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跳高训练中视错觉形成原因及对成绩的影响

作者:张 海




  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首先发现错觉(亚里士多德错觉)以后,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的兴趣,之后相继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错觉,比如:Muller-Lyer错觉,横竖错觉,poggendorf错觉,Jastrow错觉,Ebbinghaus错觉等等,并被人们很好地运用到日常生活、军事作战以及其它领域。体育运动中的一些错觉也为众人所知,但对其形成原因,以及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却很少有人问津。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对跳高中视错觉形成原因及对跳高成绩的影响作一些初步研究。目的在于为跳高的教学与训练提供一些心理学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受试者为徐州教育学院体育系的男、女运动员各5名,徐州三十一中学生男女各20名,共计50名。利用跳高器械中横杆、立柱、垫子的变化,观察跳高成绩的差异。
  
  二、结果与分析
  
  中学生的成绩均数男(x)为B=129.1cm,A=138.2cm,女(x)为B=100.2cm,A=112cm。少体校运动员成绩均数为:男(x)为B=142.3cm,A=148.1cm,女(x)为B=106.2cm,A=113cm。由此可见,被试在扩大的情况下,成绩有上升的趋势,经统计分析,无论是少年体校运动员,还是普通男、女中学生的成绩在两种状态下比较p<0.01,扩大状态下的成绩显著高于缩小状态。显然被试在跳高的过程中对缩小状态有高估趋势,对扩大状态则有低估的趋势。所以导致缩小状态的成绩显著低于扩大状态。由于每次试跳都是开始于感知的,是根据对刺激物感知所做出的反应。说明因为视觉的原因,而对扩大、缩小状态的估计不同。
  
  1.形成跳高视错觉的客观原因
  (1)眼球运动学说:跳高中的这种错觉很显然是发生横竖错觉的变式,对这种错觉的解释最早是眼球运动说,这种学说认为:关于物体长度的印象是以眼睛对物体从一端到另一端进行扫描为基础的。由于通常眼球作垂直运动比横向运动较为费力,因此就产生了垂直距离似乎比相等的水平距离更长一些的错误印象。但在1958年pritchard研究发现视网膜固定的条件下,几何图形错觉仍然存在,以及后来潘菽对“T”和“L”两种横竖错觉的实验,发现随着图形中水平线的增长,对两个图形的错觉都有减小的趋势,从而证明眼球运动说不足成立。但本实验研究的结果不能彻底否定眼球运动说。对图形的错觉实验发现,随年龄的增加,其错觉随之减小,经检验有显著性差异,而随水平线的增加,错觉有减小趋势,则无显著性差异。同时对视野(单眼固定地注视一点不动,这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发育的研究发现,视野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左、右侧视野明显高于上、下侧视野,足球运动员的下侧视野明显高于同年龄、同性别的田径、体操和普通人的视野,而田径、体操运动员下侧视野和普通人无差异。近来心理物理和生理学的研究也发现:在人类视系统中存在的站立方向敏感性神经元执行着方向检测器的功能,视通道中有的细胞只对水平方向的图形有反应,而对垂直方向的图形就没有反应,而有的细胞则相反。所以横竖错觉的产生是因为平时眼球的左右运动多于上下的运动。根据达尔文的“用进废退”说,是习惯引起视通道中主管水平方向的细胞发育优于主管垂直方向细胞,从而产生横竖错觉。
  (2)图形特征理论:近年来由于视觉心理物理学、生理学在研究人类视觉系统接受、处理和加工图像信息的过程中有了很大的进展,提出了与经典图形知觉理论——格式塔完形说不同的图型特征,最终都可以将这一图型分解为许多特征的复合。大量的研究还表明,在视觉系统中存在有许多特征检测器,如大小检测器、角检测器、边检测器、轮廓检测器等。
  
