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体育课准备活动的重新定位

作者:商洪林 李建章




  在当今学校校园的各个活动场地上,很多前来锻炼的人只做一些简单的柔韧练习,根本不会做准备活动,有些人甚至不做准备活动就开始各种激烈的体育活动。表面上看这些人是在锻炼身体,结果却是不仅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反而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给身体健康埋下多种隐患。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体育课教学的失误——没有养成学生在体育活动前自觉做准备活动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一、对准备活动认识上的误区
  
  准备活动虽不是课的主要部分,却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顺利掌握技术动作以及从事体育运动前自觉做准备活动意识的形成。但是,当今学校体育课教学中的绝大多数师生却对准备活动的意义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教师对准备活动的重要性理解不够。认为上体育课做准备活动只是为了使学生上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即身体发热,关节韧带活动开,各器官系统机能水平提高等。他们对准备活动的认识仅停留在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效果并有效防止运动损伤,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做各种准备活动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甚至认为准备活动可有可无、无足轻重。
  2.内容千篇一律,形式单调枯燥。目前学校体育课常见的准备活动仍停留在慢跑、压腿、踢腿定位操、行进间操等跑跑步、伸伸腿、弯弯腰这样一些随意性很强的单调枯燥的内容和形式上,很难引起学生兴趣,更不可能养成体育活动前做准备活动的习惯,也无法学会科学准备活动的方法。
  3.运动负荷不适当。准备活动的运动负荷一般以学生的平均心率在120次分,最高心率为150次分,持续2至3分钟为宜。目前学校体育课教学中很多教师安排的准备活动根本无法达到这一标准,有的教师上课甚至不做正规的准备活动,只是让学生随意跑几圈了事。
  
  二、新课程背景下准备活动的特殊意义
  
  1.从生理角度讲,准备活动通过一系列的热身练习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一般神经中枢与运动系统有关神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外器官的调节,从而提高动作的准确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准备活动还可以引起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积极性变化,如心率加快、肺活量加大,从而使有效循环血量增加,为肌肉活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和营养;此外,由于准备活动运动量小于课的基本部分,可以使心脏器官有一个逐渐适应过程,避免了上课一开始运动量过大而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现象。
  2.从教育角度讲,准备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愿望。准备活动节奏明快、动作优美以及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自身肌肉活动体验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迅速进入运动状态。另外,准备活动作为教学手段的一部分,可以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很多项目例如徒手操、跑步、游戏等均能展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团队精神。
  3.从心理角度讲,准备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热爱活动的动机,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练身体的氛围,调节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积极参与的目的。
  总之,准备活动是一种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和心理应激水平,从而以良好机体状态参加体育教学、训练、锻炼、比赛的必需手段。准备活动首先就是人为地、合理地通过肌肉的活动,克服各种机能(特别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的惰性,从而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使机体正式活动时发挥较大的工作效率。这体现在准备活动后,人的体温相应提高,可以减少肌肉与韧带的粘滞性,增加弹性,促使关节囊分泌更多的滑液,减小关节的磨擦力,加大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人体运动的幅度,提高速度、力量、灵敏和柔韧性,从而预防肌肉、韧带和关节的损伤,为体育教学、训练的进行做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促进体育知识与动作技术的学习与提高。同时还有利于培养正确、优美的身体姿势,促使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的全面发展,等等。
  
  三、新课程背景下准备活动的目标界定
  
  当今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做准备活动只看重它在本节课的作用和价值,对准备活动的研究也仅停留在方法、方式等方面,忽视了准备活动也应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所以需要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重新探索准备活动的目标定位。据此,新课程背景下准备活动的目标应是以下几点。
  1.学习掌握准备活动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终生准备活动的正确观念。
  2.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准备活动的兴趣,养成自觉做准备活动的习惯。教师由原来的主授者变为组织者、辅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为实现自我的发展而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让学生学会自己选择、自主练习和自我评价,从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引导学生由“依赖型“向“自主型”发展。
  3.掌握两项以上准备活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前的准备活动,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
  4.全面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实施上都要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5.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创造条件开设出丰富多彩的准备活动内容供学生选择,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6.课内外相结合。每周一次体育课是无法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自然也无法养成学生科学的准备活动的意识和方法。因此需要创造更多便于学生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把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
  
  四、新课程背景下准备活动的具体方法
  
  真正实现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准备活动的全新模式是先由教师介绍各种准备活动的方法和意义,然后由学生自己根据每节课内容和自身身体机能状态、环境等因素的实际需要自由选择。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从理论上讲解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做好准备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需要讲解的准备活动的主要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提高肌肉温度,克服肌肉组织的粘滞性,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以适应身体运动的需要,减轻开始运动时由于内脏器官的不适应所造成的不舒服感觉;调节心理状态,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使体育锻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各种准备活动的科学方法及其适用范围。教师在学校体育课准备活动的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进行身体活动以外,还应重视向学生传授各种准备活动的方法及适用范围,包括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在一般的体育锻炼时使用,主要是指全身性热身身体练习,如跑步、踢腿、弯腰、活动脚踝及手腕等。专项准备活动主要是为了加强各器官与神经中枢间的协调机能,使与各种专项体育运动有关的肌群、关节和韧带都得到充分活动,其中,多是一些模仿、辅助或诱导性练习。至于准备活动的时间和量,则主要取决于课的内容,不同内容的体育课,要进行不同内容的准备活动。课的内容越复杂,准备活动越要充分些。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的部位,要特别做好准备活动。
  3.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学生明了并掌握了各种准备活动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后,第一学期前三次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此时,无论教师采用哪种类型的准备活动,内容选择与搭配都应注意合理,力求形式新颖,突出趣味性和专业性。从第四次课以后就将逐渐过渡到由学生自己独立做准备活动,内容、方法甚至是活动量均由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选择,教师在其间巡回指导并随时准备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各种辅导。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参与意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而且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体育能力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为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戴丽萍.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体育科学研究,2000(6):77
  [2] 王诚.准备活动趣味练习.中国学校体育,2005(2):32
  [3] 王震.终身体育关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美与时代,2002(2):85
  [4] 高晓光.浅谈冬季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8):135.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