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音乐欣赏教学的美学审视

作者:张红霞




  一、音乐教学的审美要素方面
  
  1.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
  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
  2.音乐教学方法的审美原则
  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概括地说,它遵循着这样一些原则:情感性原则,形象性原则,欣赏性原则,愉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相互交流性原则。
  3.音乐教师的审美规范
  施教者的劳动形态应当具有审美性,包括教学仪态,教学语言,教学气质。
  4.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征
  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
  
  二、音乐教学过程的审美描述
  
  1.音乐欣赏的审美初级阶段——音乐审美注意与音乐审美渴望:音乐教学的准备阶段,各环节的连接、结束阶段。
  2.音乐欣赏教学的审美高潮阶段——音乐审美感知与音乐审美探索、认识与音乐审美再创造:音乐教学的学习阶段。
  3.音乐欣赏的审美评价阶段——音乐审美的效果评价,反思总结:音乐教学的复习阶段。
  
  三、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研究对现实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
  
  人们曾经认为音乐欣赏活动相比音乐表演或是创造活动来说是较为被动且也不需要太多技巧、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因此音乐欣赏教学曾被人们认为是较音乐表演教学、创造教学更为次要的方面。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音乐欣赏其实是对最广泛的人群进行最普及的音乐审美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并且,音乐欣赏活动中,听众绝不是被动的,听赏音乐所需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绝不亚于音乐表演和创造活动。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在他所著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提到:“普通音乐课的首要目标应当是,提高每一个学生音乐听赏的能力,也就是使音响变得更富有表现力的能力,并且还要鼓励他们对所领会到的一切做出感觉反应。”基于这些新的认识,音乐欣赏教学在学校音乐审美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深入到实际中去我们却无奈地发现欣赏教学的境况依旧令人尴尬。欣赏课的课时增加了,但质量却还是提不上来,审美教育的目标达不到,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内的音乐欣赏教学水平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音乐欣赏这一审美心理过程还不够了解,或对此过程中的审美心理要素之特征及规律理解得不够深入有关。如何改变这个现状,使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音乐欣赏教学各阶段中审美功效的优化
  
  1.音乐欣赏教学的审美初级阶段
  音乐欣赏的审美初级阶段,指即将进入音乐审美状态的预备阶段。这时整个心理机制进入一种特殊的音乐审美注意状态,伴随这种注意状态的是情感上的某种期待。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在开始的阶段能否有效的引起学生积极的音乐审美注意,是保证之后欣赏活动是否能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那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对欣赏材料的注意呢?现代审美心理学研究证明,冗余度是影响欣赏者审美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
  冗余度指的是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熟悉程度。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如果个体对某音乐作品感到较为熟悉,音乐进行中所有变化均在他意料之中,这首作品对他来说相对冗余度较高。反之,当个体对某音乐作品感到较为陌生时,作品风格、进行和演奏风格较少在他意料之中,这首音乐作品对他来说则相对冗余度较低。近代学习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冗余度较低不易激发起主动的探究、操作行为。主动的期待和主动的探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冗余度的基础之上的。该理论提醒我们,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如果教师要求他们倾听对于他们来说冗余度过低的音乐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往往都会感到迷茫、困惑,希望尽早结束。因此,冗余度过低的作品,无论就音乐价值体系来说其品位有多高,就音乐知识体系来说其结构有多完善,若不能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和审美兴趣,欣赏根本无从开始,其价值也就根本无从实现。
  因此,音乐教育工作者在选择欣赏作品,安排教学内容时应确保所选作品对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冗余度,注意从各年龄阶段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出发。
  2.音乐欣赏教学的审美高潮阶段
  在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欣赏者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音乐作品上,并对该作品萌发了审美期待,同时切断了日常意识,审美态度形成,这样,音乐欣赏活动得以继续向高潮阶段发展。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初级阶段是音乐欣赏审美过程的预备阶段,那么高潮阶段则是音乐审美的主客体直接面对面的一个交流阶段。这个阶段包含了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重要的审美心理因素,它们是构成音乐审美经验最主要的基石,它们经过复杂的相互作用,最终构成一种奇妙的审美体验。
  (1)音响感知。音响感知就其性质来说,是音乐欣赏者凭借听觉去感性地把握与领会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心理活动。它是欣赏者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感性体验与直接印象。任何艺术鉴赏活动都是从感知审美对象的外在感性形象开始,音乐欣赏活动也是如此,音响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活动的基础,它构成了对音乐形式美的欣赏。因此,音响感知对于音乐欣赏活动及音乐欣赏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心理学认为,感知与感觉有所不同,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特征的反映,而感知却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之上对于事物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甚至还包含着对这一完整形象所具有的种种含义和情感表现性的把握,这往往离不开一定理性认识的参与。任何听觉正常的人都能感觉音乐,但并不一定能感知音乐。单纯音乐感觉的形成,只需要正常的耳朵就行,但更为高级的音乐感知则须欣赏者以一定的理性认识作为引导才能形成,这样就必定离不开必要音乐知识的学习,如旋律、和声、节奏、音色、速度、力度等构成音乐基本要素的学习。
  (2)情感体验。音乐审美体验环节,是整个音乐欣赏高潮阶段的中心环节,是指欣赏者在音乐审美直觉环节的基础上,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达到音乐审美活动的高潮。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体验,也必须在注意和感知的基础上,在音乐审美直觉的基础上方能进行。但是,由于音乐审美体验环节更加侧重于欣赏者对于音乐作品的审美再创造,因此,想象、联想和情感在其中更加活跃,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审美心理是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体。这些心理因素并不是机械的相加或简单的堆积,而是通过情感作为中介,形成了有机统一的审美心理。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对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3)理性认识。音乐欣赏不仅需要生动、具体的感性体验,也需要准确、深刻的理性认识。首先,对音乐形式的感知,只有在理性认识(这里指的是对音乐音响的艺术组合及其形式结构的理解认识)的指引下,才能使音响感知从低级的音响快感提高到高级的审美愉悦。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但是使学生获得这种理性的认识却并不应是音乐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理性认识的真正作用在于融注于欣赏者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感情体验和想象联想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其指引下,达到更深刻、更高级的阶段。因此,欣赏教学中教师切记不要将理性知识的教授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部分而与音乐审美的感性体验分裂开来。
  3.音乐欣赏教学的审美评价阶段
  审美评价是审美判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学生在面临对某一音乐作品做出审美评价的时候,他们首先需要的是一个音乐审美的标准。有人认为音乐审美评价是没有一种客观标准的,音乐审美评价由欣赏者完全根据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好恶来做出。我们认为,由于人类审美心理存在着共性,因此人们在评价音乐作品是美还是丑时,是存在一种普遍的客观标准的。从音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讲,最基本的两个标准就是音乐是否充分展示了音乐的形式美,以及音乐是否将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教师务必要在欣赏教学中,在长期的音乐审美实践过程中,以优秀的音乐作品为媒介,逐渐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审美评价的客观标准,才能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审美评价和判断,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孟惊雷.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中国科技信息,2005(16).
  [2] 刘娜.谈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的高职教学.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 廖家骅.音乐欣赏与创造性思维,中国音乐教育,2002(1).
  [4] 贝内特·雷默著.音乐教育的哲学.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216.
  [5] 修海林,罗小平著.音乐美学通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