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在新课标指导下看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流行潮”
作者:李艳昆 李占红
事实上,音乐教师已不再是社会音乐资源的垄断者和唯一提供者,我们的职责与功能必须转换,转换成为利用音乐资源的指导者、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要让我们的音乐教育从冰冷的理性回归到温暖的人性。在德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的基本准则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从电台、电视、录像、唱片等媒体中挑选音乐的能力,以便音乐融入学生的个人生活世界。而我们忽视的恰恰就是为学生将来一辈子学会与音乐打交道的本领,忽视了提高国民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以兴趣为基点的原动力。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把学生引进音乐艺术的广阔领域,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接触更多的音乐形式,有民族的、古典的、有流行的,甚至将它们糅合在一起,使学生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
一、新课标指导下音乐教师应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1.摆准流行音乐在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流行音乐”不应该只是流行歌曲的代名词,它还应包括通俗钢琴曲、经典影视音乐和影视歌曲、轻音乐等。普通音乐教育内容的全方位性,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所重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不可能回避这一课题。我们的音乐教育,无疑应包含中国传统音乐、新音乐、欧洲古典音乐及包括流行歌曲与“新潮音乐”等现代音乐在内的古今中外一切优秀音乐文化成果,但其中也必须有主次之分。不给流行歌曲一个适当位置不行,把这个位置摆到不适当的高度也不可取。
2.改变“重技轻乐”现象,树立育人观念
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应该明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才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宗旨。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在教学法中强调:“不要求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一首歌或一个舞蹈进行不折不扣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在一起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这就要求音乐教学必须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训练转化为兴趣、素质、能力、个性的培养。
3.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拓宽欣赏视野
音乐老师不能老是在自己过去所学的范畴中自以为是地散步,拒绝一些现代的东西。我们应该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昙花一现的“高雅”音乐,而流行音乐中也有经典之作。贝多芬的作品未必都是经典,流行歌曲并非都是靡靡之音。因此,做老师要胸襟开阔、雅俗共赏,这样才能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
4.寻找当代与传统的契合点,从根本上矫正学生的音乐欣赏习惯
其实这个契合点不难找,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旋律”二字,无论是古是今,无论是中是外,也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可以通过旋律来寻找与学生的沟通方式。让学生先欣赏一些以前未必是最经典但却好听的音乐作品。因为习惯的养成,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此这般之后,学生就会在心理上拉近与严肃音乐的距离,他们会发现“在严肃音乐那张古板的面孔后,也有许多欢快跳跃的美丽音符”,这时教材上的《姑苏行》《胡桃夹子》,他们也就能接受并且觉得动听多了。当然,在这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丰富学生的审美范畴,也是很必要的。
二、在新课标指导下,如何处理中学音乐教育中出现的“流行潮”
1.“流行音乐”走进课堂的必要性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而音乐课堂又是学校的一块艺术教育园地,它不可能与社会相脱离。那么音乐教育也就不可能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当今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文化教育体制等所呈现出的一种“多元并存,多极发展”的格局,音乐也面临着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所遵循的教育模式、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评判标准都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面对丰富的音乐种类、多变的音乐风格,如果我们的音乐教育不思改变,不求创新,只是沿用陈日的教学观念,将原有的一套当作“阳春白雪”,社会上流行的视为“洪水猛兽”,不仅不能顺应形势,扩大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学识,更不能做一个合格的师长,为学生答疑解惑。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学生本身的需要。众所周知,学习阶段的少年儿童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周围流行的往往也是他们渴望了解的。从教十多年,常常会碰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讲欣赏时,有学生会提出想听听《常回家看看》《健康歌》……讲节奏时,会有学生突然问道“什么是摇滚”“什么是爵士乐”……如果在从前,我或许可以武断地斥责学生,用批评来掩饰自己对“流行音乐”认识的贫乏,但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今天,我想我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查阅资料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再适时点拨,利用他们的兴趣达到我的目的。我认为,“流行音乐”进课堂,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细心观察体验,我们不难看出“流行音乐”之所以会冲击校园,确实是有其不可抗拒的原因。那么,既然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能阻止这种冲击,倒不如转变观念,变“堵”为“疏”,看看“流行音乐”是否能为我们的音乐教学做点儿什么。
2.“流行音乐”走进课堂的可行性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进而促进学生对歌曲及音乐作品的掌握。节奏教学我们除了采用节奏模仿、打击乐训练等方法外也可试着将现在流行于欧美的“说唱”引进课堂,那种鲜明的节奏感、独特而新鲜的风格韵味,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那种近乎于“念歌词”的演唱方法,更让学生联想到他们平时学的“按照节奏读歌词”的方法。几节课下来,几乎没有人再认为编创节奏是件难事,而他们所编的节奏花样之繁多、时值之准确也大大出乎意料。至于欣赏教学,“流行音乐”更是大有用武之地。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用到一些好的作品,选曲的原则就是“清新健康,不拘一格”。比如让他们听陈美的小提琴独奏,学生说“古曲音乐原来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深奥难解”;再让他们看《新民乐》的演奏,他们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领略到我国民族音乐在全新的诠解后所创造出的另一种意境;而听了老师特意为他们找来的自然音响音乐《狼》之后,学生们不仅被音乐中那种朴实纯净的自然之声所吸引,更被作曲者致力环保、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所深深感动。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利用恰当的“流行音乐”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补充现行教材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在热爱课本上的“阳春白雪”音乐的基础上,了解和吸纳其他风格的音乐,从而为造就新一代音乐人才创造条件,铺平道路。
3.让流行音乐进课堂,绝不是放弃教材内容
由于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和某些音乐的商品化倾向,加之音乐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家庭和社会的音乐生活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况,良莠混杂、雅俗交织、美丑难辨。音乐教育如果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课堂音乐教学如果不密切地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给学生的家庭及社会音乐生活以必要的指导,那就难以达到音乐的审美教育目的。加之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因此要对入选教材的流行音乐进行分析和精心的挑选,挑选的标准应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尽可能完美统一”和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并在整个教材中只占适当的比例。流行音乐与正统音乐教育理念和手段虽然有着极大的差别,但在基本方法、基础训练、基本理论方面仍然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在基础音乐教学中可利用“精英教育”中的教育体系,有选择地纳入流行音乐的教学。
最后,让我们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创音乐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资利萍.重论流行音乐进课堂.中国音乐教育,2000(11).
[2] 高涯.引优秀流行音乐,进中学音乐课堂.中国音乐教育,2002(11).
[3] 王韶坡.“中学生与流行音乐”言谈实录.中国青年研究,2003(01).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