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拆分法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探析

作者:苑 冰




  英语教学中翻译一般是以句子为单位,所以在翻译过程的诸多干扰中,将英语句子的复杂结构不自觉地迁移到汉语译文中来(句型迁移),往往是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最大干扰。因此,如何将英语的长句化为汉语的小短句是在译文表达方面应注意的重点。林同济教授指出,英语是营造学手法(architectural style),即英语撇开时间顺序而着重空间搭架,先搭起主语和主要动词“两巨栋”,然后运用各种关联词把有关的材料组成各种关联词结集(conjunctive nexus),向这“两巨栋”挂钩,直接间接地嵌加,这就是后来统称的“树式(葡萄型)结构”。而汉语造句手法是“偏重动词着眼,运用大量的动词结集,根据时间顺序一一予以安排,甚至尽量省略关联词以达到动词集中,动词突出的效果”,这是“编年史手法”(chronicle style),亦称“竹式结构”。这两种不同特点在句法上表现为英语长句偏多,结构复杂严谨;汉语流水句多,结构精短松散。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学会如何化整为零,变长为短。也许去掉头脑中传统的语法框框,换一种全新视角来看待文章结构倒不失为良策。
  上述的关联词结集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在下例中就有复合形容词、介词短语、同位语结构、定语从句等,这些形式表面上都是起修饰限定作用,实则在翻译过程中都可以看做是对背景知识的介绍和相关原因的说明,所以完全可以独立成句,化为陈述句、小短句的形式。如:These were battle-tested veterans with long ties to Reagan and even longer ones to the Republican Party,men who understood presidential politics as well as any in the country.在上句中共有四种修饰限制成分:形容词battle-tested;介词短语with long ties to Reagan and...party;同位语结构men who understood presidential politics...country,而在该同位语结构中又有以who引导的定语从句。如果把上述结构都看做修饰限定成分,机械地翻译成汉语的“的”字结构等,则中心词veteran会不堪重负,整个句子不忍卒读。但如果把这四大结构都看做是对原因背景的介绍,则完全可以化为陈述句、小短句的形式,因而能够从容不迫地一一道来,这也符合汉语的叙事习惯。即诸元老为里根效力多年,与共和党渊源更深,可谓久经沙场的老手,深谙竞选之道。
  英汉对比语言学研究认定,修饰限定成分是英语的语意重点,而谓语和偏正结构的中心词是汉语的语意重点。这种认识对许多将英语定语视做次要的,甚至可有可无成分的翻译初学者来讲,或许是一种颠倒乾坤的概念冲击,而把握好这一点可以有效避免翻译中的理解偏差。以形容词作定语为例:美国作家Helen Keller的名篇Three Days to See里面有这么一句话:...it is a chronic complaint of the wives that husband never notice...这个句子当然可以译成:妻子们长期以来总是抱怨她们的丈夫从来不注意……但是句中的chronic是予以强调的内容,这样一来译文对chronic的强调突出得不够,似乎把它给“淹没”了。下面这种译法给它的分量就要强得多:妻子们总是抱怨……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类似在下一个句子结构中,作定语的形容词vain在名词短语a vain attempt中表示最后的结果,是语意重点,往往要独立成句,放于结尾以示强调。Father would pore over the items,calling out to her to tell him what this was,or that,in a vain attempt to bring order out of this feminine chaos.父亲常把这些账目拿来仔细审阅,叫母亲过来告诉他,这一笔是什么,那一笔又是什么,想把女人所记的混乱不堪的账目理出一个头绪来,但毫无结果。
  成功的拆分有时还体现在将并列的名词短语拆成小短句。此时就要用到美国翻译家、翻译理论学家EUGENE·A·NIDA提出的词类学观点,即翻译过程中不要按照形容词、名词这样的词性学观点看待名词短语中的各部分,而应按照实体(entityobject)、事件(eventactivity)、抽象概念(abstract)、关系(relations)来区分。
  (1)实体指具体的人和物等,如book,women,ghost等词;(2)事件指行动、过程等发生的事,如go,love,talk,grow等;(3)抽象概念指对实体和事件等质量和程度的描写,如green,slowly,often等;(4)关系指用来将实体、事件、抽象概念连接起来的手段,如conjunctions,prepositions等。
  这四个类别要比词性能更清楚地描写语言成分间的各类关系,比如talk在传统语法中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名词身份,一个是动词身份。但用奈达的划分法分析的话,talk只是一个事件,所以到底要把talk译成名词还是动词并无多大差别,怎样在汉语中更显得自然就怎样译,不一定要受原文词性的束缚。
  英汉对比语言学认为英语是主谓结构(subject-predicate),而汉语是主述结构(theme-rhemetopic-comment),即说的什么事儿、过程如何、结果怎样。如:He looks rather ugly with a big belly and short legs.其中He是主语,looks ugly是系表结构,或说是谓语部分,这是一个英语句法中常见的主谓结构(subject-predicate)。许多翻译初学者往往将上句译作:他因为肚子大、腿短,所以身材比较难看。这种译文的最大缺点是句法过于拘谨,不符合对比语言学中提到的汉语竹节式、流水句的特点,造成“欧化句”、“翻译腔”。如果从主题——述题(theme-rheme)的角度来重新组织汉语句法,问题会迎刃而解。他肚子大,腿又短,真难看。其中“他肚子大,腿又短”是主题,即说的是“什么事”,“真难看”是述题,即评述所讲的这件事“怎么样”。了解到这一点对帮助翻译初学者进行有效的句法组织颇有启示。比如:What Harvard professor could resist a chance to help shap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t a critical juncture in history?这里“机会”(a chance)是主题,而哈佛教授(Harvard Professor)是与主题相关的述题。按照汉语句法所要求的主题——述题结构,可以组织为:既然可以在历史时刻帮助制定美国外交政策(主题),试问哪位哈佛教授能放过这样的机会呢(述题)?
  掌握英语句法中限定成分的重要价值,熟悉奈达的词类学观点,牢记汉语“主题——述题”的句法组织特征,就可以运用这几种组合理论提高翻译效率。如:Reagan has succeeded more than any president since John·F·Kennedy in projecting a broad vision of America——A nation of renewed military strength,individual initiative,and smaller federal government.里根更新军备,精简政府,调动国民积极性。自肯尼迪以来,里根是最治国有方的一位总统(在治国才能上无人能出其右)。以第一个短语renewed military strength为例。其中,military strength按词类学的观点是实体(entity),是句法组织中的themetopic;而renewed按词类学的观点是事件(event),即句法组织中rhemecomment。可以按照entity(military strength)event(was renewed)的词类学观点,将renewed看做是作用在military strength之上的一个动作。在汉语译文中组成主题——述题的小短句:即军事力量(什么事)被更新了(怎么了)。这样英文的过去分词+名词的短语结构就化为译文中的故事叙述句、小短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句型迁移这个英汉翻译过程中的大障碍。
  实践证明,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如果不以拆分法的方式来分析英语原句,往往造成“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局面。但如果换为上述几种全新视角,则会像庖丁解牛那样相对容易地把握,洞察来龙去脉,灵活自如地游走于原文的结构丛林中而不会迷失方向。试问这样得出的译文又怎会不伦不类呢!
  参考文献
  [1] Nida,Eugene A.and Taber,Charles R.,1982,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Leiden:E.J.Brill.
  [2] 陈开顺.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辅导丛书——快速通关汉译英分册.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
  [3] 陈文伯.译艺:英汉汉英双向笔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4] 居祖纯.新编汉英语篇翻译强化训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 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