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发挥阅读在提高英语口语能力中的作用
作者:马乐文
一、学校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
学校英语教学课时少,内容多,课堂教学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在每学期约80课时的时间里,疲于完成教学内容,教师没有时间搞太多的教学活动;现在大多数班,学生人数多,面对少则四五十,多则一百多名学生的班级,教师在授课时,几乎无法分配自己的“教育关照度”,也无暇顾及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不用提实施因材施教了。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只是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做大量的练习题,除了个别学生偶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外,大部分学生则很少有机会开口说英语。因而学生的口语能力几乎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就我国目前的教学条件,在学生听的能力基本过关的前提下,将阅读与口语教学相结合,通过阅读进行口语训练,使学生既巩固了阅读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口语素材,最终达到提高口语能力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教师还可以介绍学生阅读英语报刊杂志、英语简易读物或访问英语学习网站等进行读的训练;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坚持记英语日记进行写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学习,学生能够学到很多社会与文化方面的知识,从而丰富口语交谈的内容。
二、阅读可以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理论依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揭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阅读课上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的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1.Kranshen理论。根据Kranshen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情况下,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输出”。因此,要提高口语能力(即“输出”),就必须把语言“输入”放在首位。中国学生在中国学习英语口语,缺少习得自己母语——汉语那样的自然环境,要获得足够的语言“输入”,仅靠听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进行大量的阅读,获取尽可能多的语言信息,通过大脑语言系统的加工处理,将这些信息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材料,才能更好地创造出地道的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2.阅读和口语能力相互关系。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而宽泛的概念,涉及到语言、修辞、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包括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口头语或书面语)和副语言手段(身势语)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和完成交际的必备条件。“阅读”是语言、知识、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开口说话的重要一步。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够广泛而深入地接触英语语言的实际,创造充分的、足够的、丰富的虚拟语言环境,将自己置身仿真的“英语世界”中,不断地接受真实语言材料的刺激,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积累各种语言信息,与人交谈时才可能出口成章,应答自如,传文达意准确得体。
三、如何通过阅读提高口语交际表达能力
1.阅读材料的选择。Kranshen认为,输入必须是一种可理解的输入。这种可理解的输入应稍高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并且反复出现。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1)文章篇幅不宜过大,难度应略高于大部分学生现有水平,即生词量一般超过总词数的3%~5%,文章中新的语言现象应控制在5%~10%之内,以便学生在复习、巩固大量已经知道的语言材料的同时,吸收、掌握少量未曾知道的内容,自然建构其个体语言体系。
(2)阅读材料体裁多样,题材广泛,涉及新闻报道、名人介绍、风土人情、人文、科普知识、文艺作品和故事等。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话题,感受学习到其中的语言实际,同时也学到了如何依据一定的语境建构这些话语。
(3)语言自然、真实,内容贴近生活,实用性强,富有时代气息。实践证明,生动有趣,时代感强的语言材料,会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
2.对阅读素材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读完一篇阅读文章后,运用课堂提问学生发问的方式,采用学生分别回答、集体回答或抢答的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难点、疑点,如文章中出现的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固定句型、习语谚语,使学生掌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思想,熟悉作者独特的观点表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学习语言知识,吸收语言信息,为后一阶段的交际活动准备充分、自然的语言素材。这一教学方法从另一方面又促进了阅读课的教学。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组织、安排的课堂活动可以营造课堂听说氛围,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是引导学生活用语言,培养口语能力的有效手段。由于个人情感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者的自信心和情绪等,制约着语言习得的程度和效果,所以课堂活动的方式及其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最终的语言创造力。为此,教师应本着“积极参与,共同提高”的原则,结合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环境等具体教学状况,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英语世界”的氛围里,去认识、感知英语,并结合已有的语言资源,汇编自己的语言网络。在有一定自由发挥空间的问题,可通过以下课堂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各抒己见。
(1)自言自语。学生就教师提出的问题以自言自语的方式,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有助减少学生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特别是对一些性格内向,容易害羞的学生,他们无须担心由于教师的突然提问而产生恐慌,也不必害怕因说错受到同学的嘲笑,可以在心态平和、无拘无束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语言潜能。
(2)分组讨论。分组讨论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际活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博采众长的过程。分组人数控制在八到十人,将学习成绩好的与学习成绩差的、性格外向的与性格内向的搭配开,尽量将志趣相投、平日谈得来的同学分在一组,以利于他们的充分交流。指定一名同学做讨论笔记,选派成绩好的同学担任组长,负责该组讨论学习。
(3)有效辩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分类,提出一个论题,组成正、反两方阵容,就该论题进行辩论,辩论阵容的两方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一个组与另一个小组,也可以是男生和女生。通过正、反两方各自激烈的辩论,可以活跃学生思想,激发学生思维情绪,开发智力,培养学生连贯语言的逻辑组织能力,实现口语能力真正质的提高。
四、结束语
训练和培训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并非仅仅通过阅读就能获得,但阅读作为一种语言输入手段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英语作为非目的语的环境里,其语言能力是通过有意识、有组织的练习获得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尽可能地创造英语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接触语言和使用语言的机会,循序渐进,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