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德国文化传统与教学论

作者:赵爱荣 张有龙




  一、德国文化传统
  
  德意志民族给世界奉献了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学者、大文豪、艺术泰斗和科学巨匠,堪称世界民族之林中的文化民族。但是,恰恰在德国也产生了希特勒和纳粹主义。为什么德国文化中会出现这样一个悖论?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德国形成了哪些文化传统?
  
  1.浓厚的民族情结
  文化传统的形成受地理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在地理上,德国地处欧洲中部,西边是法国,东边是波兰,隔着波兰是俄罗斯;北部是海洋,南部是阿尔卑斯山。在东西两面没有多少自然形成的边界,所以缺乏天然屏障来保护。在弱肉强食的年代,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注定不得安宁,或是被侵略,成为入侵者的猎物;或是侵略别人,掠夺别人的土地和财富。历史上的德意志国家经历了太久的分裂,这就使得德意志人希望德意志民族能够团结一致,国家能统一起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种强烈的渴望终于培育出了德国人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深沉执著着的感情,形成了不可摧毁的民族亲和力。同时,也使德意志民族具有了反抗压迫、争取解放的斗争精神和革命传统。然而物极必反,也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也渐渐地驱使德国人走上了一种狂热的民族沙文主义的道路,并最终给整个世界以及整个德意志民族带来了灾难。
  
  2.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意识
  德国军国主义意识的形成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从古代到中世纪时期,直至到近代社会,德国人一直是处于不停的征战和扩张,使德意志民族成了一个在扩张中求生存和发展的民族。作为近代德意志的统一者,普鲁士从一个普通的诸侯邦国发展壮大为一个拥有统一德意志民族力量的强大国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推行军国主义政策,维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德国统一后,普鲁士将这种尚武精神扩展到整个德国。由于统一是在普鲁士领导下实现的,而普鲁士又是靠了强大的军事力量赢得了无论是在德国内部还是在德国外部军事斗争中的胜利,实践似乎证明了军事力量的重要性,所以统一后的德国出现了对战争的顶礼膜拜以及全民族的战争狂热。军国主义传统是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的重要原因。
  
  3.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德国在一战和二战后迅速重建,被称为灰烬中升起的不死鸟。德国之所以能振翅高飞离不开德国人艰苦创业的本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一战使德国遭受到严重破坏,经济濒于崩溃,德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经济改革,通过科技促进工业的发展。当聪明的科学家和精明的企业家结合起来,将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领域,可以想象其对生产发展的影响力有多巨大。德国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然而德国没有吸取一战的沉痛教训,在复仇主义、军国主义、民族沙文主义、扩张主义等心理的驱使下,再次走上了战争之路。而这次的战争劫难更加深重。在恶劣的政治环境和糟糕透顶的经济状况下,德国人竟再次迅速振作起来,向世界展示了德意志民族的坚强毅力和创造力。每次的崛起都是德国人那种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的精神换来的。
  
  4.奉行实用主义
  奉行实用主义是德国人的一项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这一点可追溯到德国古代社会。作为日后德国基础的法兰克王国就是用实用主义手段建立起来的。大选帝侯弗里德里希•威廉之所以能使普鲁士迅速壮大并称雄德国和欧洲,除了它推行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他开始的历代统治者所崇信的实用主义原则。他们把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当作一切办事处世的原则。德国两次统一过程中诸位外交家也一直奉行务实外交,如俾斯麦是一个以务实而著称的外交家,勃兰特在对两德统一问题提出一个现实的观点,即“两个国家,一个民族”,强调民族的概念,为未来的民族统一准备条件。
  
  5.争取自由和民主的人文主义传统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德国启蒙运动中形成古典人文主义思潮,它继承了德意志民族的革命传统。这种古典主义思潮的性质是反封建专制的、反教会的神学统治的、宽容的、人道主义的、推崇和主张发展人的个性的。从康德、莱辛到歌德和席勒,是德国古典人文主义思潮形成、发展和高涨时期,即是德国文化繁荣发展的辉煌时期,也是在思想领域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产生的时期。这一传统与军国主义传统是相对立的,它的兴衰关系着德国的荣辱。
  
  二、文化传统对德国教学论的影响
  
  教育与文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开辟了文化的道路,使文化代代相承;另一方面文化规定了教育的基木倾向,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特点往往成为教育的民族模式。尤其是德国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具体到教学上,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分析。
  1.教学目的:注重能力培养。德国自19世纪洪堡改革教育以来,初等教育在传统上一直被作为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是着重为儿童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的阶段。目前,德国继承这一传统,各州大都要求基础学校要尽可能地发展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用教学逐步取代游戏,使学生通过读、写、算的学习与练习取得基础知识和促进智力发展,到了中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能力选择自己的特长课与基础课,大学提倡教学与研究相统一,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2.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实用性和科学化。在初等教育阶段,为发展智力和培养民主爱国精神,开设了德语、数学、乡土、家教、音乐、体育、艺术和手工等课程,使课程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各类中学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设置不完全相同的课程,体现办学特点。例如,主体中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为学生转入完全中学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为他们进入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3.教学内容:注重体现实用性和民族性。受实用主义思想影响,凡是学生社会生活中需要了解的东西,从吃、喝、玩、乐、行到参与社会、政治、就业等都是教育的内容。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眼界,学校开设了许多跨学科的课程,且注重学科之间内容的相互渗透。此外,受民族主义思想影响,母语课倍受重视。民族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同样渗透在教学课本中。在教学内容中体现民主主义思想,使人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民族自豪感,导致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人民的意识。但过份强调民族主义思想,就会导致大国沙文主义、纳粹主义、种族主义,排外意识。希特勒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德国人的民族主义意识及狂热的爱国主义思想。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和种族主义意识在教学中就表现在厌恶外国语学习上。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能力的培养。受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德国教育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在教学上,采取按学生能力水平分组教学,如学校的数学课和外语课。对学习差的学生设有补课。大学里主要针对某个专题开设讲座,允许学生自由选听哪位教师的课。教师有权根据教学大纲自定课程表。具体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也由教师自行决定。一般教师多采用启发式、合作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竞争,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考试制度和教学评价: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由于受实用主义思想影响,德国的考试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考试分笔试、口试和实验三部分。教师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而不以考试定终身。入大学不设考试,而是以完全中学毕业证书作为资格证书。高等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考试也紧紧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高等院校考试分国家考试、高校考试和学术考试三种。评价学生成绩时,不仅根据学生考试的结果,还包括对学生的情感意志上的评定。学生平时学习成绩、项目小组合作成绩、笔试的论文部分等方面倍受重视。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和对学生整体的评价,都是由班主任教师在征得其他任课教师意见后,共同作出的。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评价主要看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反映。各市区教育局每年都派督学到各学校明查暗访。总之,全面、系统地评价学生,不以考试成绩论高低是德国教育评价的一大特色。
  
  三、对我国教学论发展的启示
  
  德国既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又是一个教育历史悠久的国家。它在教育教学上的许多成功经验对解决当前我国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有很大的启示。
  1.在教学目的上,应强调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我国在实际教学中,更倾向于知识的传授,虽然也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但相应的环节跟不上,致使发展学生智力这一目的很难实现。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允许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发表不同看法,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师生的视界融合。
  3.在教学评价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我国目前主要还集中在学业评价方面,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忽视了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要打破这一局面,需使评价标准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伯杰等.德国文化史.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2] 陆世澄.德国文化与现代化.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3] 邢来顺.德国精神.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
  [4] 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5] 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 吴文侃等.比较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