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思维方式差异与英语语言翻译教学

作者:付天军 付晓丽




  所谓思维是指人们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形成思想的过程。语言则是人们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人们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会在语言方面产生差异。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分别以两种不同语言为源语的人便各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形式。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除了正确理解原文外,还要注意源语与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差异,进行由源语到目的语思维方式的转换。
  
  一、思维与翻译的关系
  
  1.不同民族思维的共性为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本质属性、内部规律性的概括的反映。无论是操何种语言的民族,各个民族所面对的客观世界基本上是一致或相似的,这就使得不同民族可以用各自的语言来表达同一思维内容。这种共同的思维规律是人类思维的共性,也是翻译之所以能够进行的基础和奥秘,使不同民族间的交流成为可能。
  2.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又为翻译造成障碍
  虽然不同民族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共性,但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生存方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中英两种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一般是“螺旋式”的,即把作出的判断或推理,以总结的方式安排在结尾。这种“螺旋式”的逻辑使得中国人常利用间接的交流方式,在语言表达上,一般是首先叙述事情的背景,或罗列客观上的条件,或说明问题的原因,或摆出事实的证据,最后再作出结论,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往往采用直线推进的方式。这种“线性”的逻辑思维使得西方人采用直截了当的形式,在语言表达上,他们习惯首先亮明看法或观点,点明主题,然后再依次说明背景、条件、原因、证据或进行分析。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英语学习困难重重,汉译英当然也不例外。
  
  二、从翻译的角度看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
  
  1.中英语言语义结构模式的比较
  英语与汉语在语义的表现上存着差异。如英语词具有客观明晰,词丰义微,以多代少的特点,但并不冗余;而汉语词汇则主观概括,词约义丰,以少替多,但并不短缺。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在结构构上却完全不同。例如:表示“唱”的概念,英语中的词有sing,sings,singing,sang,singer。除了第一个sing外,后面几个是包含着基本概念和一些抽象程度更高的概念,如人称、数、时等的复合概念,一个唱被分化为几个具体而明确的唱。相反,汉语中的“唱”的概念则一字多用,无论你唱,我唱,他唱,此时唱,彼时唱,词形如一,毫无变化,他们合而为一,界限模糊,形式上完全相同,没有区别。
  2.中英语篇结构模式的比较
  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可表现为独白,也可表现为对话。语篇在篇幅长度上,短可为一句、一首诗,长可为一篇、一卷。汉语语篇和英语语汉语语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语篇多句内与句间的直接组合,不强调外显的粘连性,形式上缺乏显性的衔接手段,但通过逻辑推理或直接判断,语义是连贯的,汉语是高语境的语篇构成的。而英语的语篇结构形式多为句与句的有序排列,形式上衔接严谨,语义脉络明晰,英语是由低语境的语篇构成的。
  3.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在翻译中的表现和影响
  我们注意到,对事物的描述,中文和英文的思维方式有时截然不同,因此文章结构和安排也大不一样。在汉语中,一般把表达看法、判断或推论的部分,放在句群或句子的最后,加深印象,予以强调;而英语则往往把强调的部分,即主句或主句的谓语部分,放在句子的开头。虽然英语中的掉尾句,也有点类似汉语句子的语序排列,把修饰语放在句子的前部,而把较短的主句或主句中的谓语部分放在句子末尾作为强调,不过这是英语中偶尔使用的特殊修辞方法罢了。我们再来看一看,在这种情况下思维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能否转换。
  八月一日第AG-3号合同项下的10万吨小麦,原定于十月底以前交货。你方在合同中保证提前交货,并且以此作为签定合同的条件。但是,这批小麦迄今尚未装运。对此,我们深表遗憾。(陆墨珠:《国际商务函电》)这是一封投诉信中开始的一段。写信人首先陈述了问题的背景,然后又摆出两条有力的证据,最后提出自己的申述意见。这一个小的句群是按照中文的思维习惯进行推理的,廖廖数语,层次分明、环环紧扣、说服力强。在将这一段中文翻译成英文时,如果按照中文的思维方式语序照搬不变,那么这段文字就会被译成:The 10,000 tons of wheat under Contract No.AG-3 of August 1 is scheduled to be delivered by the end of October.You have guaranteed an early delivery in the contract it is on this understanding that we signed the contract.Up to now, however,the shipment has not yet been made.We very much regret for that.
  这样按照中文的思维习惯的英文译文,从英语的角度看,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强、语义不突出,让人觉得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得要领。如果我们按照英文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重新安排,译文可能是这样的:We very much regret that the 10,000 tons of wheat under Contract No.AG-3 of August 1,scheduled to be delivered by the end of October,is up to this moment not dispatched,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you have guaranteed an early delivery in the Contract,which was actually signed on this understanding.这一英文译文,是按照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先亮明观点,再逐一说明原委。读起来重点突出、结构严谨、通顺流畅,符合英美人的语言表达习惯。虽然叙述顺序改变了,但形异神似,原文中要突出表达的意思,在译文中以恰当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三、 明确中英思维方式差异,正确指导翻译
  
