害信息的自觉抵制意识和自身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提高政治敏锐感和判断力,善于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再次,要培育未成年人的信息心理素质。网络社会巨大的信息生产量以及高速的信息流动,往往会使人们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必须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平常心和积极的态度作出取舍,正确对待网络信息。
  第三,创新工作方法,拓宽德育工作的覆盖面。计算机网络扩展了未成年人的信息来源渠道,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德育工作方式受到很大的冲击。因此,应对网络化的挑战,学校首先要了解当代社会思潮和未成年人思想实际的同时,认真研究网络化影响道德建设的特点,要树立开放的教育意识,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开展网上道德教育,使他们能够从网络中接受丰富的有意义的知识信息,减少腐朽文化的侵蚀。
  第四,强化管理,建立网络监控机制。网络社会中的某些道德问题,如黑客、网络犯罪等都是建立在特定技术基础上的,因而可以通过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如搭建“防火墙”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理。对于不健康、有害的信息,可以建立专门机构,有专人负责进行堵截和删除,如推广绿色上网软件,为家长监管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上网行为提供有效技术手段。用技术规范网络行为,使网络行为和行为者之间建立明确可查的一一对应关系,使每个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各有关部门要依法治理利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远程通信工具和群发通信传播有害信息、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同时,还要加强有关网络规则的研究和制定,建立起完备的网络规章制度。把遵守网络规则与日常行为规则和校园文明公约结合起来,纳入未成年人品德测评量化中,实行未成年人自我约束和师生监督相结合。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