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德育的融通

作者:田龙菊




  一、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德育维度
  
  1.教学的道德性
  教学的道德性,即教育性。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和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是教学的最高目的,而教学是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进行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这就是说,在文化知识的教学中必须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也只有在文化知识的教学中才能得以进行。这是赫尔巴特对“教育性教学”原则最为精彩的论述。
  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蕴涵了教育的道德标准。教育的标准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知标准,二是道德标准。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目的、内容与方式都赋有道德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就是一项道德实践活动。
  2.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德育要求
  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德育要求大体也反应在其目的、内容与方式上。在德育目标取向上,基础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在目标上规定了德育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其中,“情感态度”具体包括了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德育目标。因为,外语教学要以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为先导,语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为核心。要努力使学生明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交际环境中,应如何理解和运用言语以及如何恰当得体地用外语进行交际。
  中小学英语教材中选择了大量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间和谐相处的题材与话题,这些德育素材体现了教学内容的道德性。在教学方式上,外语教学基于师生的民主、平等,倡导教学互动、体验认同、参与分享等道德的教学方式。
  
  二、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的缺失分析
  
  中小学英语教学原本应该充分体现其道德性,这是教学道德性的普遍规定。然而,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其德育维度空虚、荡然无存。具体表现为语言教学的唯技能取向与唯考试取向等。换句话说,即是英语教学目的只满足于“四会”(听、说、读、写),甚至停留在会作题考试的层面。这样完全背离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和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德育要求。究其原由,大致体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意义空壳化”的知识观。近代以来,受实证主义、科学主义至上的导引,“知识教学”演变成“学校教育”的化身。而知识只是为了形成一定技能的基础。“知识人”、“技术人”与“工具人”取得了内在的统一。这种知识观剥离了知识中事实与价值的关联,单纯关注充满科学性的事实,从而使知识变成去意义的“空壳”。“意义空壳化”的知识,便于测量、统计,便于操作、实施。然而,在这种知识观指导下的教学背离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要求,割裂了知识中事实与文化价值的联系,导致了教学中的价值无涉,造成教学活动的异化。
  这一事实,导致教学中技术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在技术的观点之下,教育结果往往被简单地理解成教育目的的现实化,而教育目的则被想当然地理解成业已充分地包含于既定的教育内容当中,教师对教育目的的分享也就相应地被简化成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一个教师只要对他要教授的教育内容有了相当的理解,似乎就完成了对教育理想的分享,从而就成为国家或社会思想的执行者了。然而,这种被物化的“教育目的”导致了一个可笑的局面: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自己却缺少一个“灵魂”。而教师“灵魂”缺失的悲剧就是:学校一日甚似一日地开始变成各种各样缺少主题的知识与技能的大拼盘,学习活动也一日甚似一日地开始变成各样不明方向的记忆与复述。
  第二,语言文化教学思想的混乱。在我国的英语教育领域,关于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模式:
  一是语言文化教学的“分离式”(“explicit culture teaching”),该教育模式将文化看作是一种可以和语言剥离开来的“知识”。即将文化与语言完全分离加以教学。在教学中即表现为强调语言教学,轻视文化教学或是重视语法,轻视语用交际。
  二是“附加式”语言文化教学(“implicit culture teaching”),这一教学模式是建立在语言教学交际法之上的。交际能力在Canale & Swain(1980)的定义下可分三类:语言能力,社会文化能力和交际策略。而交际法重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所以将文化作为交际能力中的一个方面,定义为在培养“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之外,学生必须掌握的第五种技能。这种附加式的文化导入,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但就本质而言,依旧是将文化与语言分离教学。
  三是“融合式”语言文化教学(“a synthetic approach”),这一模式是建立在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这一观点上的。任何将语言和文化教学分离的教学方法都是有弊端的。将两者放在同等的位置,分开教学的后果,必然是顾此失彼、摸棱两可、似是而非。Kramsch认为,应该将语言和文化看作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使语言文化教学融合为一体。
  正是在教学思想上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了语言文化教学的异化,出现教学中德育的缺失。因为道德是文化的核心所在,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们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不存在没有文化内涵的语言。语言教学去文化现象必然导致语用失误,即负语用迁移。这种语用迁移在以英语为交际语的跨文化交际中突出表现为“汉语文化+英语表达”的语言形式。
  
  三、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的融通
  
  落实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德育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思想上树立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主动发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通过道德的教学方式而达成。
  第一,走教师专业发展道路,变革教育思想。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基本路径,是教师适应社会要求、把握教育更新、引导学生的重要途径。这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从中提升自己对教育教学的领悟,增进教学知识观,新课程教学观,从而在观念上形成对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并进而产生信念。只有这样,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才能贯通这一原则。
  第二,整合德育素材,发掘其德育功能。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两种基本德育素材,一是教材文本,二是教师的道德影响。中小学英语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德育素材,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其德育意义,并通过自己对德育的理解,充分实现英语教学中德育素材的德育功能。
  第三,坚持平等民主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道德性是关乎人性、顺应身心发展的。这需要教师树立新型的学生观与师生观。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建立和谐的、发展的师生关系。
  总之,中小学英语教学蕴涵丰富的德育影响,它需要发现、挖掘,由内而外地自然展现,而不是人为地强加、渗透。
  
  参考文献
  [1]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67.177.
  [2] 黄向阳.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1.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