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情境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探析

作者:郑美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提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而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即关注学生怎么学,以“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行为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标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改变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仅仅是教育的对象和客体的传统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其主体性。情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雅斯贝尔斯指出:“教师不应暗示学生应走的道路,而取消了他们继续思考及发问的机会;教师不应固守教条,而是将问题敞开,因为有分量的决定不是在思考的范围内可以先做出来的”[1]。
  
  一、情境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般说来,每每提到“情境教学”或“创设情境”,大家都会想到,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方案,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这里所提出的是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情境教学,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在情境教学中体现其主体地位。当然并不是说让学生在这方面完全取代教师,只是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性、积极性。这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发展观。“情境在教育学中出现,可以通过从‘境’入手,以‘理’入心,教理与教例一体化,从具体至抽象等体例结构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2]在此,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情境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亲自设计教学情境,在师生互动中相互摄氧与创造
  让学生亲自设计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独立地去思考、去探索、去研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和更深刻的思维,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圣诞节的前一天我留给学生一个任务:怎样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在第二天的课上用3—5分钟的时间说、做、写或演出来,让学生在一个“动”字中更多的了解西方的圣诞节。当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供一些情境素材,但要把创设情境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去动手、动脑,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二天我看到在黑板上画着两棵大大的圣诞树,点缀着蜡烛、彩带、礼物、铃铛,并写着“Merry Christmas”;另一个同学用从我办公室借来的录音机给大家放了自己找到的圣诞歌曲《Jingle Bell》,而此时又一位同学戴着自己亲手做的小红帽送给大家几份叠的纸式小礼物……然后我对学生高兴地说:“Hello,boys and girls,Merry Christmas to you?选”然后再让几位学生讲述圣诞节的由来、西方过圣诞节的风俗等等,尔后做补充。虽然整个“过节”的时间仅占几分钟,但从同学们的目光中我感受到了那种乐于了解西方文化,乐于学习英语的期盼。“通过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机会,使学生可能因此发展强有力的可通达的思维特质,使觉察需要思维的场合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并在解决现实的问题中增加思维的乐趣。”[3]相反,大多教师都是亲自给学生设置情境,然后才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下有所启示,笔者认为这一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当然,教师在学生完成这一任务之后,还要补充和总结,甚至把自己创设的情境拿出来与学生共享。这种学生先于教师来“创设情境”的参与情境教学的做法,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撞击,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的转化率,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2.让学生模拟真实情境,在合作与交流中体验
  弗泽尔(R.Fazlo)从另一角度阐述了真实学习情境对于思维特质培养的作用,提出了五种思维特质强度及其在记忆中通达性的因素,它们是直接经历、感觉经历、情感反应、自由选择的行为、态度的复现。[4]通过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强了其理解力和思维力,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语言,交流感受,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加浓厚。
  
  3.注重德育的渗透,让学生的心灵在拓宽的情境中得到净化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拓宽新的情境来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而且还要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使学生的情感在独立的发现中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感染,心灵受到净化,并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英语教材中的每篇文章中都蕴涵着德育教育的思想内容,如,通过对新教材Unit1 Good Friends中“Reading”这一部分的学习,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实际联想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到友情的重要性和真正的内涵,以及如何对待朋友和他人,同时引导学生得出:A 1ife without a friend is a life withoutthe sun.(人生没有朋友,犹如人生没有太阳);并且让学生领悟到友情不仅仅是索取,更重要的是付出,从而让教学过程不仅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而且突出思想性,无处不渗透着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精神文明的熏陶。
  
   二、情境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培养独立开放的思维方式
  在情境教学中体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不意味着学生有替代教师之意,或者说忽视了教师的作用。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重视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增加,关心生活,积累丰富的情境素材,当学生需要“一碗水”时,教师此时已不只是“一桶水”,而应该是“流淌不止的小溪”。另外,我们在教学中接受新东西方面不够开放,缺乏时代气息。因而教师应当培养开放的思维,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同时摆脱传统文化中封闭、保守、自满等惰性因素的影响。
  
  2.教师应克服“惰性”,打破传统勇于创新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创设情境的愿望,也有鼓励学生参与情境教学的愿望,但受制于主观因素,他们并不主动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情境,教师对原来的教学方法已经习惯,便产生了“惰性”,缺乏创新意识。另外据笔者了解,几乎一半以上的教师是迫于公开课需要而实施情境教学,同时在客观方面,高考依然是中学教学评价中的指挥棒,所以教师虑更多的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情境教学的开展。
  
  3.树立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理解学生的生命世界
  所谓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是指以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思想和理想,强调教育对人文精神的提升和对灵魂的塑造,及引导人们对智慧的追求。它反对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倾向和对功利目的的追求,主张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引导人们去认知自己,理解生命,追求价值,活出人的意义来。因而,教育不应该成为人们追求功利的手段,而应该培养学生对终极信念的追求,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一切以“人”为出发点。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情境教学,不断地丰富体验内容,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情境教学,培养其表达能力,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学生;培养其创新能力,把提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提高其参与意识,把创造的空间留给学生[5],从而在情境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客观世界,在体验中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雅斯贝尔斯(德).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178.
  [2] 傅道春.情境教育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3] 朱新秤.论思维特质的培养与教学变革.课程•教材•教法,2006(1).
  [4] FazioR H,Blascovich J,Driscoll D M.on the Functional Value of Attitudes:The influence of Accessible Attitudes on the Ease and Quality of Decision Making;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2,18(4):388-401.
  [5] 王桂芝,张翠杰.如何创设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2).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