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浅谈新课改视野下的学生观

作者:申健强




  一、宽容学生——教师的基本品质
  
  1.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处处闪烁着宽容的思想。《易经》说“君子以容民畜众”;《尚书》讲“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庄子主张“常宽容于物”,“清而容物”;孔子强调“宽则得众”,“君子尊贤而容众”,他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视作“宽容”的同义词。特别是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治理天下的墨子,提出人人都能“为彼者犹为己也”,即主张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互不侵犯,对待别人像对待自己一样,相互宽容,天下就和谐了。唐代教育家韩愈重视“博厚以容物,宽明而服人”。宋代《晁氏客语》倡导“唯有德者能以宽服人”。表明了古代仁人志士对宽容的首肯和倡导,它是中华和传统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是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理念。
  2.宽容是教师必备的品质
  为什么说宽容是教师的基本品质呢?因为,宽容是一种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境界,它能使人跃上光明灿烂的台阶。教师只有具备了宽容理念,才能弥合与学生之间的歧见;教师只有具备了宽容心理,才能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和烦恼,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宽容待生,是教师师德、师风的体现,是教师做人的肚量,也是教师经过思想修练之后的大彻大悟。一个善于宽容学生的教师,是一个襟怀坦荡、心胸宽阔、品德高尚的智者。
  教师除了具备宽容学生的理念和心理,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学会容忍学生的过失和错误,并创造改正补过的机会。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要宽容学生。当然,宽容不是撒手不管,而是不断给学生创造补过的机会,不断引导他们进步。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宽容,在教师的微笑里,心悦诚服地自觉改正自己的不足,在教师的宽容中,不断进步,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关爱后进生,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1.“诚心”教育——塑造心灵感应
  我们知道,每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需要得到老师的喜欢和关爱,因为老师那发自肺腑的理性的爱,能让他们遵规守纪,勤学好问,积极向上;因为这种爱,能唤发智慧,陶冶情操,衍化行为;因为这种爱,能让尖冰化为春水,把错误变为前车之鉴。然而,我们教师整天忙于教育教学管理,却很少静下来思考自己的言行及对每一位学生的态度,却不知,在我们自认为自己的教育管理完美无缺的里面,还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教师千万不能对学生的言行不屑一顾,其实,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置于全体学生雪亮的眼睛之下,稍有偏颇,学生就会察觉。有人说:“学生是一面镜子”。这话一点不假,他们的感觉是最敏锐的,教师需要站在镜子面前随时审视自己,并能够用学生的心灵来批判自己,反思自己,校正自己。
  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可以激励人们的同情心与责任感。教师只有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去热爱学生,给学生以关心、尊重、理解,只有教师的爱心能为学生所感受,学生心灵的琴弦才会为教师所拨动。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时时渗透爱心教育。如平时的班会上,减少空洞的爱心说教,注重让学生从寻找别人的优点中去体验。例如,说让学生实话实说,发现班上哪个同学的优点并具体介绍给大家听,或者说一说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让他们多一双发现别人优点、发现自己不足的眼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人人都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找到自己被同学们关爱、被同学欣赏的自信心,无形中,就会发现同学们付出的爱心。
  2.相互沟通——走入后进生的心灵
  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要用更多的时间深入教室、深入后进生的非正式群体之中,了解他们,与他们谈心、交流、沟通,掌握他们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应该是沟通的艺术家”。教师有了沟通的艺术,在与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交往,就会化干戈为玉帛,化麻烦为简便,化困难为轻松,化冰山为河流。面对每一个后进生的差异,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甚至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对他们进行点拨、指导,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沟通,以语言为桥梁,以情感为纽带,进行师生交流,实现心灵的碰撞、心灵的共鸣。没有心灵的障碍,师生的交往才是一种快乐,一种分享,一种希望。
  3.讲究策略——为后进生添翅加翼
  “教育不仅是个线路的问题,还是个技术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也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在对待后进生时,一定要讲究策略。
  作为教师,应该善于抓住一切机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讲究策略,让学生尝试成功,获得发展。如果在处理学生集体中突发事件时,更应该讲究策略,处理得当,会成为一次难得的教育机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善待后进生——发挥心灵力量
  《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现代管理理念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高尔基说过“人的天赋像火花,它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詹姆士也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学生的知识、道德思想具有不同的层次,但是,每一个学生都一定有可以教育、培养、发展的潜力,哪怕他曾经犯过严重错误,他都始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富有个性的人,总有可以沟通的地方。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与细心,一定可以发现他们的闪光之点、可取之处,找到激励他们的方法。
  
  三、博爱“中间族”,克服传统管理“抓两头,放中间”的顽症
  
  在校园中,教室里有一个没有被教育者注意的群体,就是既不出类拔萃,也不惹事生非的“中间族”。这些“拉一把”就能出类拔萃,“放一把”就能惹事生非的“中间族”,自身存在、形成的一些不良心态,严重威胁着他们健康成长。他们在学生中要占绝大多数,这是学生的主要部分。传统班级管理是“抓紧两头,不管中间”,现代管理重视对“中间族”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1.转变观念,重视对“中间族”的教育管理
  现代管理认为,学生的素质结构是呈橄榄形状,即两头小,中间大。传统管理舍大而求小,显然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中间族”的稳定而放弃对他们的教育更是不可取的。这些“中间族”如果得到积极的诱导和教诲,很可能涌入优秀群体,反之,他们也容易流入后进行列。因此,要转变观念,克服“抓两头,放中间”传统管理,极力侧重于“中间族”,大胆采用“抓中间,保两头”,向“中间族”倾斜,有利于大多数,同时也缩短了“两头”。
  2.创设情境,创设“中间族”自我表现的机会
  “中间族”是学生中的主体部分,他们的行为在班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和支持,班级工作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工作中,不能将目光只看到优秀生,应该大胆启用“中间族”,给他们锻炼的机会,想方设法让他们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从而实现将他们从“中间族”中分化,涌入优秀层。教师可以在班务工作中实行班干轮换制,升旗轮流制,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调动“中间族”的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而且让所有的学生产生平等的观念,克服优等生的骄傲情绪。这些来自外部的压力,直接刺激着“中间族”的自尊心,使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重新建立,有效地矫正了他们的不良心态。
  3.倾注关爱,让“中间族”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不断进步
  教育实践证明,“中间族”的进步与否同教育者的关爱程度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尽力注视这个群体的生活,对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适当的表扬,不能让他们有一种“有我无我一个样”的失落感,必须尊重、爱护、理解他们,让他们始终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同时,对他们不断提出切合实际的目标要求,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他们的积极进取的心理。
  
  四、严爱优等生,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学校中的优等生,谁都喜爱。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缺点常常容易被忽视、掩盖、原谅、袒护。小小的缺点也会造成大的隐患。马家爵、刘海洋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克服“喜优厌差”的思想,不能宠坏他们,更不能迁就他们。要时时提醒他们“做学问得先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积极向上的人。优生不单纯是学业优秀,更重要的是人品要优秀,心胸要宽阔,心理要健康。成天被赞扬的学生,只有在理智深沉的爱之中,警钟常敲,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扬起风帆前进。
  总之,要跟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步伐,广大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观,从提高民族素质,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高度,重新审视学生,确立宽容的意识,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策略,促使学生尽快发展,尽快成才。
  
  参考文献
  [1] 李贤芬.学校管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徐乃华.对“中间族”的教育对策.校长阅刊,2006(12).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