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学生主体性的阶段性体现

作者:刘爱平




  一、在基础知识领域的学习中推崇“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教师只起导学、服务作用。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促使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如何体现学习初始阶段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我们特别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要求,精心引导
  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对教学活动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习方向,创设学习情境,这是教学初始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功力也就重点表现在这个引导过程中。
  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要明确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具有可控性,同时教师要善于创设相关的环境、氛围,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与作者心灵相通,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诗歌教学中,要使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意境和情感,这就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的背景。再如教学《声声慢》,老师将李清照的身世、画像和古代男女离别场面的图片制成PP课件,配上如泣如诉的洞箫音乐,自然使人黯然神伤,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意境,大大缩短了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加快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率。
  2.对知识进行准确评估,精密进行导读设计
  教师只有对传授的知识进行准确的评估,精密地设计问题,才能引导学生较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高质量和高效益。
  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总会遇到一些难度较大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来突破。如果教师采取细致的讲解和剖析来突破此难点,即使讲明白了,但最终还只是停留在识记的层面,不久就会忘却。如果设计问题时再精细一些,就可以使学生摆脱单纯识记之苦,让知识变得易学和乐学。如古诗文教学中的词类活用的规律问题,可以由教师归纳,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归纳,还可以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习题训练由学生自己在练习中来领悟,最后由老师总结出来。但后两种方法与前一种方法相比,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突现了,在实际教学的操作过程中,效果也大大超过了前者。所以,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问题,让问题在学生的知识对比和思维碰撞中自行得以解决。
  总之,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的导向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好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预案更是重中之重。
  
  二、在能力迁移过程中加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特点是,由教师创设良好的合作环境,促进学生分工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相互协作中培养信任、合作、共进的团队精神,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在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下积极表现自我,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1.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明确任务,分组导学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始即向学生明确展示本教学单元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定出学习活动的目标指向。然后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由小组的组织者把教师分配的任务细化分配到每个成员,各成员带着任务学习课本,或课前课下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等。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组织很重要。因为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的,所以要实施有效的学习,就必须把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我们采用异质分组的形式,即选择一项关键属性作为分组依据,将性质不同的学生混合编组,按照“兼容差别,优化组合”的原则,把学习成绩、性格、兴趣等方面差异比较大的学生编成一组。实践证明,这种分组方法使学生懂得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大家优势互补,同心同德,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团队学习的效能。
  2.精细分层设计好问题,使各层级的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会到成功的惊喜
  以中学课文《祝福》为例,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可以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找出有关祥林嫂的三段相貌描写;②思考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她的这种变化;③讨论“祥林嫂到底怎样死的”。这三个问题本着由易到难的梯级设计,第一题通过阅读在文中就可迅速找到,第二题是在第一题的基础之上设计,在每段相貌描写的前面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通过故事概括出变化的原因,训练的是概括能力。难度虽然稍大了些,但并非学生不可企及的;通过第二题答案的讨论,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解决第三个难度最大的问题。精心设计好教学中的导学问题,使课堂教学目标明确,要点分明,思路清晰,少走弯路。
  不同层级的学生带着自己的见解、疑问和收集的信息,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听取他人的意见,互相取长补短,完善对新知识的理解,加深认识,形成共识,人人都参与学习进程,享受学习的快乐。
  3.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总结升华,深化教学
  教师的指导作用一方面要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和成果进行客观辩证地评价,这既是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尊重和肯定,也有利于更好地改进今后的合作学习。另一方面,老师还要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点拨实现突破,还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梳理知识结构,对系统知识进行总结升华,发展基本技能。
  如教学《祝福》,讨论“祥林嫂到底怎样死的”的话题。实际上在第2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已经解释了第3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是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总结来完成的,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及时对这一技能加以训练巩固,以形成能力。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巩固这个能力迁移点,我们可以连续设计一组问题,借用迁移答案解决问题,2001年北京春招试题22题“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第23题“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就是训练材料的整合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拓展了眼界,巩固了知识,促使了能力的迁移,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在“探究学习”中培养素质
  
  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苏联心理学家鲁宾什坦认为,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教师通过创新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讨论,就能鼓励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解决现存知识与问题要求之间的矛盾,提示出知识的新成分,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扩大解决复杂问题的空间,从而提出新颖而独特的想法。
  2.建立小组,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仅仅是进行探究的起点,要开展有序、高效的探究,还必须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分析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这有利于学生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交流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教学《项链》采用分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多元化阅读,教师提出一般的观点: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一心追求豪华生活,最后因为一时的贪慕虚荣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她是一个悲剧人物。问各小组是否还有其他看法?有小组通过讨论认为:为赔项链用十年还债,看出她是个守信用、艰苦耐劳的女性;有小组认为:她虽虚荣也有自尊自爱的一面,不满意自己的境况但除了偶尔抱怨丈夫,不曾用任何手段得到自己想要的虚荣,甚至不愿去佛来思节夫人家;有小组说爱虚荣是人之常情,虚荣是一个人向往美好的表现,不应该受到强烈批评。学生摆脱以前教师条条框框的引导,以自己的感受阅读欣赏小说,以小组的形式加以集中,用众人的智慧还小说主题以多元性,让学生从小说中读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东西。
  3.收集资料,探究问题
  这是探究性学习教学结构的最核心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围绕在分析问题时提出的要求,分工协作,通过学习课本知识,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方式搜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如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简单地介绍了故事情节,课堂上就让他们自由阅读,品评语言,人物形象,教师对此作出点评。课后学生意犹未尽,有同学在文艺演出时把它当节目来演出;还有的同学对文艺复兴这一时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自由阅读、自由欣赏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明显的提高,真正从要我学转向了我要学。
  4.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则是其归宿。
  学生的思想、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力,我们要鼓励他们自由学习并将各自思考的东西表达出来。在教师引导下的多元化教学更有利于他们深入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 周谷平.国外关于创造性培养的若干研究.外国教育资料,2000(6).
  [2] 华中一.论应试教育.新华文摘,2000(7).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