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音乐教学中演唱艺术的情感表现

作者:朱艳彬




  情是声乐艺术得以确立的前提,是声乐艺术存在的灵魂,而声乐艺术则是情的必然流露和艺术表达。通过情的表达流露,使歌唱者在感情和情操上达到一种升华。因此,在声乐演唱中,必须广泛巧妙地通过音色、速度、力度等的运用和作品内涵、基调、风格等的艺术处理,把歌曲的感情呈现给听众。
  
  一、认真研究分析作品的情感内涵
  
  演唱中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歌曲演唱的情感表现,好的演唱者不仅能准确地领会和传达歌曲的艺术意境,同时还能通过自己的再创作,发掘歌曲潜在的甚至是作曲家始料不及的内涵,演绎出唱起来更加动人和自然、听起来更有韵味和美感的作品。
  1.要熟读歌词,掌握作品的主题思想,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
  熟读歌词、分析歌词、朗读歌词是唱好歌的第一步。通过读歌词了解歌曲的基本内容和词意,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作者要向观众诉说的情感。而且通过朗读歌词,可以找到词本身存在的节奏、旋律的动态,掌握语调、语气、语势及感情的发展脉络。如许幸之作词、聂耳作曲《铁蹄下的歌女》:“我们到处卖唱,我们到处献舞。谁不知道国家将亡,为什么被人当做商女。为了饥寒交迫,我们到处哀歌。尝尽了人生的滋味,舞女是永远的漂流。谁甘心做人的奴隶,谁愿意让乡土沦丧。可怜是铁蹄下的舞女,被鞭挞得遍体鳞伤。”
  通过朗读歌词,首先我们了解到在这首作品中,描写了在苦难的旧中国,歌女们痛苦的生活,在这里作者写出了歌女们的心情及她们的愤懑。通过分析歌词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的深切同情,从而确定这首歌的基调是沉痛的。如果在演唱时不顾歌词的内容一味追求声音的柔美,作品就失去了应有的艺术效果,也违背了作家创作的意图。
  2.要唱准曲谱,熟悉作品的音乐语言,进行演唱的处理设计
  通过熟唱歌曲,可以了解作品的旋律、节奏、节拍、力度、调式、调性和作品的结构,包括了解歌曲的高潮等。在平时生活中,情绪有喜、怒、哀、乐的变化,说话有抑扬顿挫的不同和语调语气的不同。我们在读一首唐诗的时候,常常自然而然地有音调的高低对比。如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往往在读第三句的时候调门高一些,第四句又落下来,这样有起有伏听起来才好听。在一首歌曲当中,也必然有着快与慢、高与低、抑与扬、轻与重、徐与疾、顿与挫、连与断的交错配合,通过反复吟唱歌曲,就会了解作曲家的意图。以歌曲《我爱你中国》为例,这首歌由引子、正歌、尾声三部分构成。在正歌里,词作者通过反复的并列排比,用了九个我爱你。作曲家处理得非常好,全曲语势流畅,高低有致,抑扬和谐;高中有低、低中有高;欲高先低、欲低先高;有高峰,也有坡谷;句有句的起伏,段有段的对应。在歌唱的时候,要想领会作曲家的意图,必须全面分析和把握语调、语气,并调动和运用声乐语调造型的各种因素和技巧,以辩证的观点处理好各种关系。以情感变化为依据,与咬字、共鸣、呼吸等结合起来,使声乐艺术美的创造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美感效果。《我爱你中国》这首歌中段的九个“我爱你”,就有不同的力度处理,使感情层层深入,逐步通往高潮,处理得越合理越细腻就越感人。
  3.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
  歌唱是人们用来表现生活、抒发感情、寄托希望、预示理想和反映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同一主题的音乐作品,因为年代的不同、环境的不同,歌曲的情感内涵也不同。以毛泽东词、陆祖龙作曲的《娄山关》为例,《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写于一九三五年二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娄山关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胜仗。就在红军夜过娄山关时,毛泽东站在山顶创作了这首词。他以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生动地描绘出红军在甩掉敌人的围追堵截之后,夜过娄山关,突出重围的场面。这首词境界广大,意境苍凉,雄浑悲壮但不低沉,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风貌的作品之一。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诗人通过“风鸣”、“雁叫”等视觉形象构成一种悲壮的意境。唱的时候“西风烈”三个字要强起强收,唱出诗人悲壮的心情。“霜晨月”三个字要静,声音要有控制,突出夜行军的特点,而且要唱出一点悲凉的味道。“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要唱得清晰,气息要控制好,唱时仿佛听见队伍集合的急促的马蹄声和低沉的号角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段诗人不直接写战争的场面,而是抒发胜利后越过娄山关的喜悦。“真如铁”比喻娄山关坚固,“从头越”既有从山顶跨过,以此展示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之意,又暗示诗人长征计划要重新安排的高瞻远瞩。演唱时用进行曲的速度,声音要扎实有力,但不需要太强的音量,而且声音要有弹性,让人联想到骑马行军的脚步。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全曲的精彩之处。笔调凝重,气势磅礴,集中表现了毛泽东此时的心境,作曲家在“海”字上用了全曲的最高音。演唱时要有登高远望,敞开胸怀尽情歌唱的感觉,高音要站稳。接下来“残阳如血”不要太强,要和上句形成对比。面对莽莽群山、如血的残阳,诗人的心情异常沉重,虽然此时革命局面已经出现转机,但依然任重而道远,词意又转为悲凉,唱的时候需要控制好声音,如果不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是唱不出作家的心情的。
  
