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数学教学中的“退、悟、进”

作者:杨 莉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曾总结出“以退为进,退中悟理,执理为进”的教学方法,简述为:“退—悟—进”。新课程标准公布并实施后为探究法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如何有效地实现新课程标准,真正达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目的,我们对“探究法”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一、“退”法研究的基本程序:“退、悟、进”
  
  1.为进学退。“为进”—一开始就提出新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同时教师要退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一起探索“退”路,就是分析矛盾,用比较、类比、特例、分解、简化等方法。退未知为已知,退一般为特殊,退抽象为形象,退综合为单一。这里的已知、特殊、形象、单一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条件,为达到“进”的目的而形成概念、导出规律,进而解决问题的基础。经过“学退”逐步达到“会退”,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日俱增,创造能力会充分发挥。
  2.退中悟理。“退”的目的在于“进”,能否由退转化为进,关键在于“悟理”,就是要尝试从直观的、特殊的事例中归纳抽象出一般的本质属性和普遍规律,从已知的简单现象中总结概括出新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悟理”就是要学习运用抽象、归纳、演绎、类比等逻辑方法,尝试找出已知的特殊事例中所包含的一般道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时找到的道理和方法还是一种假说,有待于在“进”中论证和检验。
  3.执理而进。通过“悟理”,找到了一种道理或方法,就可以运用这个道理或方法去解决新课题,“进”的过程是从已知到未知的推理或求解的过程。能否解决问题,需要实践去检验,如果“悟理”找到的道理和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就必须再从“退”中悟理。
  
  二“退”的探究方法:析、例、形、分
  
  1.“析”。退未知为已知。这是“退”的基本方法。因为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从已知的知识“生长”出新知识的过程,就是逐步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传统教学主要是传授的过程,相当于教师是发信人,学生是收信人,教学过程类似于信息传输过程,也可以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控制系统,教师是控制者,学生是被控制者。新的教育理论则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发现过程,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的转变过程。探究学习就是要从原有认知结构转化为新的认知结构,实现转化的基本方法就是分析旧知识的矛盾,寻求新旧知识的联系,就是退未知为已知。
  2.“例”。退一般为特殊。退一般为特殊的一种方法是举例。传统教学通常都是老师举例或课本举例。探究性教学必须让学生学会举例,过去学生只觉得课本很神秘,老师特高明,总是因典型的特例,容易发现一般的本质属性的特例,自然轻松地从特例悟出一般的道理,导出新知识。“发现法”要求培养学生会举例,在长期的尝试举例中逐步学会举例。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只有充分发动同学举出各种各样的两个变量之间对应关系的实例,才能加深概念的形成,要让学生举出他亲身体验到的生活实例,包括学习中已知的实例,以及他自己创编的实例,如买馒头的个数与钱数,本学校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两集合间的对应等等。
  3.“形”。退抽象为形象。作函数图象,数量关系用图形表示,都是退抽象为形象,集合关系用文氏图表示,排列组合也可用表示图辅助求解,画图是教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从课本上求排列数的图式法,启示我们解排列问题,可用类似的图示。例如研究“6人站排,甲乙二人要排在一起”这个问题,同学们画出一些符合条件的图示如:
  
  
  如何设计一种方法,保证二人总在一起呢?经过讨论得出,先把甲乙捆起来,当作一个人,得出5的全排列,再把绳子解开,二人互换,这在当时,属于一种创造性的设计。
  4.“分”。退综合为单一。分解、分类、分步等,把综合性问题,逐个加以解决,传统教学通常只呈现各部分单一知识及其综合过程,很少让学生尝试把综合问题分解为单一问题,有些知识讲述了解题步骤,学生只是“照猫画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践证明,在退综合为单一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逐渐学会分解简化问题的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到知识形成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成就感,发展学生的研究与创造能力。
  
