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因素分析

作者:刘凤勇 毕荣君 李 军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人们已经认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除了受智力因素的影响外,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是非智力因素问题的核心。由于体育运动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心理的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智力因素的作用,同时也应该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本文对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积极性作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情境因素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受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外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内因就是学生的个体因素。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是由教师、学生所构成的群体心理情境组成,学生就是在这种情境中学习的。
  
  1.学习情境的信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他所处的学习情境状态。由于求成和自尊,他们无时不在关心着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学习进展情况,当他获得群体的肯定评价时,会产生满意喜悦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内容的安排应适量适宜,使教学内容能成为“有效信息”。对于练习的难易程度,应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原则,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即学生经过努力能够掌握知识和技术为宜,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由欣赏“成功的喜悦”到巩固、强化原有的动机。此外,要时刻关心学生的进步,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自己在不断进步的信息,体验成功的喜悦。
  
  2.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正确地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师生之间有一个理解、尊重、友爱、和谐的气氛,教师就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也能主动地亲师、信道。因此,教师除了应在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外,平时还应注意关心爱护他们,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利用课外时间和学生一起打球、活动,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感情,形成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另外,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容貌特征,尽量多记学生的名字,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
  
  3.协同的同学关系
  佛里得门的研究认为伙伴关系对教育志向与实际成绩的影响超过了其他因素。如果学生个体在集体中有被人接受、支持、关心和从属感觉,就可以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例如在体操教学中的相互保护与帮助,就能促进他们之间的协同合作,主动热情地关心对方。当他们的成绩同时得到提高,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积极引导、培养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信任、协作及自我控制的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积极主动地练习和掌握知识技能。
  
  4.消除消极心理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都会有所期望,当他人的言语或暗示影响了他的期望时,就会表现出某一种消极的学习状态。这种他人归因在体育教学中是经常会遇到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由于受到别人的影响或暗示,便会认为自己某个项目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不适应练这个项目。如小个子同学认为铅球成绩不理想,是因为自己个小力量差;而有些大个子同学认为体操练不好,则是因为自己个大体笨。在他们看来,自己不是这块料,再努力也无济于事,以至于产生了极度的沮丧情绪,不愿再积极地练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这样的学生应多关心帮助,尤其在技术上要重点辅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心理障碍,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此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5.课堂心理气氛
  体育课上的气氛是学生在体育课中的情绪、情感等心理特征的综合体现。它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主动的气氛;二是受压抑的气氛;三是松散的气氛。课堂气氛直接作用于学生,它与教学效果有密切的联系。主动的气氛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意识形态;压抑的气氛则会使学生高度紧张,精神疲劳;而松散的气氛,则会使他们注意力分散,精神松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样的教法和练习手段,使一堂课生动有趣,有始有终,有高潮,有起伏,使教学进入既紧张又愉悦的境地。
  
  二、个性倾向性
  
  心理学把个性分为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而个性倾向性就是指决定一个人的态度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诱因系统。它影响一个人的所有心理活动,使个性具有某种倾向性。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具体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等,它给人的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提供动力,并决定着活动的方向和积极性。
  
  1.从需要入手安排教学
  需要就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需要一产生,通常就以兴趣或动机等形式表现出来。所以需要越强烈,所产生的活动便越积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正是反映了人的需要的客观存在性。他认为,当低层次需要得到很好的满足时,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出现。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对运动需要的迫切程度,充分利用教材的不同运动方式,因势利导地进行多种不同的练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运动能力,以满足他们生理上的需要。同时,应注意激发和唤起学生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体育多种功能和锻炼价值,指导他们重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把社会对学生的身心要求变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变被动为主动,养成热爱运动的心理品质和习惯。
  
  2.培养学习动机,强化内在驱动力
  人们之所以能够积极行动,是因为内心有一种推动力量,这种力量在心理学上叫做动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它是在各种动机的影响下进行的。学习动机是制约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的心理因素,而学习积极性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心理前提。
  因此,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中心问题,就是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其主体的功能作用。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就一定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动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挖掘教材的内在乐趣,把教材的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实施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不断产生新的探究活动。还可增加比赛性、趣味性、形象性等强的体育游戏,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创造趣味情境,使学生对要练习的动作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唤起学生积极锻炼的兴趣,以形成巩固的学习动机。此外,教师还可通过理论课,向学生介绍运动员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从这些事迹中受到感染,得到启迪,让学生在有目的的教学中,实现动机、情境、效果的统一,以形成内在的驱动力。
  
  3.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兴趣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因素,也是个性倾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符合兴趣的工作,容易实现而且大有效果,而没有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积极性。体育教学中兴趣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课上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水平,研究教材的性质和学生可能发生的情感体验,制定出适宜的教学目标,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需要,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对那些趣味性、娱乐性和竞争性较强的教材以及游戏练习可相应增加练习时间,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从而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其次,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安排和教法运用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使体育课的气氛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学生在这种气氛中,不仅可以锻炼身心,而且在精神上也可以享受体育锻炼的多种乐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通过改善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提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理相容性,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发挥群体效应和学生的从众心理,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目前随着现代教育的改革以及心理学更深地向教学渗透,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境及个性倾向性的心理分析表明,体育教学必须由单一的传授转向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教育观,以目标激发动机,在学生身体得到锻炼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充分发挥其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