  二、正确处理和把握演唱中的情感
  
  所有的歌曲都是人声来演唱的,但歌曲的情感表现则是有着各自不同内容的。不仅因为歌中所描绘的景物、人物有着不同的内涵,且忠奸、雅俗、悲欢各不相同,即使歌词写得很精彩,但唱出来的情感若与歌曲表达的词意背道而驰,不但感动不了听众,反而会使听众觉得索然无味毫无情趣。语言的语音、语调、节奏、速度等都是表达感情的手段,人由于情绪的激动,发出各种不同的富有表情性的声音,这是人的有机体内部变化而引起的一种必然的外部表现。我国歌唱理论中的“以意为主,即意生情,以情带声,字正腔圆,情声并茂”,其中“唱心”是关键性的问题。所谓“唱心”,就是唱意、唱情,即用歌声来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吐露演唱者的心境。这是歌唱艺术的灵魂,要是忽略了这一点,即使歌唱者声音再好、技巧再高超,那也只是没有灵魂的美丽的躯壳。
  1.情感处理要准确
  每一首歌曲都有其特定的内容,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是千差万别的。如颂歌类,有歌颂祖国的,也有歌颂家乡的,还有歌颂某一具体事物的。从旋律上来讲,有的辉煌宏伟,充满激情,有的舒展流畅,委婉抒情。在演唱时,把握情感一定要准确。比如《我爱你中国》和《我爱你塞北的雪》,这两首歌同样是表达赞美之情,但一个歌颂的是地大物博的祖国,一个赞美的是洁白轻盈的雪花。前者是抒发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感情热烈激昂;后者是赞美雪花纯洁的品格,感情细腻真挚。如果用《我爱你中国》的感情去唱《塞北的雪》,显然是不准确的。
  2.情感把握要适度
  艺术情感的表现需要渐次递进的过程,在表演时也要体现出不断加深的层次感,这样才能在最精彩的地方唱出力度与深度,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比如歌曲《黄河怨》,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惨遭日本鬼子蹂躏的中国妇女声泪俱下的控诉。这首歌第一段表现的是受侮辱的妇女面对黄河哭诉日寇的罪行,这一段音乐节奏缓慢、沉重,唱时要体现出主人公的伤心无助。第二段节奏紧缩,情绪激动,体现了妇女对孩子的爱与对鬼子的恨这两种感情的对比,给人以痛心疾首的感觉。第三段转入高音区,力度、速度都不断加强,把歌曲推向高潮。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表情上要体现出从痛苦到激动,以至愤怒这样一个情绪发展变化的过程。另外,唱到高潮的时候可以眼中含泪,却不能泣不成声。也就是说,把握情感要恰到好处,既不能“乏情”,又不能“泛情”。
  3.情感积累要丰富
  要想更好地把握声乐作品的情感,还需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艺术情感体验,广泛涉猎相关的艺术门类,大量阅读和欣赏艺术作品,而且要尽可能多地投入到生活实践中去,体验人生百态,拓宽生活视野,积累生活情感。因为歌唱时所表达的情感是个人情感的诗化,是生活情感的浓缩、集中和升华。生活情感丰富了,容易转化为艺术情感。另外,还要不断提高文化修养,文化知识水平高了,理解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就会增强,对作品的情感把握就更准确,更有分寸。这种对艺术的理解力会使歌者在声、情两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歌唱艺术中声与情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二者缺一不可,互为依存,互相制约。歌者既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而且还要有能综合利用的较高的艺术修养水平,经过发于内而行于外的再创作过程,才能有重内涵、重形象、重意境的精深艺术创造,进而获得达意、神趣、底蕴、快心的撼动心灵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 徐小懿等.声乐演唱与教学.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2] 耿春梅.试论声乐演唱中的情与技.青海社会科学,2006(3).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