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再论学生主体作用的含义、确立与发挥

作者:尹玖红




  学生主体作用是否能够充分发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效果、课堂的教学气氛,进而影响到学生在整个人生中是否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所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尽管已不算新鲜的话题,但是只要有学校教育的存在,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就是教育教学中永恒的话题。
  
  一、学生主体作用的含义
  
  学生主体作用,简而言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即学生对外部世界探究的欲望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内因。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外部推动力,对学生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外因。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讲,内因——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学生本身的主体意识起主要作用,外因——教师与教学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因此,确立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很重要的。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1.以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励自身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只有学生自身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并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有可能很好地调动起来。
  (1)明确学习目的。据调查,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家长、老师让我学”、“我为家长、老师学”的被动学习现象。学生对学习目的不明确,又如何能够使学生知道自己为谁而学、为什么而学?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有目标、有动力、有兴趣,才使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成为可能。
  (2)正确认识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仅仅明确“为谁而学”和“为什么而学”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主体作用是否能充分发挥,还依赖于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只有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主动地以主体的身份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摆脱“让我学”的被动局面,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3)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动力因素有两种: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内在动力所推动的学习,其目标为学习活动本身,喜欢学习探究的过程,如学习兴趣;外在动机所推动的活动,其目标在于学习的结果和意义。我国学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受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和求知欲所支配。其中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是源于外部原因的推动力量,求知欲是一种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学习动机,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以获得知识为最大满足,因而求知欲是一种内部动机。由以上我们可以得知,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方面组成。其中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根据,不论社会和他人给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愿望有多么迫切,这种外来的动力因素只有为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身愿望或学生的“心理需要”时,才能产生学习动机,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的内在力量。因此,学生自我激励学习动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是学生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一步。
  
  2.以教师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1)更新教育理念。首先,教师应该知道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少有识之士呼吁我们的教育应培养有个性的人才,澳大利亚专家Nail指出:中国学生的最大问题是课堂上不够活跃。他用active来表示“活跃”,active是由act演化而来,意思是“活动、扮演”。Nail所说的是学生的大脑的一种是否参与教学活动的活跃状态。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的“过于安静”让外籍教师深感不安,而这种在外籍教师和专家眼中“过于安静”的状态,正是我们过去旧有的教育理念下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不应认为那些一味顺从的学生就是“乖孩子”,殊不知这些安静的“乖孩子”不知有多少美好的天性被旧的教育理念所掩盖甚至抹杀。所以,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我们需要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更能适应社会发展与革新的人才。
  (2)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应该知道,教服务于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材、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等,都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讲得不论多精彩,不为学生所接受,不为学生所需要,或不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品格的发展,就不能称之为好的教学。相同的道理,教材、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等无一不是为提高和促进学生全面教育而服务。教师所教给学生的,除了学生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方法。只有学会了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在一生中处于主动学习的有利地位,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3)建立友好、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友好、不融洽,不利于教学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良好心境下学习。反之,焦虑水平越高,学习效果越差,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越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好的教师,总是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能够和学生进行友好而亲切的交流,能够让学生理解教学的进度、内容与安排,能够在学生需要他的第一时间给予帮助。这种互动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充满了信任,有助于教学的有效进行,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4)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依赖于两个因素:内因与外因。学生自我激励学习动机,只是促进学习的内部因素,教师要有效地调动外部因素,使内部因素在外部因素的促进作用下,更有效地促进事物的发展。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最佳学习状态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身心发展。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
  
  2.激励发散式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发散式思维最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用发散式思维来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养成一种习惯,一遇到问题,就从问题的各个方面来考虑,找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确定出可能是最好的解决方法,然后再在这个可能最好的解决方法的指导下去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是否得当。善于运用发散式思维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比那些思维呆板的学生更能发挥其主体作用。
  
  3.增设活动课程,加强学生活动力度
  我们所提倡的活动课程,是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的。它摒弃了学科课程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使学生在课程中占据了主角的地位,它不同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活动课程,我们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的活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学校的活动课程干脆就成了“补课”的代名词,有的活动课上得热热闹闹,活动课的质量还有待提高等。活动课上好了,才能发挥其优势,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得以激励,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4.教学因人而异,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的表扬、激励等是一般具有积极意义的诱因。在教学中,正诱因能促使学生努力去追求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正强化的作用。所以,教师的教学一定要因人而异,给学习好的学生的任务难度要适当高于学习相对差一些的学生。让学习好的学生感觉到我取得了成功,那是因为我付出了努力;让学习差的学生感觉到我付出了努力,我终于获得了成功。这样就使得所有的学生都通过“跳起来”而“摘到了果子”,成功的体验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2] 刘瑞光.动机与学习.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