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汉语言中“引用”的修辞功能浅析

作者:张素格




  所谓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文章中,适应题旨情境,巧妙地夹插确凿的史实先例,古圣先贤名人巨匠的言论以及家喻户晓的典故、成语、格言、歌谣、谚语、俗语、歇后语等,以此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效地证明观点抒发感情。“引用”作为汉语传统的修辞手法,适用于诗歌、骈赋、戏剧、小说、散文、政论等各种文体,可以说理叙事,可以抒情状物。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早期文化作品《诗经》,其中已经有“人亦有言”、“先民有言”的字样。先秦两汉,在言谈中引用《诗经》成为跻身高层社交场合的立身之本。只要与当时的环境协调,与本人的身份合宜,所引诗句能够“言志”,就可以不管原诗真意。《左传》中就有诸侯之间朝聘盟会时“赋诗言志”的记载;孔子也曾教育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当时“引用”之风甚盛,引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今天,阅读文言文,如果缺乏必要的引用修辞知识,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引用修辞手法对我们阅读、鉴赏古籍,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以及现实社会的经济文化有着直接的影响。
  任何修辞活动都是为了追求较好的表达效果而进行的一种修辞实践努力。引用所作的实践努力是选用在人们头脑中有长期影响的语言意识,即文化积淀,利用其与表达者所表达的思想观点的相同、相反及相通之处,唤起交际双方情感的共鸣,从而使论证更有力,说理更透彻,抒情更充沛。其修辞效果显著,功能丰富多彩,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言简意赅形象贴切
  
  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内容,以简驭繁,收到言简意赅贴切形象的表达效果,这是引用最显著的修辞特征。引用的典故、故事、俗语、谚语、格言以及圣哲的语录等,是人类长期生活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有些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准则;而且,它们具有简练生动的表达方式,是语言的精华。因此,这样的引用,往往只言片语,就能形象地点明历史人物的运筹机窍;寥寥数字,就能深刻地揭示出人生哲理。这正符合我们汉民族传统修辞观和艺术审美情趣所崇尚的含蓄美,也最符合今天的信息论原则,以小量的符号传递大量的信息。例如:
  (1)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2)我是并不反对长文章的,尤其是要写重大的问题或重大的理论,那是非长不可的。但即是必须写长文章,也要遵守经济的原则,应当长就长,应当短就短。《庄子》上有这样几句话:“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这同样适用于写文章。(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答〈新观察〉记者问》
  例(1)引用谚语说明保护邻国不受侵犯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侵犯,一语中的,形象生动,发人深省。例(2)引用《庄子·骈拇》篇的话,说明文章的长短应服从实际需要,遵循表达规律,贴切形象。
  
  二、含蓄委婉韵味无穷
  
  我们汉民族的情感展露往往是内敛式的,把含蓄蕴藉看作至高的艺术审美标准,而且有时人的思想感情是不便于明言或者是难以言传的,这时借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法——引用,可以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把读者带进一个驰骋想象的辽阔天地。例如:
  (3)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唐·杜甫《丽人行》)
  (4)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例(3)上句用北魏胡太后与杨华私通,后来杨华畏罪南逃,胡太后作《杨白花歌》以表思念的典故,讽刺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的暧昧关系;下句用西王母“青鸟信使”的典故,暗示他们明来暗去,传递消息,锋芒暗隐,贴切自然。假如直抒其意,一定会感到索然无味,况且杜甫也不敢公然冒犯当时炙手可热、势倾天下的杨国忠兄妹。运用引用修辞手法既避免了针芒外露,又对杨贵妃姊妹骄奢淫逸的生活给予了有力的嘲讽,回味悠长。例(4)引用陶渊明的《挽歌》诗。在当时黑暗的高压统治下,鲁迅只能用含蓄委婉的笔锋来刺激反动当局,文章开头就说“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引用正渲染了这种悲愤填膺的感情,言已尽而意无穷。
  
