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激发初中生自我效能提高英语任务型教学效果

作者:靳惠玲 贺宇涛




  一、理论基础及实证研究结果
  
  自我效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有效地进行某一行为的判断,它能够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对行为发生作用。自我效能是个体作用的中介机制,它以间接的方式影响着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班杜拉认为,人们除了对行为具有结果期待之外,还有效能期待。效能期待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它意味着人们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们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去进行那项活动。自我效能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探讨了自我效能与学习动机、自我效能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张庆宗的实证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组织和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判断,是自信心在某项任务中的具体表现。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而也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由于对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方面都充满信心,在实际学习中常常积极主动地、自觉地接受知识,敢于正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通过自己的主动努力(自己动脑筋想或主动问老师问题),克服困难以保证学习的成功。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相反,他们由于对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方面都信心不足,进而对学习活动缺乏兴趣,课堂表现平平,与教师不配合,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问题的提出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任务,以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调动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多种形式,达到学习、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面对任务往往浅尝辄止,甚至无动于衷。笔者在对部分初中学生的调查过程中,认为主要原因是:自我效能感低,表现在英语学习中自信心不足。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流利、准确和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教师创造性地设计任务,是为了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调动学生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因此,教师不能片面地只把自己的教案写好,无论教师的课堂设计多么完美,如果学生不配合,所设计的任务就无法完成,即使勉强完成,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不用说最佳效果。这样,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并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成为整个任务教学环境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这才是新课标语言教学的真正目标。如果学生主观上不学,或不知道怎么学,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只是纸上谈兵,只是在应付教学进度,完成教师的教学计划。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在调查和分析了其中的原委之后,提出了几点改进的建议。
  
  三、改进建议
  
  1.让每一位学生都成功一次(心理内因)
  成功是增强自信心的重要因素,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初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首先,初中阶段是心理的转折点。升入初中,进入了中学,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认为自己是大人了。在小学阶段,他们是高年级的学生,在他们的眼里,都是些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他们总是想显示自己;刚升入中学,他们是最低的年级,也想在哥哥、姐姐的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因此,所有的初中生不论是小学阶段的好学生还是普通学生,甚至“差生”,他们都想在新的环境下表现一下自己,包括在新的老师面前,在新的同学面前。此时此刻,一点小小的成功可以使他们建立起稳定、有效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其次,初中是外语学习的转折点。外语学习小学阶段注重听、说、读的表达,念课文和背诵课文,教师课堂注重情境教学,小学教师不系统讲述语法;中学进入外语学习的第二个阶段,在外语学习和教学中,中学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语法教学法、听力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系统讲授语法的理论知识,从理论知识结构上是从头学习,因此,所有的学生,从心理上都想学好,都想不掉队,此时,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种渴望学习的心理,积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平等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机会,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千万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切忌先入为主,要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
  
  2.教师的外部强化(外因)
  外语是二语学习,只能通过学习才能得到和获取相应的知识。在中国,学习外语的重点在学校的课堂教学,其次在课外辅导班,两个环节都需要教师。在任何学习过程中,除了学生的内因,外因也很重要,外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学生是课堂教学任务的实际完成者和受检验者,学生对任务难度的看法是最直接和最真实的,所以,教师要从教学和心理等多方面来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出发点,切实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出发点,从学生角度预测教学内容的适量性和教学方法的适宜性,并根据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任务,适当调整任务难度,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反馈,多采取表扬、肯定等正面强化的手段,少采取批评、指责等负面强化的手段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笔者在这一环节之所以把教师的外因放在学生的内因之前来叙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东方教师的权威性。东方的传统文化强调尊师重道,师道尊严,让学生对老师产生畏惧感,以教师为权威,认为教师为知识的源泉,自己任课教师的解释和讲解的知识,以及语音语调,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标准答案。学生们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学习,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性。课前很少预习,但是,课后能按时完成任务(作业),特别是初中低年级学生,老师留的作业是任务,必须完成,教师不留作业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他们的学习比较被动、依赖性强,喜欢、习惯也比较擅长死记硬背。所有这些文化传统和因素都把教师放到了一个传授知识殿堂的“圣位”。而教师也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能平等、宽容对待每一位学生。西方的师生之间关系平等。学生直呼老师的名字,有问题直接问老师。对老师的问题不理解时,与老师进行核实。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学生往往都带有字典,字典被称为免费“家教”。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勇敢地动嘴、动手、动脑去主动学习一门不属于自己的语言。
  
  3.自我强化(行为内因)
  自我强化是以自我奖赏的方式激励或维持自己达到某个标准的行为过程。当达到自己的标准时,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反之,则会对自己的行为能力丧失信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除了上述所说的心理和教师的作用,需要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我强化,学生自己的定位和目标的制订。由于初中生水平参差不齐,他们有了自我效能(心里想学),可是又不知道怎么学好,这时,就需要一个自我强化的作用,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分析并制订一个因人而异、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帮助他们实施。制订标准有很大的技巧,标准过高容易遭到失败和挫折的打击,标准过低又不利于激发进一步努力的热情。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设立适当的标准,通过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目标,来达到标准。
  
  四、结束语
  
  初中生进入初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作为教师,要看到学生学习积极的一面,设计好课堂任务,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客观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发挥好教师传播知识的桥梁作用,营造民主的师生关系,多了解学生的生活、兴趣、学习需求,使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提高英语水平,切实完成新课标的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能够流利、准确和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 张庆宗.自我效能与英语学习策略运用的调查研究.中国外语,2004(2).
  [2] 罗少茜.从学生的视角看影响任务难度的因素.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10).
  [3] 周敏.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10).
  [4] 文秋芳.英语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5] 何晓东.国内自主英语学习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外语界,2004(4).
  [6] 张立新,李霄翔.中国——西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比调查研究.外语界,2004(4).
  [7] 徐锦芬,占小海.国内外“学习者自主”研究述评.外语界,2004(4).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