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英语中的词语诠释与文化背景分析

作者:董 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言语习惯、宗教信仰、乃至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集合表述。在教学中深入研究中外文化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无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隐喻,作为认知与表达周围世界的重要语言方式,更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了以隐喻形式表达的词语。如:“电脑”、“上网”、“走穴”、“看病”、“繁荣市场”、“两袖清风”、“红红火火”等。正如美国著名认知学者雷柯夫所说:“隐喻无处不在,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样一个词语,同样一个形象在不同的文化中却常常具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含义。在西方神话中,phoenix意味着事物的复活或再生。而在中国,凤却被喻为百鸟之王。有些地方,称雄性为凤,雌性为凰。英语中As wise as an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表明西方人将猫头鹰视为智慧的象征。在中国有些地方,猫头鹰则意味着厄运或不幸。听到它的叫声,也会使人平添几分畏惧。再以表示彩色的词语为例,在汉文化中,红色往往意味着吉祥、喜庆、幸福。如:红运,红包,大红灯笼高高挂;而在西方国家,红色却常常使人联想起暴躁、恐怖、征战等。如:red hands“红色的双手”——沾满鲜血的手,red battle“红色战斗”——血战,red 1ight district“红灯区”——妓院地带。
  本文以英汉两个民族为例,从五个方面,探讨一下了民族文化在隐喻中的体现。
  
  一、隐喻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每个民族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各个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深受其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千变万化:陆地、山川、海洋、湖泊、森林、大漠。人类的语言亦因此具有了独特的自然地域色彩。每个民族都有着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产生了特定的民族文化。
  比如,一年四季气候无论如何变化,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天气现象。东风和西风,因为其产生的后果不同而留给人们不同的印象。中国人心目中的西风与西方英国人心目中西风的形象和含义是截然不同的;对汉民族而言,西风送寒,使人们感觉干燥寒冷,所以西风是严冬的象征,令人不快;而东风源自海洋,携来温暖湿润,是大地复苏的前奏,因此东风被赋予了春的使者的形象,令人欣喜。所以古来文人墨客常以西风表达哀愁,借东风表达欢乐。如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令人倍感惆怅:而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描述了春天的花儿烂漫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而英国的情形却恰恰相反,它西临大西洋,东面欧洲大陆。湿润的西风从大西洋吹来,正如中国的东风,其在语言中的形象也像中国的东风,正如英国著名诗人乔瑟把春天飘洒而至的西风喻作“风神”,它引来春的甘霖,催生花的芬芳。与之相反的是,英国的东风从欧洲大陆吹来,带给人们的却是秋天的寒意,万物的萧条。
  
  二、隐喻与植物
  
  自然环境的不同,决定了物产的不同。英国的气候条件适宜植物生长,使得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首位,而主要农作物又是小麦,因此在英国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是牛奶和面包。而在中国,大江南北,均有水稻种植,因此大部分的中国人,均习惯以大米为主食。所以,在和食物有关的比喻中,英语中常见牛奶和面包,而汉语中常见大米和饭碗作喻体。同样是工作,汉语以“饭碗”喻之,而英语则用a bread and butter(奶油面包)来描述:汉语有“鱼米之乡”,英语则用land flowing milk and honey(流奶淌蜜之地)来喻指富庶之地。
  除了食物,其他的物产同样也体现了不同的比喻特色。中国盛产竹子,中国人“不可一日无竹”,竹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汉语中有关竹子的比喻随处可见:胸有成竹,势如破竹。咏竹之句也很多:“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等。在英语中,因为少有生长,所以鲜有用竹子作比喻的,甚至bamboo一词都是从其他语言中借来的。英国十分常见的是mushroom(蘑菇),因此有spring like mushrooms(跃起如蘑菇)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发展,中国对应的比喻则是“雨后春笋”。可见比喻也同物产息息相关。
  
  三、隐喻与动物
  
  有关动物的联想同样有民族性。在汉民族文化中,乌龟(turtle)除了象征长寿外,还用来比喻妻子有外遇的丈夫。但在英国人看来,它不过是个行动缓慢的动物,并无特殊联想。中国人认为龙(dragon)代表着权力和吉祥,英国人却认为它是邪恶的象征。同样是“喜鹊(magpie)登门”,中国人会欣喜异常,因为视其为报喜之鸟,而苏格兰人却,惊恐不已,因为他们认为喜鹊预示着死亡。在俄罗斯人眼中,它又成了讨厌的贼和饶舌者。而对俄罗斯人喜欢的熊——这一象征着友善、森林主人的民族图腾,中国人则认为是愚蠢、笨拙、倒霉、软弱、窝囊的代名词。类似的还有蝙蝠(bat),英语中有blind as a bat(像蝙蝠一样瞎,有眼无珠),have bats in the belfry(异想天开)。总之,蝙蝠在英语中代表着丑陋、凶恶,让人厌恶;有些中国人则十分喜爱蝙蝠,因为“蝠”与“福”同音,逢年过节、礼尚往来之时,蝙蝠的图案随处可见,人们藉蝙蝠表达着幸福、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
  
  四、隐喻与色彩
  
  同样一种颜色,在不同的文化中寓意不同,所产生的联想也互有区别。如白色,在西方人眼里,白色代表着纯洁,天真,洁白无暇。所以在西方国家里,新娘总是穿着白色婚纱,代表圣洁。但在中国,人们遇到喜事,则总会和红色联系到一起。新娘子通常会全身上下一身红,给人一种喜庆的感觉。现在随着社会开放,文化交流,追求时尚的女孩儿也会在婚礼那天穿白色婚纱,但她们却一定要穿一双红色的鞋。这正体现了一种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中国京剧脸谱中的颜色往往和人物性格密切联系。白色表现的人物性格阴险狡诈。譬如,白脸的曹操。现实生活中,“小白脸”一词,常用来形容外表漂亮,却内心险恶的人。还有汉语中“红白喜事”的说法,很多西方人对把“丧事”说成是“喜事”感到不理解。可这其中反映了中国人对待死亡的达观的态度。死亡不仅只是代表着生命的结束,同时预示着新生命的开始。
  绿色,在汉文化中象征着洁净、活力、生机。如,绿色食品、绿色奥运等。而在西方文化中,绿色则常常意味着稚润、幼小与无知。如,green hand(“绿手”-—新手,初学者);green horn(“绿色的触角”——没有经验之人)。
  
  五、隐喻与典故
  
  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使得英语和汉语中各自具有独特的典故,从而产生了许多本民族特有的隐喻。英语和汉语的隐喻,有许多来自于典故,即历史、神话、传说、宗教、文学名著等的人物或事件。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的,“你这个人真阿Q”、“她是林黛玉式的人物”、“原来是空城计呀”、“跑龙套”等,都是来源于典故的隐喻,运用在说话或写作中,十分传神、精辟、生动。
  有些英语隐喻来源于神话传说,如授予人类火种的普罗米修斯象征热爱人类、反抗压迫、坚忍不拔的崇高品质;阿基里斯的脚跟(Achille’s heel)表示唯一致命的弱点;潘朵拉的盒子(a Pandora’s box)代表灾难、麻烦、祸害的起源;达摩可利斯之箭(the Sword of Damocles)象征即将临头或无时不在的巨大危险;芝麻开门(opense~ame)喻指秘诀、关键。
  由此看来,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义,进而水乳交融的与人交流,就需要不断的了解异域风情、异域文化。扩大观察视野,拓宽认知思路,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在语言上,而且在文化背景上以至综合素质上全面地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