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缺失研究

作者:刘玉梅




  一、引言
  
  语言是社会符号系统(Halliday),由形式和意义两部分组成。形式反映意义,意义通过形式得以体现。由此,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讲授,而更应包括对目的语文化的传播。目前,外语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教育,这种教育缺失的结果是: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不熟悉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对隐含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和行为不理解,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犯文化错误,出现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本文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分析语言的本质,探讨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指出跨文化教育的缺失成为学生外语学习中的障碍,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二、跨文化教育
  
  1.概念的界定
  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跨文化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开放的胸襟,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体系,培养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它包括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学生既认同强势文化,又要继承和保持本民族的文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日益增多,国家所需要的是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教育,将之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意识。
  
  2.现状分析
  外语教学的现状如同普通学校外语教学一样,基本上以应试教育为主。由于应试教育是围绕考试展开教学活动的,注重强化训练式教学,因此,分数便成为衡量学生外语水平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应试技巧,学生忙于应付考试,导致了教学目标滞后、观念片面。这个理念限制了教学手段,使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受限于应试教育。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了,可表现出来的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却低得令人吃惊,这是由于不懂得语言使用中的差异而造成了语用失误。语言使用的不得体,是跨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异出现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语言错误仅是表层结构的错误,最多会被人认为英语说得不好,而文化错误意味着交际出现障碍。
  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外语的瓶颈不是由于语言知识掌握不足,而在于不熟悉目的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模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有些学生有很好的语音、语调、词汇、句法,但就是没有学会英文思维模式,典型的汉语思维,直接翻译,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导致中式英语(Chinglish),影响交流的正常进行。语言学家Brown先生指出,学习一门外国语必须要在某种程度上了解其文化,尽管实际上你从未踏上过目的语国家的领土。
  
  三、跨文化教育缺失的归因
  
  1.教学理念中缺乏跨文化意识
  传统的外语教学观认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语言知识。我们的外语教学大纲中有词汇列表、语法列表等,但没有文化项目表。教学大纲是确定教学内容的纲领性文件,跨文化教学内容的缺位表明我们的教学理念缺乏跨文化教育的意识。
  外语教育是一种理念,是使学生理解目的语文化,消除文化壁垒,培养正确的文化意识。然而,传统的外语教学不注意语言的交际价值,即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没有重视语言的交际能力,没使学生认识到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交际能力理论告诉我们,语言能力不等于交际能力,语言知识不等于语言运用。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语言的知识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进行有效的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有别于普通院校的外语教学,侧重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若仅仅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侧重单词、语法和句子结构的讲解,而忽略语言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因素,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缺乏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实际交流中就会出现障碍。
  
  2.教师缺乏跨文化视野
  外语教师本是学生外语学习的主要引导者,起着沟通学生个体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桥梁的作用。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外语教师缺乏跨文化视野,对跨文化教育意识淡漠,认为外语教学就是讲授语言知识。重语言形式轻社会文化因素,重视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得是否流畅,而较少注意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须知,外语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背景,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之外,还要充当跨文化交流的角色,起到一个文化“桥梁”的作用。只有扮演好这一角色,教师的语言教学才能成功,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实现成功的交际。因此,外语教师的教育理念要更新,要积累深厚的跨文化知识和培养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理解的技巧,使跨文化教育的理念得到内化与深化。跨文化教育的实施有赖于外语教师首先具备跨文化意识,拓展跨文化视野,深入了解跨文化教育的内涵,将跨文化教育融于外语教学中。
  
  四、跨文化教育的实施途径
  
  外语教学改革应增加跨文化教育模式。鉴于外语教学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学时较少的特点,实施跨文化教育可以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
  
  1.语料的使用
  跨文化教育可以存在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外语教师应通过各种语言材料,如课文、情景对话、日常口语、听力训练,甚至在语法讲解中进行跨文化教育。语料输入主要依赖教材,而教材质量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实施跨文化教育的关键是确定语料使用中跨文化交往的类型与范围,语言输入的内容应是跨文化交往事件和行为,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语篇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习语言,通过语篇的内容学习文化。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入和语言密切有关的文化内容,并且从语汇、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等方面,例举最有可能直接影响语言学习和使用的文化因素。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原声视听说材料,包括录音故事、原版电影录像片、英文报纸杂志、流行小说、歌曲、演讲录像,甚至是广告等真实语料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观赏,学生可以了解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到与目的语文化相关的非言语方面的方法和手段。学生加深理解目的语文化,可以培养正确的跨文化意识,真正实现融文化教学于外语教学中。
  
  2.识别文化差异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人类思维的方式,思维的过程,思维的结果都必然要在语言中反映出来。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惯。中西方人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社交礼仪等诸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语言的运用,造成人们人格特征、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差异,进而形成不同的文化规约和说话方式。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有很大差异,在一种文化中推崇的价值,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是被人们所反对的。如西方文化是自我取向和个人取向的文化,倡导个人主义和个人自由。而亚洲文化是集体主义取向,提倡个人服从群体的利益。又比如,西方文化中访友拜客通常要事先约定,没经预约的不速之客会引起对方反感,甚至可能遭到拒绝。而在我国,人们通常可以在任何时候访友,只要确认对方在家。由此可见,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无不体现出本土文化的内涵。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模拟情景,有针对地介绍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因素,把语言放到具体的语用背景下进行教学,逐步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差异,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对异族文化变得敏感,增强跨文化意识。
  
  五、结语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语言知识的掌握,一是指语言知识的运用。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交际。所以,学习一门语言不是为了记忆一些词汇、语法规则,衡量外语水平高低的尺度是交际能力的强弱。因此,外语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语言。这是国际交流的迫切要求。实施跨文化教学使学生不但学习了语言,还加深了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学到了语言之外的东西,并促进了语言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实现成功的交际。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翻译通讯,1984(1).
  [3] 王振亚.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4] Halliday,M.1973.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London:Edward Arnold.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