  三、底蕴丰厚典雅富赡
  
  引用史实先例或典籍中的诗词名句,往往能增添作品的文化蕴涵,开拓作品的历史深度,使作品显示出典雅富赡之气。例如:
  (5)……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栏。
  ……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鸟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明末清初·吴伟业《圆圆曲》)
  (6)你的责任是大的,你的希望也是无穷的。做得好,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得不好,默默无闻,老死转乎沟壑,为万人羞,千夫耻,也有可能!(益发严肃地)所以结婚娶亲,尤其在我们这样的大世家里是一件应该非常谨慎,非常恐惧的事。你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可有一丝懈怠,忘却自己做长房长孙的责任哪!(曹禺戏剧《家》)
  例(5)引用三位历史人物。绿珠是西晋石崇的爱妾,据《晋书·石崇传》记载,赵王司马伦的嬖臣孙秀与石崇有宿憾,后又向石崇索要绿珠而不得,就告发石崇谋反。甲士去逮石崇到门口时,绿珠跳楼自杀。绛树为汉末著名舞妓,《艺文类聚》四三曹丕《答繁钦书》曰:“今之妙舞莫巧于绛树。”馆娃宫、采香径、响屧廊都是吴宫西施的遗迹,当年吴王夫差与西施在此尽情享乐,不料被越王勾践灭了国,香径尘埋,唯余禽鸟啼鸣;响屧廊人去楼空,徒留下苔藓青青,人生无常的悲哀在这种强烈的盛衰对比中得到深刻的体现。自古红颜多薄命,绿珠、绛树、西施这些历史人物形成了“参照系”,她们悲剧性的命运使得陈圆圆的个体命运变成历史长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陈圆圆的个体命运只不过是历史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具体表现。这样就将个体命运纳入历史纵深中加以观照,使之上升为一种普遍的历史规律,大大拓展了诗歌的历史深度。例(6)是剧中三老爷高克明对觉新的训导,有三处引用:“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大学》,“老死转乎沟壑”出自《孟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引自《诗经·小雅·小旻》,高克明引经据典,这些语句带有庄严的感情色彩,使得谈话显得文雅而严肃。
  
  四、庄谐并生风趣盎然
  
  有些引用修辞,尤其是一些“反用”,常常能收到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如:
  (7)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李商隐《任弘农尉献州此史乞假还京》)
  (8)你看孟夫子多么幽默,他教你离得杀猪地方远远的,嘴里吃得着肉,心里还保持着不忍之心,又有了仁义道德的名目……(瞿秋白《王道诗话》)
  (9)喀麦隆最后一役以1比6的比分输给俄罗斯,使人想起他们是为五斗米折了腰。(转引李绍林《谈新式用典》)
  例(7)反用卞和献玉的故事。此诗表面上看违背常情,出人意料之外,实际上却意蕴深邃,耐人寻味。正如南宋黄彻所说:“英俊屈沈,强颜低意,趋跖诺虎,扼腕不平之气有甚于伤足者,非粗知直己,不甘心于病畦下舐,不能赏此语之工也。”(《跫溪诗话》)例(8)暗引《孟子梁惠王上》,刨出“帮忙”哲学的老根,笑尽其虚伪故作。例(9)说的是世界杯足球赛上,喀麦隆队自知升级无望而放水俄罗斯,据说以此换取俄罗斯的实惠,“为五斗米折腰”是说为金钱而投降,语出魏晋文学家陶渊明之口,原话为“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表明他不肯为一点小利益而辱没自己的志向,这里用这件事讽刺喀麦隆队。
  以上所谈是引用的一些较为显著的修辞功能,当然不是仅限于此。这里为了叙述的方便,分项一一介绍。其实,在实际运用中,一个引用可以同时表现出两种或更多的修辞功能。比如,例(9)既言简意赅又风趣盎然。另外,还应该指出,虽然引用有许多的修辞功能,但并不是“多多益善”,一定要当用则用,用得恰到好处,一定要遵循“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的原则。
  引用作为汉语传统修辞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根基,其修辞功能是丰富深厚的,不是用言语能够穷尽的。阐析引用的修辞功能,能为我们的语言表达和理解提供合理的理论指导,从而在我们的言语交际或言语作品中,恰当地运用引用来提高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丰富汉语的民族风格。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