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体育竞技运动的内涵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作者:俞红良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领域中对竞技运动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一味地强调正规化和专业化的竞技运动项目,而忽视了娱乐性、休闲性的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另一种是把竞技运动视为与学校体育格格不入的东西,对竞技体育采取否定的态度。如何正确认识竞技运动,如何把适合于学校体育与大众体育的竞技运动纳入到体育教学中去,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竞技概念
  
  国际竞技与体育联合会的《竞技宣言》中,对竞技是如下定义的:“具有游戏性质,凡是包括自己和他人的运动竞争,或克服自然障碍的运动比赛,都是竞技”。《日本体育大词典》根据上述定义提出,可以认为竞技的核心就是比赛,不论是高水平的运动比赛,还是低水平的运动比赛;不论是以创造优异成绩为目的的,还是以娱乐健身为目的的,均属于竞技的范围。根据上述定义,竞技运动的内涵得到了精简,外延得到了扩展。据此我们可以对竞技运动的结构作进一步划分,进而明确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只不过是竞技运动的一种,而不能看作竞技运动的整体。
  
  二、学校体育中的竞技的含义、特点
  
  学校体育中的竞技运动是以增强体质,强调健身效果,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运动。它既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群众体育的重要手段。其运动强度、技术等可根据参加者的身体状况自行调整。在运动的同时,提倡趣味性,注重运动与娱乐共存。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规则的可变性。可根据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年龄等条件适当调整规则或制定新的法则来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和项目的观赏性。
  第二,技术技能简单化。技术作为一种增强体质的手段、方法,而不能把技术作为目的。把正规竞技体育中的高、难、新技术拿过来,对一般人讲不仅很难做到,而且容易使参与者丧失信心。所以,技艺从简或创造适宜的技术,使参与者经过努力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产生心理的满足,才能使竞技项目植根于学校体育的沃土之中。
  第三,运动负荷轻松化。运动负荷大小对提高人体生理机能和心理承受能力起重要作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学校体育中,一部分人把一定阶段负荷的大小作为评价一节体育课是否合格的标志,导致学生中途伤害事故的发生。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深入,有关专家通过大量的试验得出结论:适当的、持久运动可促进免疫系统的功能,长期的、大强度的训练反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引起疾病。所以,从健身论的观点讲,运动负荷轻松化,使练习者通过参与某运动对身心产生良好的刺激,并经常坚持是提高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一环。
  
  三、竞技运动的开展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手段
  
  正规竞技,特别是高水平竞技的特征就是在与他人的比赛中获胜。强者打败弱者,这就是最终目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强调的是掌握高难度的技术动作,承受极限的运动负荷。为了争取比赛的胜利,运动员进行了近乎残酷的训练,而这种训练无疑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以健身娱乐为目的的竞技运动,虽然也需要进行比赛和竞争,虽然也希望获胜,但是最终目的是为了娱乐和健身,它是以大众参加和个体满足为目的的活动。竞技比赛的规则完全可以根据参与者原有的基础和兴趣爱好来重新设计。由于它的竞争性和可选择性,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体育活动,在愉悦的心境中自觉进行练习,这也为竞技运动纳入体育教学创造了条件。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形成了以竞技项目和技术为主线的教材体系,强调运动专项技术的学习,忽视了学生健身、娱乐、发展个性等多方面的需求。我们不应把运动技术从内容上升为目的,而把体育教育的意义从“育人”降为“传技”。学生不是专业的运动员,长期枯燥的技术传习,单调的身体素质练习,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这也正是学生喜爱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所在。打破以传授竞技运动技术为目的的教材体系,决不是说我们的教材里不能有竞技运动技术,也不能说教材体系不能以竞技运动为主,因为只要是人类有目的的身体活动,运动技术就存在其中,而竞技运动则是体育运动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运动技术的高级形式,他们作为我们体育教育的内容之一和主要媒介形式存在于体育教学内容之中,可以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问题的关键是要利用好竞技运动的竞争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机能能力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内心竞争原动力的驱使下,自觉地进行运动技术学习与身体素质锻炼。实现育体与育心的结合。
  
  四、竞技体育教学中对竞技形式的要求
  
  关于体育的概念,人们把它理解为对身体的教育。但是从体育的多功能看,这是不完善的认识。人的身体可能是无病的低水平的机能状态,而非强健;也可能是强健状态,但缺乏竞争意识或顽强的意志品质。从素质教育观看问题,任何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对人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应是为国家为社会负责的人。因此,体育的概念应该是对人体及精神的教育。竞技运动,顾名思义就是竞比技能的运动。运动技能包括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智力、竞争意识、意志品质以及协作精神等各方面能力。竞技运动正是在健身的前提下,进行这些综合能力的竞比,促成运动水平的提高,也就促成参加运动者的身体和精神素质的提高,从而完成了对人的体育素质教育,这是单调的运动技术传习和强制性的身体素质教学都无力完成的。
  
  1.竞技体育教学要与发展身体素质相结合
  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体质,而体育教学的目的则是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以体育课教学直接发展身体素质,既是教学目标的错位,也是在学生争先求胜的心理驱使下自觉进行身体锻炼。反思我们的身体素质教学,无论是简单的肢体动作重复,还是逼迫性长跑、负重以及所谓最佳运动负荷价值阀的运用,都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与厌倦情绪。道理很明显,缺乏内心需求的强制性锻炼,是无法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
  
  2.竞技体育教学要与运动技术教学相结合
  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使我们发现单纯的运动技术传习教学效果不佳。其实运动技术教学本身并没有错,而是错在运动技术传习脱离了竞技,以运动技术传习取代了竞技。学生学习体育,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参加体育锻炼,这就需要掌握运动技术,因此运动技术传习是必要的。运动技术是在运动比赛的实践中产生发展的,它的教学也必然是在学生的需求下进行的。脱离竞技,技术不可能真正掌握好,脱离竞技,技术只能是花架子,脱离竞技,学生就会失去技术学习的兴趣。回顾与反思以往的运动技术教学,技术学习与竞技不能很好地结合,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五、竞技体育教学的方法
  
  竞技的体育教学,应该给学生高度的学习选择权。体育课是必修课,学生必须参加体育课学习是正确的,但必修不等于学习内容与方法的强制。体育运动项目种类繁多,必须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其次是教学方法问题,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的导向,要设计和营造符合学生竞争比赛的氛围和条件。教师应根据体育设施、班容量、运动水平以及教学进度合理分组,组长主要由学生推举。比赛中依据教学重点提出相应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规则。教师要运用小组全学期累计比赛成绩,把每个学生牢牢地拴在小组的荣誉上。集体的荣誉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学习积极性。在竞赛中集中指导学生,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在集中教学之外,教师要十分注意个别指导,以利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学其所好,教师也才能教其所长。
  竞技可以较好的反映学生的身体机能、运动技术、战术意识、意志品质,集体协作精神等综合的体育素质。任何单项的技术测试都难以综合反映这些指标。体育成绩评定时,可将比赛的表现按照一定的百分比纳入评分指标。这样课堂气氛明显活跃了。
  体育课是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中纳入竞技运动,正是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娱乐身心的前提下,应用其竞争与对抗的意志品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