  1.单词
  美国人思维方式属于分析型,英语中句子结构词多以动词为中心向外辐射,使用动词较少,一个句子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动词作谓语,而大量使用介词,英语中大概有286个介词或介词短语。汉民族的思维属于集中型,注重殊途而归。汉语中动词的运用比较灵活自如,在一个句子中可以有很多动词连用。所以,在翻译时要注意词性的转换。例如:
  And as he said those simple words, he saw Megan in door with a tiny brown spaniel puppy in her arms.
  译文:刚刚说完这句简短的话, 他看见麦琪站在门道里,怀里抱着一只棕色的长毛小狗.
  2.句子
  汉民族注重整体,习惯于“众多归一”的综合型思维方式。所以汉语句子结构中多以动词为中心构成多短句的并列,而英语中使用长句较多,所以在英汉互译时要注意句子结构的调整。我们可以把较长的英语句子分裂为几个短句,反之,我们可以把汉语短句合并译成英语长句。例如:I take heart from the fact that the enemy,which boasts that it can occupy the strategic point in a couple of hours,has not yet been able to take even the outlying regions,because of the stiff resistance that gets in the way.
  这是一个典型的英语长句,翻译时我们必须把它分解成几个汉语短句:“敌人夸下海口说,几个小时内就能拿下这个战略要地,但由于遭遇到顽强的抵抗,连边沿地区也未能攻破,这使我增强了信心。”
  另外,由于英汉民族心理习惯的差异,英民族比较直接坦率,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英语中句子的重心往往在句首直接点出。汉民族比较含蓄,往往通过次要的语义、句子,最后才点出话语的重心。所以翻译时要注意英汉语句子重心的调整。
  3.语篇
  英汉语语篇上也存在显著差异。英语句际关联主要由各种句间的外显性衔接来实现的,没有这些衔接,语篇就显得不完整。 而汉语语句间的衔接是有语句的事件的内在联系、内在相关性、内在逻辑性来完成的。译者在英汉互译时,要适当调整语篇的结构。例如:(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If a man keeps cherishing his old knowledge,so as continually to be acquiring new,he may be a teacher of others.(2)阶级斗争消灭了,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的一切东西,政党和国家机器,将因其丧失作用,没有需要,逐步地衰亡下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走到更高级的人类社会。译文:Classes disappear, all instruments of class struggle —parties and the state machinery will lose their function,cease to be necessary, gradually wither away,end their historical mission;human society will move to a higher stage.
  
  参考文献
  [1] 许钧.论翻译的层次.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2] 许渊冲.唐诗宋词一百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 孙大雨.古诗文英译集.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7.
  [4] 张海涛.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国翻译,1999(1).
  [5] 冯学良.谈谈英汉动词的互译.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2).
  [6] 徐盛桓.关于英汉语篇比较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