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对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模式的思考

作者:毛正强




  一、学分制的含义及基本特点
  
  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分制,发源于德国,发展并成熟于美国。它是指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并以学生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主要特点是淡化传统的班级概念,实行选课制、弹性学制,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1.学习期限的灵活性
  学分制教育模式考虑了学历教育所要求的年限,但并不简单地局限于年限,而是允许成绩优秀的学生提前修满所规定的学分并提前毕业,同时也对部分由于不能及时缴清学费而边打工边读书,或承受不了学习的压力而休学一两年等种种原因,不能在规定的年限修满学分的学生,可以滞后一定的时间毕业。
  2.学习内容的选择性
  学分制是从选课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突出的特征是允许学生选课修读。在选课过程中,可根据自己认为是必要的而且有兴趣的课程选读,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允许跨系、跨专业选课,允许主、副课程兼选,根据需要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或课程,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自主权利和多样性。
  3.班级概念的弱化性
  在学分制下,同一专业的学生,其教学班不再根据入学时所分的自然班进行教学,而是视学生所选的课程或所选的教师而定。这就使得不同专业、学科学生间的学术交往更趋频繁,既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也使学生文化的积淀更全面。
  
  二、学分制对传统学生管理工作的冲击与挑战
  
  1.对传统的学生工作运行模式及管理体制带来挑战
  由于受我国长期教育观念及教育体制的影响,目前很多学校的学生工作运行模式、管理体制及管理理念还停留在学年制教育模式上。其主要弊病在于主要以同专业学生为学习、生活的主体,不利于各类知识及不同学科、不同的学习方法相互间的渗透,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单一,充分暴露出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按照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进行个性培养,不能达到当前社会所需求的各种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这一缺陷。而学分制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但是,根据学分制教学的主要特点:学生自愿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教师进行选课,学生不再以自然班作为教学班,体现了学生第一课堂的管理难度加大,过去所推崇的学生工作体制明显无法正常运行,需要转型建立新的工作运行模式及管理体制。
  2.对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提出新的要求
  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是以统一的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以年级和班级为学生的评价基层单位。而学分制打破了这一传统的评价体系,使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失去了赖以操作的基础,其奖惩机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为此,为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建立灵活的、能进能出的动态化、科学化的,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也成为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3.对传统的学生党、团组织管理体系形成冲击
  由于学分制打破了专业、年级的界线,这就使得学校现行的学生党团组织管理体系与学分制条件下行政管理基层组织相脱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党团组织的影响和辐射作用。为此,需要建立灵活多样的党、团组织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
  为了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学校要从单一的应试型人才到全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根本转型的战略高度出发,从教学管理、选课管理、学生绩效评价以及党团建设等多方面系统地建立起一套适应学分制要求的新型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与管理体系也成为必然。
  
  三、构建符合学分制要求的新型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与管理体系
  
  1.从“制造”向“创造”转变,构建符合学分制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分制要求在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推行模块式结构,构筑学科平台,淡化专业方向,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特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就必须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学分制条件下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创造型的教育模式,即以素质教育为理念,以学生参与教育为主要手段,以激励教育为实施重点,在模式内部嵌入动力机制,充分发挥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其中,教师的积极性来自于教学制度的约束、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充满激情的语言组织能力,用创新的思维来提高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效果的明显改善,以育学生成才的成就感为动力;学生积极性则来源于在巨大就业压力下迫切需要提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在需求。同时,学生通过互动机制建立起的讨论小组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启发和相互激励,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以学生利益为中心,建立开放的网络化选课系统与管理体系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学生通过自主选课,能够形成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意识和个性化的发展模式。因此,在创造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学生利益为核心,建立开放的网络化选课系统与管理机制,就成为学分制能否成功实施的重要条件,也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此,一方面,学校要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建立符合专业特色、宽口径、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内容,主修专业基础课程、相关专业任选课程、文理专业互选课程、人文与科技公选课程、课堂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都应纳入学生选课范围。这就要求教学管理部门组织院系及其他教学单位以各种方式提供数量充足、品质优良的课程与师资。另一方面,要保证在技术上的信息化、网络化,保证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充分并符合专业培养要求地选择课程。要实现这一目标,网上选课就成为选课手段现代化的必要形式,学校必须建立一套现代化的学分制选课系统,实现选课系统的网络化、开放式运行。
  3.以提高学生能动性为目标,建立科学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依据学分制教学的特点,以提高学生能动性为目标,建立科学的、具有一定激励作用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奖惩措施,是全面推进学分制的重要保障。
  为此,学校要整体上打破过去以教师传授知识与理论体系和从教材到试卷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成绩考评模式,突出能力培养和测评,以互动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形成以平时学习与作业考察占30%、知识测试占30%、能力测评占40%三种考核方式并举的综合考评模式,并依此为基础建立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综合教育方式。同时,为了确保学分制的有效实施而非形同虚设,真正使它发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才成长的目的,在激励机制上应坚持高额奖学金与淘汰制并举的方针。使学分制体现出“奖优惩劣”的功能。通过高额奖学金与淘汰制并举措施的实施,向学生树起了正反两面旗帜,让学生明明白白地看到良好的学习意味着什么,而以往的“六十分万岁”又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麻烦和障碍。
  4.以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为核心,建立灵活多样的学生管理模式
  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变被动为主动,确定以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并依此建立灵活多样的学生工作管理制度。
  为此,在日常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首先应加强宣传,借助各种宣传媒体,向广大学生灌输有关学分制的新观念,使学生树立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意识。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的作用,让党团组织进宿舍、进公寓,在公寓成立党支部、团支部,为加强学生管理和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组织建设,增强学生会、学生社团干部的骨干作用。
  再次,要拓展学生工作内涵,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可在学生生活区建立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学生经济资助(勤工俭学)中心、学生创业指导中心等学生服务机构。通过这些服务机构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帮助学生按社会的需求和个体的意愿,来发展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总之,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学校实行学分制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当然,相对而言,学分制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建立适应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工作管理体系,是学分制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做进一步的探讨,更需要通过实践来得到检验。
  
  参考文献
  [1] 张晶.现代教育理念下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框架设计和运行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06.
  [2] 薛茂云.学分制条件下学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探讨.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3] 赵世杰.学分制背景下的学校学生管理研究.哈商大思想政治研究会,2006.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