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音乐课程的多形式教学研究

作者:张红霞




  要创造、构建出音乐教学模式,必须从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中挖掘符合现代音乐教育教学意义和价值的内涵和精神,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即将旧的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加以扬弃、改进、革新,以形成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音乐课程改革理念,新的教育思想、理论,成功的音乐教学实践经验,都有助于音乐教学模式的产生。同时,多媒体、电钢琴等新的科学技术在音乐教学上的应用,又为音乐教学模式提供物质与技术基础。
  
  一、音乐课程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
  
  音乐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生命本体教育,音乐教学模式首先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思想、理念为主要思想依据。传统的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将不再是学校音乐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的全部或主要内涵,使学生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将成为音乐教学模式构建时的主要目标和要义所在。
  新的模式将按照学校音乐能力发展规律建立音乐知识体系,那些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的,使学生丧失音乐学习自信心的,有较高难度的,且学生又无须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应成为学校音乐的教学内容,卡巴·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培养良好的品格和趣味,提高修养和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固然,音乐教学模式不必像以往传统音乐教学模式那样强调技能技巧、音乐知识的掌握,但也不能盲目排斥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应该多研究适当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将音乐知识、技能情趣化、生动化、形象化,使学生主动、有兴趣地进行音乐认知学习。
  随着主体教育思想的确立,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明确得到承认,与这种转变相适应,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做出重大的调整。现在,音乐教学的目标变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会学生学习。传统教学忽略这一点,即每个学生身上实际上都隐藏着某种创造力,这些能力的发挥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音乐兴趣和形成丰富的表现力。而且,只有当学生从被动地位中解放出来,处于一种对音乐的向往与渴求,以强烈的兴趣和迫切的期待,融自身的生命内容与艺术审美对象于一体这样的状态时,他们才能真正亲身经历并体验到一种“自我实现“的自由境界,才会在音乐课的学习中真正获得个性的解放和极大的偷悦。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之后,教师的地位也应该由中心、权威变为不过是参与者之一,有时甚至退出直接参与而变成一个“旁观者”,教师再也不是主角而充其量是导演,由以前的灌输者转变为拥有现代教育理念、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的探究者。音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或活动项目,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和进行音乐学习和鉴赏活动,教师在音乐欣赏、音乐演奏、演唱、音乐创作和研究、音乐探索以及问题解决等方面,都应具有激发学生求知、唤醒学生潜在学习能力的责任感,而不应成为知识的最大供应者,应该居于暗示的地位,要建立起一种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管理型”模式相对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创造型音乐教学模式。
  因此,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学生不是拜艺术为师的徒弟,不需要也不会从心灵深处喜欢那种训斥的“严师”,他们需要和真心喜欢的是一位总是带着鼓励、关怀和赞赏的老师。由于音乐艺术本身并不具有确切的含义,它表现的情感是概括的、宽泛的、朦胧的,加上每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音乐修养的差异,每个人对同一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表现也必然不同。音乐教师必须对学生相对于艺术所处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不要在学生面前以音乐权威自居,要持一种寻找优点、加以肯定的态度,以学生的需求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一种平等、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的主体性、潜力、创造意识和热情,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音乐课程教学要把握重点教学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被当作一个不断往里注入、灌输的容器,而是围绕着各种生动活泼的游戏、律动、优美的情境,并在教师亲切的语言启发下愉快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对音乐的实践辩证统一的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极具开放性、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这一过程应该是一个重视发展超越,引导学生尝试较为高深的领域,创造学习的过程。在新的模式过程中,程序不再是单调的、固定的、僵化不变的,模式的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层层紧扣,循环发展,适合学生审美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并可根据情况灵活调整。例如,音乐欣赏模式应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让学生深刻地感受、陶醉于音乐的旋律美、形象美、意境美,让学生自由发挥联想和想象,驰骋于美丽的音乐世界中来取代教师单纯的讲解和分析的过程。总之,只有构建新的、合理的、科学的过程,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目标,让学生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
  
  三、音乐课程教学要注重教学策略
  
  1.教学着重拓宽学生视野
  音乐课程改革开始后,音乐教材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有价值的、具有时代感、富有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增多了,教材的呈现形式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这些改革给广大音乐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前提条件,但教师仍然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宽思路,突破音乐教材的局限,善于对教材进行再造与重构,在授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增删,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微调,或者采用锻炼学生自己从电视、网络、社区、大自然等各种途径中获得资源,在音乐学习过程去探索、寻找、发现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容美以及组织学生参观、实习、表演,请音乐方面的专家或者兄弟学校的同学来现场交流等方式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其鉴赏能力。
  
  2.要启发学生主动学习
  建构主义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意识的培养,音乐教师应当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上入手,创设环境,以“导”和“助”的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音乐是一门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可以让人们的感情和想象在乐声的熏陶中尽情、自由的驰骋。而富有想象本来就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加引导,提供自由联想和积极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联想和想象,在不离开音乐共性、思想表达的前提下,让学生对音乐进行再创造,不断领略音乐真谛、感受音乐美感,不断升华音乐的美。
  
  3.教学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
  音乐教育的任务应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教师要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和发挥潜能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生活的乐趣,这才是民主教学的真正体现。
  
  4.要把握重点课目
  音乐的视唱练耳课是一门基础课程,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注重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训练,那么,无论是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能力的培养,还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在学专业,必须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教师应常常激发学生的内在音感,使其积极活动起来,如对学生进行旋律听写能力、旋律与和声的音响想象能力、多声部的演唱听写能力、以默唱乐谱的形式熟悉新作品的能力等的训练,向学生显示内在音感的可能性并加强学生对自己内在音感的信心,培养学生将内在音感运用到视唱练耳课的练习中去的习惯,并结合作曲技法让学生将内在感受付诸于音乐的创作中。创作技能的锻炼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如对旋律与节奏风格的模仿创作:节奏型的设计,并为所设计的节奏型编唱旋律;根据主题发展旋律;为旋律编配和声低音声部;根据不同风格进行创作练习等等。通过探索——模仿——即兴——创作等阶段,使学生在创作中体验音乐带给他们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梁丽群.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学习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有感.中小学教学研究,2002(2).
  [2] 杜普蕾.21世纪音乐课能教孩子什么──关于人民音乐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的访谈.中国音乐教育,2001(8).
  [3] 石锦.音乐课堂教学有感.湖北教育,2003.
  [4] 曾美良.谈谈音乐兴趣的培养——关于《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的见解.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报.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