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Wiki在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模式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黄远鸣 黄 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人们越来越需要有一种更为快捷的方式和手段来创建、积累与分享彼此的知识。而互联网络的发展,不仅为知识的互换分享提供了跨越时空、得天独厚的场所,也为知识的共创分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协作学习平台。在林林总总的互连网应用中,社会性软件的兴起既是一种技术标志,也是互联网应用模式从传统的“人机对话”逐渐转变为“人人对话”的现实反映。
  Wiki作为一种社会性软件,是继blog之后风靡于互联网的又一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由于对显性的、结构化知识的积累、共享作用,Wiki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逐步渗透到信息化教育中。
  
  一、Wiki概述
  
  Wiki是一种以知识库文档为中心、以协同创作为手段,依靠参与者不断更新修改的,借助互联网创建、积累、完善和分享知识的全新模式,[1]是一种多人协作式写作的超文本系统。Wiki可以让大家共同修改网页,以实现知识的完善和经验共享。[2]“更多的眼睛发现更多的错误”,Wiki技术最适合的应用是知识库的合作编写,它具有开放、合作、平等、共享、共创的鲜明特点,采用自动保存、页面锁定、更新描述、IP禁止、Sand Box(沙箱)测试、编辑规则等一些主要技术手段实现对系统安全性的保障。
  
  二、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学习策略,它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认知工具、社会建构和认知分享的观点。[4]协作学习模式下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交互而主动内建自己心理表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交互等活动而实现知识的建构。协作学习的具体形式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机制激励下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以小组或团队形式参与、组织学习,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在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讨论、交互与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三、Wiki在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中的作用
  
  基于Wiki的任务式协作学习是wiki应用于协作学习的一种具体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以wiki站点为平台,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学习者合作完成任务,来学习隐含于任务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使参与学习者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基于Wiki的任务式协作学习模式通常有四个基本要素:协作小组、网上教师、教学资源库、Wiki网络环境。因其具有开放性、协作性、简易性的特点,使得wiki在协作学习模式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1.基于Wiki的任务式协作学习模式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基于Wiki的任务式协作学习模式有利于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在促进学生开展各种高级认知活动和提高学生解决与完成任务的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对语文写作缺乏兴趣是因为写作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种个体行为。传统的“练—改—评”的课堂写作教学,抑制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Wiki平台,学生可以自由的对文本进行修改和再创作,也可以相互评论发表各自的看法,这种积极的交互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协作兴趣和表现欲望。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Wiki为学生提供了任意改动的空间,在协作性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思想的碰撞,从而实现思想上的创新。
  (3)弥补学生的知识不足。在Wiki平台上,教师和学生可以任意新建各自感兴趣的词条,在大家不断创建和修改的过程中,扩大知识面,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同时,Wiki也可以借助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信息形式的多样性,从一个侧面增加学生的知识和阅读量。
  (4)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Wiki的交流,积沙成塔,使学生分享生活的点滴。这样不仅可以积累生活经验,还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情感教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不再拘泥于文字与数字的表达,还可以以图片、视频等直观的形式来增加阅历。
  2.wiki对积累和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的作用。教学资源库是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要素之一,教学资源的优劣、多少,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1)有利于积累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通过将教学内容信息发布在Wiki站点上,可以像普通教育站点一样作为教育信息源,提供讲义、电子教材等等各种教学资源。同时Wiki允许任何人添加、修改、完善和扩展,充分发挥群体参与和更新迅速的优势,成为能广泛快速积累该领域资源的一个丰富的信息源,能极大地填补传统网上教育教学资源的不足。
  (2)有利于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目前,由于教学资源的重构性差,造成利用率偏低,重复开发现象严重。而Wiki通过版本记录功能,大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例如,在平常的教案设计中,同一或部分相同的内容,不同的老师要进行不同的设计。利用Wiki技术平台,教研室只要把优秀的教案放在Wiki上,然后教师在优秀教案的基础上参与再设计。Wiki可以记录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修改的版本。版本记录功能让教师能够轻易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版本,也可以在相近的版本上修改出更适合自己的版本。同样的,对于那些授课面广、授课人员多的基础性课程,通过wiki也可集聚各人之长,由众位教师共同完善课程内容和相关教学资源,让整个课程资源更充实,内容更详尽。
  3.wiki有利于体现师生“主导——主体”地位。最初的Wiki专题网站页面,由专业知识老师和网络管理老师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性学习等的需要来编写设计,构架一个脉络清晰、主题鲜明的目录结构,引导学习者不断扩充这些相关知识,使得内容详实、条目细化。在专题研究中,教师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研究动态、研究进程,在协作共建中,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其中,在研究过程中,给予适时、适当的启发、引领,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不至迷失,确保学习沿着正确方向顺利进行。
  4.wiki有利于开展过程性评价。协作学习是一个交流和共享的知识建构过程,Wiki通过主题协作自动构建网络社群和进行信息跟踪,记录了学生和教师参与的教学活动,能够为学习提供完整的电子档案式的科学评价过程。
  
  四、对Wiki在网络协作学习中应用的反思
  
  Wiki是一种新技术,历史还不长,无论Wiki概念自身,还是相关软件系统的特性还都在热烈的讨论中。我们只有全面了解Wiki的优势与不足,才能更有效地应用在教学中。
  1.学科的适应性。从学科角度上讲,各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因此Wiki在学科的协作学习中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例如,文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带有综合性的文化学科,因知识的网络化,与Wiki操作平台的特点不谋而合,特别是作文课上,更可看到其协作学习的意义。而在自然科学中,教学内容中包括大量的定理、定律、公式、常数、特定符号等,更适合用“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在板书中体现“演算”过程。
  2.技术的安全性。Wiki为了实现协作式写作,提供了“协同签名”、“发表评论”、“对话页”、“讨论本页”、“社区”等协作学习工具,把创建、修改、删除、维护Wiki页面的权利下放到每个成员手中。这就使得Wiki网站较其他网站更容易受到恶意篡改、攻击。而目前我国的上网群体参差不齐,总体素质还不高,Wiki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除了要求访问者自律以外,还必须有赖于Wiki更多技术支持与安全保障,这是开展基于Wiki协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3.开发教学应用模式的迫切性。从教学实践上来说,Wiki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还没有广泛开展起来,成熟的应用模式以及Wiki用于教育教学的成功案例还不多,了解和参与的人数也比较少,还处于探索阶段。学习环境的发展变化和新的学习理论学习模式的应用要求我们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基于Wiki的教育教学模式。
  Wiki是一种因互联网而产生的理念和技术,以互联网开放、合作、平等、共享的精神,汇万众之信息和智慧,协同写作的系统。其目的是实现知识交流、传播和再创造,这些使得它们在信息化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Wiki网站及其使用者已遍布世界各地,Wiki的概念也不断得到丰富。在我国,Wiki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还不够完善,但其发展前景和教育价值将是极其可观的。
  
  参考文献
  [1] 武俊学.基于Wiki平台的主题资源建设.软件导刊,2005(5).
  [2] flyisland.Wiki应用[EBOL].http:flyisland.blogbus.comlogs200411502722.html.
  [3] 张颖.WIKI系统的教学应用与改革.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7).
  [4] 林高峰.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探索.教育信息化,2004(10).
  [5] 谢舒潇.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电化教育研究,2002(8).
  (责任编辑 孙海燕)