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关于流行歌曲演唱的审美分析

作者:刘 伟




  流行歌曲是一门词曲交辉的综合音乐体裁,具有复杂、巨大的多元化风格体系,即有各自的特点,又有相互的内在联系,构成国际间交流传播最广泛的声乐文化现象和体系,几乎存在于各个民族、各类文化层次的人群中。在流行歌曲的逻辑定义中,流行歌曲首先是属于音乐的类型之一。因此,就流行歌的性质而言,其隶属音乐。流行歌曲的性质是一种独立的音乐类型,它降低了群众欣赏的门槛。在流行歌曲中,文学语言获得了和音乐语言同等的地位,打破了纯音乐形象具有的模糊性、多义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流行音尔歌词的介入补充了单纯音乐语言的缺憾,明晰、精准、确定的诗歌性语言将音乐的意义更好地传递给观众,具有商业性、传播性、大众性的外在特征。它在技术理论、艺术表演和审美以及社会作用等方面的广泛性特征,甚至不能用明确的概念来界定,更不能用“雅”和“俗”的语言来简单定位,它只能是大的音乐文化范畴。它是包含着传统与现代、普及与高雅、娱乐与社教、艺术与科技、文化与商业等多种复杂内涵的巨型文化载体。
  
  一、流行歌曲歌词构成的基本特征
  
  不论流行歌曲形式怎样发展和变化,总是围绕着歌唱这个中心,而歌词就成了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讲,歌词构成主要有三个特征:(1)抒情性。有感而发,由情而作,是歌词创作的基本契机。也可以这样说,流行歌曲最为重要的审美趣味主要表现在音乐作品呈现出的泛情感化倾向。这是它区别于纯粹的古典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以及其他音乐艺术的一个最本质和最重要的审美指标。以韩红演唱的《青藏高原》为例,“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古的期盼”,是一种站在高原上对自然和生命的呐喊。孙楠的《红旗飘飘》,“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你是我的自豪”。运用了夸张、拟人的手法,以浪漫的情感,通过对五星红旗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对强大的祖国的自豪、骄傲的情感。(2)形象性。歌曲歌词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它的语义功能,由于歌词语言的多义性和情感意象,往往渗透着主观复杂的心理感受。在流行歌曲中,文学语言获得了和音乐语言同等的地位,观众在对歌曲的欣赏中不仅听到的是音乐,还听到了诗性的语言。词作者曾宪瑞说过,“一首好的歌词,应当带有音乐特色的文学美和闪耀文学光彩的音乐美,集文学美和音乐美于一身,使之谱曲能唱,离曲能赏”。像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歌词不仅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性,还具有浓郁的诗意。譬如《涛声依旧》,“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歌词简洁,结构分明,并隐约带有故事性的特点。“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是否能够登上你的客船”,突出了创作上的时尚性、通俗性特征,成为歌曲中经典的流行句。(3)叙事性。流行歌曲中歌词的形象特征并不是语义直接提供的,它必须借助于比喻和描绘才能显现。而它的叙事性也是把歌词的抒情性同故事性、戏剧性巧妙地结合起来,扩展歌词所能反映的生活面,丰富歌词塑造的人物形象,从而将故事的抒情和故事的叙述完美统一起来。以《丹顶鹤的故事》为例,“从前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为她诉说,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词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女孩为保护丹顶鹤而陷入沼泽失去生命的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齐全,开头、发展、高潮、结尾一应俱全。打破了以往歌词只反映故事片断或单纯感慨抒怀的模式,加以曲作者迷幻、优美的旋律,听众在意识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反复吟唱的主题得到升华,使故事情节不断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故事的结尾不免有些凄凉,却透露出一种悲壮的美。成功的叙事歌曲不仅具有诗歌所带来的诗意美,还具备了叙事带来的戏剧美,使歌曲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
  