  三“进”的探究方法:演、归、比、合
  
  1.“演”。演绎探究。传统教学把定理的证明、问题的解决只作为必然推理的“封闭”性思维活动,其实逻辑推理的演绎过程也是极其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思维活动。我们总结的“退”法探究教学程序中的“执理而进”就是演绎探究活动。在当年总结探究式教学时突出它“退”的特点,着重“退”的探究,而在“进”的阶段,常常忽视了开放性的探究。“进”的过程,主要是演绎推理。我们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尝试演绎探究。
  2.“归”。归纳探究。传统教学很少让学生自己用归纳法去学习新知识,我们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不受大纲的限制,大胆的培养归纳探究能力,他们将数列、函数、解析几何、根限和导数等知识,在解题中“迁移”到已有知识结构中,也利于自己建立一些具体的数学模型。
  3.“比”。类比探究。根据两个事物有一些性质相同或相似,猜测另一些性质可能相同或相似,这种类比方法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探究方法,类比联想或猜想,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主动,有助于学生知识的主动迁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常会使学生有所发现。例如我们把整式乘法和整数乘法类比,学生会尝试用竖式作整式乘法,也会用竖式作除法,对学好因式分解很有帮助。由于类比联想是一种或然性推理,猜测有可能是错误的结论,但我们不仅不直接说猜想是错的,反而激励学生进一步检验和判断,表扬他们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例如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是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的二倍,猜想平行六面体体积是等底等高的三棱柱体积的二倍,猜想三棱柱体积是等底等高的三棱锥体积的二倍,显然后者是错误的结论,但能验证它的错误却是认识的深化。
  4“合”。综合探究。探究性的综合,不仅要求将解决问题的各个部分整合成系统结构,更要使系统开放发展,不仅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更要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我们尝试和学生一起进行每课每单元的总结讨论,要求解题反思,常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总结作业,选择典型题要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创造性思维。
  
  四、几点思考:辩、放、多、试
  
  1.辩。唯物辩证思想。几十年参加教学改革的实践使我们深感:数学和数学教学总是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探究法强调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让教学来自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正是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探究已知与未知,数与形,特殊与一般,系统与要素之间的联系与转化,正是辩证思想的体现。开始强调“退”,后来又尝试“进”,关键在于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的实践活动。没有教师主导,哪来学生主动积极活动,没有教师善于探究,怎能发动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一般与特殊,系统与要素,数与形,总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因此应该也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唯物辩证思想。
  2.放。多年教改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教学要“开放”,改革要“开放”。任何系统只有开放,才能发展。传统教学的“一言堂”必须改革,以人为本,教育中就要以学生为本,知识是学生学会的,决不只是老师教会的,教学的开放,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探究,教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不怕学生探究过程出错,也不怕“误入歧途”,鼓励意想天开,哪怕是“胡思乱想”,只要动脑思索,动手写画,动口辩说,就能真正学到有用的数学。当前应试教育把学生封闭起来,作业负担把学生压得透不过气来。必须让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欢乐,创造的幸福,使他感到书上的定理公式竟然是自己发现的,数学活动真有趣,真好玩能像上网打游戏那么吸引人,数学岂有学不好之理?沉迷到探究中必可发展创造思维。
  3.多。多样统一,也是我们教学实践的一条深刻体会。一节课有多种教法,一道题有多种解法。就是探究方法,也可多种多样。事实上,我们没有也不可能课课都用“退”法探究,就是探究式的课,也不能没有讲授,授之以“渔”,也要发动学生去探索,“教”给探究的方法,引导也是一种教,对于某些基本概念,关键知识点,仍须反复精讲。
  4.试。探究性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尝试,传统教学讲究精讲多练,练习的本质是试验,只不过现在的应试教育把练习变成模仿,只重复要考的题型,连真正的“双基”也忽视了。几十年改革实践使我们感到,探究教学是可行的,但费时费力,可适当选用,如何提高效率,尚需探索。尝试探究,尝试发现,尝试创造,学生试,老师也要试,必可日臻至完善,必能科学地不断发展不断前进。谨以屈原铭文作为本文结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