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作者:王 浩 赵喜梅




  现代计算机教育中,网络技术使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充分结合,为计算机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听环境,给受教育者以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提高了形象视觉和听觉的传递信息比率,缩短了教学时间,扩大了教学规模。现代化的教学法,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应对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能够提供逼真的、生动的学习和交际环境。网络上教材以图、文、声、像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知识,提供示范、练习、讨论以及边演示边讲解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高趣味性与启发性,使得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直观,使得学生更愿意接受,也利于接受。同时还可以补充实践教学环节之不足,使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程序组织教学,也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的组织与修改。因人而异地调解教学进度,促进学生更加踊跃参与训练,充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充分培养他们的思维创造力,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总之,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材和全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更丰富的内容。
  
  一、网络环境下实施计算机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网络环境下计算机教学模式是基于以下理论实施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J.Piaget)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汲取了多种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尤其是维果斯基(Vygotsky)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Social Constructivist Theory)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这个过程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以一个已有的知识结构作为基础的。学习者主动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被利用的先前的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际的变异性而受到重新建构。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建构主义认为主体、情境、协作和资源是促进教学的四个基本条件。(1)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注意主体的作用;(2)学习情境要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因为实际情境领域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能使学生掌握高级的知识;(3)注重协作学习,强调学生与学生的讨论及互助学习;(4)注重教学环境的设计,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资源。网络的“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资源提供”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或基本要素,所以网络特别适合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设想的学习环境。
  
  2.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Gardner,1983,1991)提出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存在:语言的、逻辑的、音乐的、空间的、身体运动的、人际关系的和自我认识的。最近,加德纳(1999)又提出第八种智力“自然主义的”。前两种智力是用于测试并被学校十分看中的智力。多元智力理论为教师提供许多处理某一科目的不同方法、几种表征关键概念的模式以及学生能够展示理解的各种途径。张稚美提出运用多元智力理论领导教学的情境,有三种可选择的方式:一是利用各种资源来启发或培育某种特定的智力;二是以多元途径来增强某教学单元的内容和学习效果;三是配合上述两项综合应用多元途径,即加强智力的发展,强化学习的内容。该理论强调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和了解学生的特长,并采取符合其特长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创造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的成长得到充分发挥,即达到加德纳(Gardner,1993)所倡导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individual-centered education)目的(郑博真,2000)。
  
  二、教师在计算机教育中的网络应用
  
  网络环境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专业知识更新要“快”,教学手段要“新”,实践经验的积累要“厚”,教材制作技术要“高”。也就是说,教师要成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协作者、学习进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1.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协作者
  在网络技术支持下的现代计算机教育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计算机网络,使身处各地的学习者可以互相听得清、看得见,实行异地同步辅导、讨论和交流。学习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进行协商和辩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共享,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因此,学习者用自己的活动对人类已有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正确理解,而不是简易地吸取课本上的或老师讲述的现成结论,所以这种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的生活概念或思维活动的组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并且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学习进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在现代计算机教育中,要使学习者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必须为学习者的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学习、“会话”学习提供多媒体形成的信息资源。特别是网上资源,要让网上学习者都能部分或全部地享受这些资源,充分发挥网络中资源的效用。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组织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意义的建构的方向发展。在远距离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轻松,从而主动观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相互启发,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建立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要求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发言和争论。教师要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认真分析学生思维的差异、特点、方法和过程,以实现有效的教学指导。通过在设定的友好的人——机界面上,师生双方共同传播、接受信息,使学习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学习者的自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3.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在一个基于多媒体计算机、Internet网络和通讯技术的计算机教育中,教师首先要树立一种创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其次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学会在网上查找信息,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和资源集成。因此,教师需要以丰富的工具来支持各类媒体对象的创作和合成,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习者创设必要的、最佳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差异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确定学习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满足每一位学习者的要求。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通过教师利用信息化的工具,按学习者的知识点开发教学资源,以使每一位学习者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网络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方式,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开放式的、自由轻松的、更具个性化的学习环境。通过网络环境下开展计算机教学的实践,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在不断提高,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素质教育观。
  参考文献
  [1] 董建寅.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研究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05(7).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