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论物理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问题

作者:李 刚




  一、决定课程结构的主要因素
  
  基础物理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何从这样巨大的知识库中选取最必要最合适的内容,组成物理课程及其教材的最佳结构,这是物理教学研究人员的重大课题。课程结构是由人类共同拥有的学科结构转化为个人的认知结构的阶梯。从课程结构与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来看,从决定课程内容的主要因素来看,可以认为:课程结构决定于社会结构、学生心理结构和学科结构三者的交叉和结合。
  1.社会结构:包括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经济、政治结构、社会制度对基础教育的要求,表现为教育方针、制度、政策、法令、培养目标等。这些就决定了课程设置的目的与任务,形成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基础,同时也决定了学校的师资、物质和领导条件,它是教学过程和课程结构的外部环境。
  2.物理学的学科结构:是由物理学的特点决定的,物理学的特点是:(1)实验科学;(2)严密的理论科学;(3)定量的精密科学;(4)基础科学;(5)方法论的科学。物理学科结构本身也在随着时代发展,国内外科研成果(包括科学教育的经验)发生变动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知识更新过程和课程结构的推陈出新。这是决定物理课程和教材内容的主要依据。
  3.学生心理结构——课程内涵:(1)认识过程(感知、表象、想象、思维记忆等),(2)意向过程(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3)个性特征(智力、能力、气质、性格等)。课程的内容特别是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及其特点。随着形势的发展、教育指导方针的变化及教学经验的积累,课程结构总是经历着阶段性的变革——稳定——变革的过程,以便向着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学科发展和学生成长道路的方向前进,物理课程的结构也随之而不断完善。
  
  二、决定教学模式的新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应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构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的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3.教学过程从重视结论转为重视过程
  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现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们今天的教学要教会学生正确思维、教会学生学习。
  4.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的发展
  未来的教育不应限于给学习者坚实的知识和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它还应培养人的行为和能力,并深入其精神生活之中,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掌握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这一观点出发,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更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它突出表现为: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我们只有加快观念的转变、加快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才能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兴趣,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三、新课程下常见的教学方法
  
  什么样课程的结构、教学任务和教学观就决定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在新课程下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尝试教学法
  基本程序是:①出尝试题(提出问题);②自学课本;③尝试练习;④学生讨论;⑤教师讲解。
  2.立体教学法
  基本程序是:①导读质疑;②立体探究;③评价归纳;④训练迁移。
  3.学导式教学法
  基本程序是:①课前预习;②课上读书;③学生提问(老师和同学);④学生讨论;⑤综合练习;⑥学生评改。
  4.和谐教学法
  基本程序为:①身心准备;②知识准备;③出示目标;④自学讨论;⑤艺术精讲;⑥激活练习;⑦达标测试;⑧课堂小结;⑨推荐作业。
  5.协同教学模式
  组织形式是:①班级教师协同;②年级教师协同;③学科教师协同;④全校教师协同;⑤校内外教师协同。
  
  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
  
  【案例分析1】《平面镜成像》
  ①导入;②请同学回答光的反射规律;③根据光反射规律,做一物体经平面镜反射所成的像;并与学生一道推理得出光反射规律的论断;④实验验证;⑤概括得出结论。
  这采用的是演绎策略模式:提出物理概念(原理)→进行演绎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演绎策略是一种教学效率较高的教学策略模式,但教学基本上是讲解式的。
  【案例分析2】《平面镜成像》
  ①导入;②演示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初步得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③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同学生一道做出物体经平面镜反射的光路图,进一步确认像的位置、大小及虚实;④概括得出结论。
  这采用的归纳策略模式:演示(或列举)个别实例→进行归纳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归纳策略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参与的程度较高。但相对较费时。
  【案例分析3】《平面镜成像》
  ①导入:(略);②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与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③形成假说:物体距镜面越远,像就越小,像的大小可能与距离成反比;④制订方案:观察点燃的蜡烛经玻璃板所成的像,并通过同样的蜡烛与像重合来确定像的位置;⑤实施方案:取点燃的蜡烛距玻璃板的不同距离重复上述实验,测量物、像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表格中。观察像的大小与蜡烛的大小的关系;⑥分析论证:分析结果,验证与假说是否相符;⑦评价:实验过程的操作是否规范,结果是否可靠;⑧交流:形成实验报告,交流实验结果。
  这是探究策略模式,运用探究策略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获取了物理规律和概念,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精神。但过程的探究往往费时较多。
  可见常用教学策略模式最主要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以上分析不难看到,最好的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策略。用演绎策略设计的课堂教学结构比较严密,中间环节比较紧凑,时间利用的效率比较高,但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发挥;探究策略设计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但课堂教学结构比较松散,效率相对比较也偏低;而用归纳策略设计的课堂教学则位于二者之间。只要能实现目标就是最好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教学论.中国教育报,2000(6).
  [2] 钟启泉,崔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孙威立,杨祖念.物理教学实施指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5] 郑彩华.适合我国当前教学实际的课程实施取向探析.新课程研究,2007(1).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