  二、流行歌曲的发声技术理论特征
  
  当今的流行歌曲有一个最不同于其他歌唱模式的特点,就是多层次性。它吸取各种演唱技法和科学发声理论,又在咬字吐字、音色运用等方面突出特点,同时结合电器装置扩大和美化声音,形成了既具有技术理论又不拘泥于规格、人声与电声仪器合一的现代意义的流行唱法声乐技术特色。如今的流行歌曲之所以拥有如此庞大的音乐市场,原因就在于此。首先,流行歌曲的唱法与任何一种歌唱艺术一样,有呼吸支持、声带发音功能、咽部共鸣调整等基本的发声原理。在声乐技术发声的基础原理要求下,根据不同的歌曲演唱习惯进行处理,在咬字、气息、共鸣、表现等方面形成诸多类型,其技术要求是多样性的。其二,歌曲内容、演唱风格体现出丰富多样、无所拘束的特点,歌手可以根据自己的嗓音类型结合各种技巧唱出更加多样的风格。譬如:爵士、摇滚、新世纪音乐、乡村音乐、民谣、灵歌,以及结合戏曲唱法、民族和美声唱法等,可以结合几乎所有的声乐风格类型,形成了强大的兼容性和技术性风格。其三,自由声音的运用。所谓自由声音就是那些在美声、民族、戏曲唱法中常被视为错误发声的非乐音声音。如:白声、气声、沙声、喊声等。歌手可以运用电器扩音这一现代技术,把握对麦克风和调音台对声音的调控技术处理,达到需要的艺术效果,歌唱已不完全是人之所为,电声歌唱也成为了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归纳上述,流行歌曲演唱风格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发声技术的多样性,它与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相对统一和系统化、规范化形成鲜明对照。因此,复杂、多元、多变及随即性、新异性、电声化等是流行歌曲发声技术的最大特色,形成了多色调艺术演唱风格和多元素的现代文化特征。
  
  三、流行歌曲的旋律特征
  
  “声音艺术之旋律特征,集中在以人声为中心的表现理念之中,但人声的域限又使旋律在音域、力度、速度、节奏等方面均不如器乐旋律那样丰富多变,从而不同程度地限制了音乐形式在音乐艺术中获得自由发展的可能性。”这种概念是针对美声、民族唱法而言的,而有些流行歌曲则是用密集节奏凸显了节奏的功能,将旋律的功能简化,极大地弱化了旋律的功能。譬如周杰伦演唱的《蜗牛》,强劲的节奏感加上舞美,充满了面对困难而不退缩,勇敢承担生活责任的积极面,但旋律和音乐乐句不具有古典音乐中的“灵魂”意义。
  从整体的流行歌曲创作来看,其旋律进行和古典艺术歌曲相比,往往显得更加简单,而流行歌曲强调的是表现力和视觉效果,而不像古典艺术歌曲注重发声上的纯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让歌曲能够流行起来。曲式结构上也比较简单,音乐语言也较流畅,相对简单的旋律更容易为观众接受和记忆,但简单并不意味着艺术韵味的贫乏。譬如李叔同填词的《送别》,并没有运用复杂的节奏,仅仅是第三乐句出现了四分附点音符,反复吟唱,造就出了典雅、朴素的艺术效果,成为从“学堂乐歌”时代流行至今的经典歌曲。流行歌曲短小精练且音域不宽的旋律结构,再加上内容和形式的广泛性、平民化,使其富于即兴性,易记易唱,演唱的普遍程度很高。其现实意义就在于使音乐由少数专业人士享受的艺术,转化为大多数的普遍群众所拥有的娱乐形式。
  流行歌曲拥有很大的演唱和听众群体,涉及广泛的社会文化层面,包含着传统性和现代性、广泛性与专业性、艺术性与商业性等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内涵。最本质的文化性质就是娱乐,它生活在大众之间,不仅能够满足传统美学所倡导的审美标准,而且也丰富和翻新了传统美学的审美观念,将音乐“从阶级特权、社会、政治的惰性和对生命的禁欲的否定中更充分地解放出来”。音乐承载着人类的悲欢恩怨、美丑善恶,它是人类在自身进程中生生不息的衍生、映照和审判,是人生梦想与理想最强烈的音符和色彩。在历经长久的娱乐渴望和呼唤以后,我们有理由把感性愉悦置放在真正基本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张旭东.略论通俗唱法非通俗性.人民音乐,2006(5).
  [2] 周建新.现代歌词中的诗歌形态.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6).
  [3] 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 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