  2.形成跳高视错觉的主观原因
  错觉的形成除受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影响外,还和个人观察时所持的态度以及练习次数等有一定的关系。
  (1)观察的态度:1904年Benussi最早开始对错觉的中枢因素进行研究,他要求被试在一种情况下用“整体感知”的态度去观察,在另一种情况下用“部分隔离”的态度去观察,结果发现Muller-Lyer错觉效应在前者态度中明显的大于后者。所以在本文的实验中如果被试将扩大或缩小状态的整个图型作为视知对象,其错觉就会大一些,如令被试以横杆为视知对象,其错觉就会变小,对成绩的影响就会小一点。所以一个图形的某些部分上表现出大小和方向上的错误,是受图形的整体印象的影响而产生的。在平时训练中如果能注意训练运动员的注意集中能力,使之注意集中在主错的线段上将会大大减小由于错觉带来的不良后果。
  (2)暗示:被试在试跳之前,主试进行一些确有好处的暗示,或者鼓励被试要克服这种影响,树立必胜信心,也可以使错觉减小。
  以上我们分析了形成跳高视错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然而它毕竟是感知的东西。人又是如何根据这感知的东西使人们行为发生变化的呢?也就是说运动员是因为什么使其动作技术或情绪发生变化而影响其运动成绩的呢?米勒在考察心理定势的实验时作了这样的总结:“我们会看到在这些实验中我们实际上到处都在遇到一种同样的现象:这里所指出的一切错觉都具有同一个特点——它们都是在完全类似的条件下发生的,因而,应当是同现象的变式……”这同一现象的变式即为定势。所谓定势就是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使后继的心理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倾向性。所以在跳高形成视错觉的过程中真正起决定性意义的是我们先前的呈现,这先前的呈现使被试形成了某些内部状态,这种状态使被试在知觉缩小(或扩大)以后对呈现扩大(或缩小)有所准备。这种状态虽然在任何程度上不能说它是有意识的,但它仍然是一种完全真实的客观存在的因素,因而也是一种完全现实的因素,它将指引和决定着运动员的意识内容,它是运动员在感知下一状态的心理现象的基础,决定着这些现象的成份和过程,决定着被试感知下一状态的外显行为。例如苏联心理学家II•H•乌兹纳杰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通过压觉计一个接一个地给被试两个刺激,先是强刺激随后是较弱刺激,多次后使被试获得刺激的这种顺序性的印象,随后进行判别实验,用两个同样强度的压力刺激取代原来强弱不同的刺激,结果被试觉得第一次压力比较第二次弱。即产生了对比错觉。在本实验中,由于被试在试跳各状态时已经带着对高度的错觉定势,也就是说被试所用的准备不同,本人认为这准备不同在体育运动中实际就是机体所作的事先动员不同。笔者曾做个这样一个试验:某跳高运动员最好成绩82cm,但在一次训练中,本人将横杆放在160cm的高度时,要求被试仍然以自己最大能力去跳,测量其重心上升的高度,结果发现一般重心都达不到82cm的高度。说明机体所作准备不同所得成绩也不同。所以当被试一旦跳过A状态,准备去跳“看上去较高”的高度时,机体以一种较高的动员状态等待着下一次试跳,而A状态却正好相反,因而成绩上升,反之,成绩就下降。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跳高器材中的横杆、立柱、垫子等的变化对跳高成绩均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跳高教学与训练中应运用视错觉对其的影响,来提高跳高教学与训练的效果。
  
  2.建议
  (1)对一些技术比较差,胆子又比较小的人,对教师要求高度常常不能跳过去,多次的失败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这种心理也会产生一种定势,所以每当再去跳那高度时,呈现在大脑中的已不是动作技术与相应肌肉用力之间的条件反射,而这种高度与恐惧之间产生了条件反射,此时不能再叫他去作这种失败的尝试,应改变一下形式,可以做一些辅助练习,以打破那种不利的条件条射,当他正确的动作概念基本形成以后,先用A状态去试跳,使之达到或超过原来那可怕的高度,并附加一些良性的语言刺激,使之产生必胜的信心,然后再去跳正常状态的横杆,情况可能会好一些。另外对这些同学应以鼓励为主,切不可讽刺挖苦。
  (2)在跳高比赛中(基层比赛),往往观众多爱在横杆两侧站成一个扇形,以至以最佳效果一饱眼福。而这扇形的大小也会对横杆的高度产生一种错觉,即ponzo错觉。扇形越小,横杆就显得越高,反之则显得低,所以在比赛时跳高场地尽可能少的站观众,或使这扇形尽可能大一些,以致使运动员对横杆的知觉尽可能与实际一致。
  (3)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状态应交替使用,可在训练中培养运动员的良好竞技状态,作为克服高度心理障碍的手段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则可收到既增强体质,提高技能,又使学生不感到单调枯燥,提高兴趣之效。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