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中介语僵化发生的情感因素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作者:刘瑞琴




  “中介语”一词是语言学家Selinker在Inter language(1972)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系统,它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既有别于母语,也有别于目的语,是一种随着学习的发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
  
  一、中介语僵化的特征
  
  Selinker认为中介语有三个主要特点,即系统性、可渗透性和动态性。中介语的发展虽是分阶段的,但并非固定在某个阶段不变。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新知识对原有知识的不断渗透,中介语的错误也不断得到修正。动态性即变化性,是中介语的一个重要特点。Brown(1987)把中介语的变化分为四个阶段:(1)随意性错误阶段;(2)中介语形成阶段;(3)系统阶段;(4)稳定阶段。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新知识对原有知识的不断渗透,中介语的错误也不断得到修正。语言的僵化现象是指学生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与固定下来的状态,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中。Selinker & Lakshmanan(1992)将僵化现象按其性质分为暂时稳定化和永久性僵化两种。他们提出了一个连接迁移和僵化的多种作用原则。根据此原则,当两个或更多的外语学习因素共同作用时,中介语形式的稳定化就更可能导致僵化。因此,实际上不能称暂时稳定化为僵化,它是产生僵化的预兆,这一区分对我国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广大的外语学习者而言,中介语基本上都没有僵化,而只是处于暂时的稳定期。
  
  二、中介语僵化发生的情感因素
  
  我国大多数学生的中介语都处于暂时性稳定阶段,在能够获得最佳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如在目的语国家中生活、学习或工作一段时间,他们的目的语能力通常会产生第二次飞跃,形成第二次高峰期。因此分析僵化产生的原因,在教学中采取相应对策,使他们的语言能力产生第二次飞跃是提高学生外语能力的必经之路。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积极的情感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而消极的情感会影响学习潜能的发挥。Krashen(1982)认为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主要有对所学语言的态度、焦虑和动机等。随着学习者年龄的不断增长,其生理和心理特点会发生变化,随之变化的还有他们的认知方式和情感。Piaget(1963)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感知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3~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成运算阶段(11~16岁)。在他看来,形成运算阶段标志着思维能力发展的成熟阶段,此后学习者只能从生活经验中增加知识,而不会发生思维方式的变化,并且很难学习新的语言。而“语言习得机制”论者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专门的机制负责语言习得。它可以将外部输入的语言知识通过普通语法内化而成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但这种习得机制到了青春期或“关键期”就会消失。也就是说,大约12岁以后人们不可能习得外语,他们的中介语在达到目标语之前就会僵化。许多语言学家并不赞成这一说法。其中Krashen(1982)认为青春期之后,二语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并未消失,成年人还可以习得外语。许多成人习得二语成功的事实表明,即使过了青春期,学习者仍然可以习得二语,但是他们习得二语的困难要比儿童更大一些。但困难的大小并非完全是年龄因素的影响,而是其他因素,诸如学习者的心理因素、情感因素等决定的。Krashen(1982)还认为,成年人认知成熟后的情感因素使他们最终无法获得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他将学习者的情感比喻成一张过滤网,如果学习者对第二语言采取消极的态度,他们的情感过滤就强,获得语言的输入就少,即使他们读懂了信息,这些输入也无法进入负责语言区域的大脑。相反,那些采取积极态度的语言学习者会有较低的情感过滤,语言的输入容易达到大脑的更深层次。
  Ellis(1994)所提出的反馈性质,即“相互作用论”认为,人际交流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传递感情。反馈对交际者可产生肯定、中立或否定的情感作用。当二语学习者在与本族语者进行交际时发现某些错误并不影响思想的表达,而且本族语者只要求能听懂其意思而不苛求他们语法的正确性,这样学习者就会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只要不影响交际就没有必要发展中介语,从而导致中介语停滞不前,甚至造成僵化。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学习者获得积极的情感反馈之后,而消极的情感反馈也会导致中介语僵化。有些学习者在得到消极的评价或受到批评之后会产生情感障碍。例如,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纠正学生的错误或批评学生总是犯某个方面的错误,学生感到很丢面子,失去了努力学习的自信心,导致中介语停止发展,发生僵化。情感障碍是导致中介语僵化的原因之一。Schuman(1975:223)提出了文化迁移模式。他认为在青少年时期,生理、情感、认知方面的变化会让他们产生一种防范心理,来抵制威胁业已建立起来的自我价值和观念,这种防范心理会一直延续到成年。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接受程度,决定了外语学习是否成功以及最终能达到的语言水平。文化迁移模式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解释最终归结于社会情感因素,它强调是社会情感因素造成了语言处理的障碍。
  
  三、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语言教师要注意目的语输入的数量和质量
  Krashen(1982:64)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惟一途径就是通过获得大量的处于i+1水平的可理解性输人,只有这种输入才是最佳语言输入。从教育科学的角度来看,以输入带动其他学习行为是符合学习规律的。输入是输出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足够的输入,特别是最佳输入,就没有必要的词汇和语感。因此,教师应做详尽的调查和需求分析,正确评估学习者现有的目的语水平,了解他们的要求和兴趣,结合教材设计出针对学习者现有能力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可接受性的学习任务。最佳输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减少因输入量过大而造成的压力和焦虑,从而最大限度地从客观上减少和避免僵化现象的产生。
  2.语言教师要注意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注意学习者的学习发展阶段,积极调整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尽量减少母语的干扰。从心理学角度讲,移情就是将自身投入到他人的境遇中,体验他人的感受,获得与他人相近的情感体验。用移情来处理对目的语的态度是指在保留本国文化和母语的基础上,理解和适应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克服母语文化的优越感,培养对文化差异的知觉能力。在行动上积极关注和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缩小对目的语的情感和心理距离,并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遵照目的语习惯方式进行表达。
  3.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语言学习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学习动机有两种: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我国大部分学习者的动机为前者。有些学习者不愿意接受目的语的文化规范,缺乏融入目的语文化的愿望,从而大大影响其外语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重视外语教学内部规律的同时,应从文化的角度教授语言,帮助学习者培养强烈的融入型动机,从而缩短其在社会心理方面与目的语的距离,使学习者在情感上有更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减少或防止僵化的发生。
  4.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形成良性互动
  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促进信息的有效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得教师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程度,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此外,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可以给学生反省的机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趋于完善。
  以上是笔者从情感的角度对中介语僵化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并就其对第二语言的启示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介语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许多问题很有争议性。中介语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其僵化的形成也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其中情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中介语及其僵化的研究使我们学会了用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学习者语言的错误,同时对其成因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及时纠正,帮助二语学习者获得真正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London:Edward Arnold Ltd,1987.
  [2] Ellis,Rod.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3] 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 press, 1982.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